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宋淑華
(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高原訓練是現今耐力項目最追捧的訓練方式,高原訓練指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運動員到一定海拔高度地區進行訓練,在高壓低氧和運動負荷的雙重條件刺激下,使得機體發生強烈的應激反應,進而激發機體內部更大潛能的運動能力,以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促進運動成績提升的訓練方法。近年來我國對高原訓練的研究越來越科學化,使得國內高原訓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促使了大批耐力運動項目取得了可觀的成績。現今高原訓練研究對象主要針對的是我國有氧項目運動員,隨著全球對高原訓練的研究發展,高原訓練研究的運動項目更加廣泛,對高原訓練探究有了進一步創新的思考。女子運動項目是我國運動團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對于女子國內高原訓練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本文為研究方便,排除以“低氧艙間歇性訓練”、“模擬低氧訓練”的文獻研究,只考慮納入自然環境中的高原訓練且對象均為國內女子運動員。

表1 女子運動員高原訓練文獻在中文核心期刊的分布
通過查閱CNKI核心期刊類,使用高級檢索輸入關鍵詞“高原訓練”并且輸入與全文有關的詞“女”篩選出近十年有關的中文類體育核心期刊共49篇(如表1)。通過表1可以看出核心期刊刊發女子國內高原訓練理論研究論文的狀態,其中以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為最多,占28.6%。高原訓練在我國興起有60余年,并且我國的高原訓練環境有多個地方,如云南、四川、貴州、青海、甘肅等地都擁有可供選擇性的高原訓練的基地,因此在我國對于高原訓練的研究也是越來越科學化、精細化、廣泛化;但可以從檢索核心體育類期刊文獻中看出現今研究者對女子國內高原訓練的研究還是缺乏的。

圖1 女子運動員國內高原訓練期刊年份分析
圖1顯示,從2007年到2017,關于女子國內高原訓練的研究的文獻總數以及各年份數量,可以發現期刊發表女子運動員國內高原訓練的研究文獻呈分布不均的狀態。到2017年核心期刊共計發表此類論文49篇,其中以2011年、2010年、2007年最多,各為7篇。隨時間推移,對女子運動員國內高原訓練的研究日益減少,由此可以說明對于女子運動員國內高原訓練的研究并沒有隨高原訓練研究發展而發展。
由于高原訓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主要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運動員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地區,利用高壓缺氧和運動負荷的雙重條件刺激,使得機體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與一系列骨骼肌肉提高利用氧的能力,所以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監控機體的生理、生化指標,大多數期刊文獻中主要是通過對血乳酸、血紅蛋白、促紅細胞生成素、最大攝氧量、睪酮、皮質醇等指標的監控,以此來得出結果分析,證明高原訓練是否促進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的提升。
趙少平,薛文敏[1]以湖北省游泳隊為期23天高原訓練的10名隊員為研究對象,對運動員的血乳酸、血紅蛋白、睪酮、皮質醇等方面進行機能監測與分析,探討高原訓練對游泳的生理效應。
樊小兵[2]測試安排運動員進行30天高原訓練,分別于上高原前1天、高原訓練第2天、第15天、第30天清晨空腹采靜脈血3毫升,測促紅細胞生成素(EPO)、血紅蛋白(Hb)和紅細胞壓積(HCT),采完靜脈血后測定血氧飽和度(spO2)。
2.2.1適宜的海拔高度
選擇適宜的海拔高度是高原訓練的前提與基礎,訓練高度的選擇要根據運動員的專項、運動水平、高原訓練次數以及運動員個體機體差異等進行綜合考慮。如果選擇不當將會大大降低高原訓練的訓練效果;一般把高原訓練的海拔高度分為亞高原區域和高原區域。
趙晉,田野[3]通過觀察世居亞高原的賽艇運動員在高原和亞高原訓練期間及其后續平原訓練期間主要做功肌肉橫截面積和肌肉力量的變化,研究高原和亞高原訓練對最大力量素質的影響及其影響機制,探索高原和亞高原訓練的特點及規律。
2.2.2 高原訓練時間安排
由于自然環境多變性的特點和運動項目、訓練目的的不同,高原訓練的時間安排也自然不同。對于高原訓練時間安排的文獻研究大致有訓練持續時間安排、上下高原最優時間安排、高原訓練賽前時間安排等。
邱俊強,李明月[4]選取備戰2010年冬奧會周期國家速滑隊外教組為期3周的高原訓練,觀察與分析高原訓練前后訓練周期的安排與運動員的機能狀態。
楊明、佟彤、侯廣慶、馬海燕[5]利用國家競走青年隊進行冬訓為研究對象。在冬訓中外教通常采取每周雙循環的訓練安排,每四周為一個訓練周期,三周走量,一周調整,根據不同階段的訓練目的,有針對性的對課型進行調整,分階段進行高原訓練分析研究。
王林,武雪蓮[6]等指出:我國優秀女子馬拉松選手白雪在2009年柏林世錦賽馬拉松比賽中摘得金牌,其中主要因素是訓練時間安排合理,在高原訓練賽前訓練時間安排為10周,主要包括四個階段:高原訓練前的平原階段、高原訓練階段、下高原后的平原訓練階段以及賽前一周的訓練階段。
2.2.3 高原訓練負荷安排
運動訓練的負荷由負荷強度和負荷量組成,處于高原自然環境中的運動訓練更是要注重訓練負荷的安排,在訓練中主要是控制負荷強度和負荷量之間的相互聯系。文獻中涉及到不少對女子運動員國內高原訓練負荷比例、特點、節奏等研究,探索其促進運動能力的提高因素。
佟勝志[7]在研究國家女子馬拉松隊外教羅薩訓練理念時得出:通過四個負荷強度區域的合理分布,促使馬拉松運動員發展專項耐力、專項速度、專項力量水平,使運動員馬拉松的專項競技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
楊明,佟彤等對國家競走青年隊俄羅斯外教組2013年冬訓的訓練負荷進行分析,探索俄羅斯競走訓練負荷結構和節奏特點。
