彭得慧
摘 要:新課改理念下的學習離不開交流。課堂交流,作為一種學習過程,是以思維為主,在知識經驗、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與教師、同學的交流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善認知結構;課堂交流,作為一種學習的方式,學生會獨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動與他人交換意見,形成主動學習、與他人合作、善于反思的良好意識和習慣。課堂交流如此重要,但實際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和交流只是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地課堂交流
關鍵詞:有效交流;策略;交流技能
怎樣做到有效的課堂交流呢?
1.老師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給學生一個明確的預習目標
老師教學目標明確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的權力,落實自主學習。同時教師也應該以一個合作學習中的首席身份參與其中,和孩子共同學習探究。在探究中靈活地根據心中的目標來提出學習的任務和要求,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有效指導結合起來,使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2.補充、重組教材
教材是一種可以和學生進行課堂交流的生動對象,讓教材真正成為學生開展課堂交流的“有效素材”。我們應從學的層面對教材進行加工,站在“課堂交流”的視角上對教材從內容、結構、呈現方式等多個角度作出理性重建,力圖凸現教材的現實性、挑戰性、探索性和課堂交流性。增加與學生對話的成分,精選情境化的富有挑戰性的生活素材,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如在教學“統計的初步知識”時,我通過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思考:外出春游時,我們需要考慮哪些問題,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學生說,要考慮時間、地點、天氣……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就怎樣確定天氣、地點為例,引出了“統計”的概念。
3.創設一個有利于交流的教學氛圍
在交流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采用掛圖、幻燈、多媒體課件、錄音、錄像等手段,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展開想像與聯想。
我們必須及時地進行觀念轉變,重新定位師生關系:學生是發現問題、學習知識、接受信息的知識探求者,而我們只是智慧的啟迪者。因而我們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靠近他們,引導他們,努力消除師生之間的障礙和逆反心理。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承認并尊重個體在群體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在自主與合作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討論中形成知識,在交流中產生情感共鳴,在運用中獲得成功的滿足。
4.把握課堂交流時機
課堂交流不能簡單地用一節課幾次為好來規定,形式要為內容服務。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課堂交流的契機,在學生憤悱之時引導交流,讓他們在交流、爭辯中獲得啟迪、獲得靈感;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引導交流,讓他們又準確又迅速地完成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在每課的重要環節學生具備一定感性認識、小有收獲時引導交流,讓他們在課堂交流中領略他人的思維策略與方法,不斷地反思與吸納,提升到理性的認識
5.引導開展課堂交流
教師在學生合作課堂交流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十分重要,關系課堂交流的有效與否。因此教師的角色決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須是由臺前轉向幕后,與學生一樣平等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心平氣和地接受學生地質疑、肯定與否定,師生締結成為學習的共同體,對學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幫助,教師應從更深層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導與引導,才能使課堂交流順利進行,更加有效。如:在“生活中的比”的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這樣有價值的問題:師:同學們,比的后項為什么不能是零?針對這個問題,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使學生能進行獨立地嘗試、探索,積極地在小組里或全班內交流自己的見解,同時能在傾聽別人意見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這樣,既可以使交流充分有效,又可以讓全體學生共享集體的智慧。
6.強化師生課堂交流意識,尋找有效課堂交流途徑,采用多種形式進行交流
語言是常用的交流方式,但交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并不僅局限于語言的交流,不同的探究成果,應該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如對物體的形態結構的表述,用圖畫或模型比用語言更能清晰地表達出來,在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易于表達的方式進行交流。在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時,應發揮學生自身的優勢,引導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記錄、表達自己的探究成果,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
7.重視方法指導,養成學生的課堂交流技能
(1)課堂交流前的獨立思考。要使課堂交流有效,交流前就應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獨立的思考。交流前的獨立思考關系到交流的質量,因為只有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生對所要合作交流的問題才能有一個較深層次的認識。
(2)課堂交流中的用心傾聽。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要讓學生學會交流,先要指導學生學會傾聽。當學生進行交流時我們應該對要傾聽什么,怎樣傾聽,提出一些要求(或指導)。如,在“了解空氣”一課中,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把一塊紙團放在杯底,把裝有紙團的杯子垂直倒放在水里,紙會不會濕”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匯報,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當別人進行匯報時,請你認真傾聽,聽清楚別人是怎樣做的,他們的結果怎樣,與你的方法和發現有什么不同?并請做好記錄。
(3)及時評價,促進交流。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交流,根據不同階段、不同目標,可以有同桌、小組、大組(全班)的交流。在交流時,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交流的技巧,還要引導其他學生關注交流的內容,以便作出正確的判斷,及時補充發表自己的觀點。如在小組合作學習后的交流時,代表小組進行交流的同學,不僅要匯報自己的觀點,還要概括小組合作學習中的集體探究成果,也可以代表他們組,提出疑難問題向同伴和老師請教。
(4)課堂交流后的反思、完善。通過師生、 生生之間的協商、交流、討論或辯論,使每個個體認識到自己原來想法的局限性和對方想法的合理性,在與其他同學的成果和觀點進行對比分析的同時,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的準確性與有效性。課堂交流后要善于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補充,善于對他人的觀點或認同、或補充、或爭辯;善于在眾人觀點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思考,能夠完善已有觀點或生成新的觀點;學會處理課堂交流的結果,進一步對生成的新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和體驗。
總之,為了讓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課堂交流真正變得有效,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尤其在“調控”上下功夫,讓自己在課堂“調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課堂駕馭能力,真正處理好教學中“活”與課堂常規的關系,使我們的課堂改革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