由于進行高原訓練時運動員會出現對環境與訓練不適應的癥狀,產生一些對生理機能的影響,降低運動訓練的質量。合理攝入膳食營養,是運動員進行運動訓練的保障措施之一。
孫楠,紀廣明[9]對19名運動員進行為期3天的膳食調查,測定運動員高原訓練初期和后期的生化指標,通過運動員營養軟件統計處理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高原訓練中運動員的膳食監測和營養補充是提高運動能力的重要保障。
高原訓練實踐與理論在當今的研究中層出不窮,雖然也涉及到女子國內高原訓練理論,但是研究不夠全面不夠細化,還有很多方面沒有涉及到,例如:
3.1.1 高原訓練是當今國內外高度關注的訓練手段,它對于有氧與有無氧混合運動項目的貢獻是不可低估的。女運動員在體育運動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女子的生理基礎與男子具有差異性,因此對于女運動員進行高原訓練項目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是不可與男子高原訓練混為一談的。
3.1.2 查閱文獻可知,高原訓練主要以生理學為基礎來監控機體各項生理指標,以此反映女子運動員高原訓練是否對運動員運動能力有改善,但每個機體具有差異性,所以對于運動員應該做到個性化監控,應該對運動員進行下高原后跟蹤;其次,對于女子運動員國內高原訓練的研究大都是關于高原訓練方法、負荷的控制、訓練周期安排、海拔高度等進行研究,而對于上下高原訓練的合理時機選擇、高原訓練營養補充、疲勞與恢復、過程中傷病恢復等研究都缺乏。
3.1.3 我國雖然擁有良好的高原地緣優勢,但還不能滿足廣大運動員選擇合適的高原基地進行訓練的需求,并且傳統高原訓練模式弊端不斷,需要不斷改進創新,因此對于女子國內高原訓練模式的創新研究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3.1.4 對于女子國內高原訓練的研究過于重疊,體育類核心期刊發表的此類論文中涉及最多的是田徑類長距離項目以及賽艇等項目,而對女子自行車、足球等運動項目幾乎沒有涉獵。
高原訓練已經在多年實踐中被證實對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的提升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高原訓練依舊還有很多問題沒被解決,我們應該客觀對待高原訓練,不斷對高原訓練進行積極的探索;與此同時,也要加大對女子運動員國內高原訓練的研究,提升我國女運動員在需要高原訓練的運動項目中的發展,促進我國女子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進而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1]趙少平, 薛文敏. 高原訓練對游泳運動員的影響[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1, (04): 78-82.
[2]樊小兵. 高原訓練對中長跑運動員血液攜氧能力的影響[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 2008, (09): 1223-1224.
[3]趙晉, 田野. 高原、 亞高原訓練對世居亞高原運動員最大力量素質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J]. 體育科學,2008,(10):53-58, 73.
[4]邱俊強, 李明月. 高原訓練對我國優秀速滑運動員陸冰轉換及機能狀態的影響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2,(03): 49-51.
[5]楊明, 佟彤, 侯廣慶等. 國家競走青年隊冬訓訓練負荷特點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5,(01): 1-6.
[6]王林, 武雪蓮. 柏林世錦賽白雪賽前訓練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0, (09): 110-112.
[7]佟勝志. 國家女子馬拉松隊外教羅薩訓練理念探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1, (08): 139-141.
[8]胡揚. 高原訓練的多元化發展——從HiHi到HiLo再到HiHi+HiHiLo[J]. 體育科學 , 2010, (11): 74-78.
[9]孫楠, 紀廣明. 中國優秀游泳運動員高原訓練中的膳食調查報告[J]. 中國體育科技, 2012, (01): 102-105, 145.
[10]蓋洋, 賴亞文, 葛春林等. 高原訓練對提高青年女排運動員體能測試水平的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 (12): 1720-1721,1724.
[11]崔大林. 高原訓練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思考[J]. 體育文化導刊 , 2008, (01): 3-6.
[12]王政. 利用高原訓練提高運動員Hbmass的時間特征研究 [J]. 中國體育科技, 2016, (03): 69-73+145.
[13]鄒飛, 劉振宇, 康凱等. 5周高原訓練對優秀自行車運動員WBC、 RBC、 HGB和HCT影響的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9,(09): 38-40, 44.
[14]高炳宏. 低住高練在運動訓練實踐中的應用研究及探討[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07, (06): 747-754.
[15]張敬軍, 王林. 朱曉琳備戰倫敦奧運會賽前訓練負荷特征的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 2013, (03): 25-30.
[16]王蕾, 高炳宏, 陳佩杰. HiHiLo研究進展[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 2010, (03): 353-358.
[17]陳波. 我國女子3000m障礙跑運動員階段訓練負荷監控[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1, (06): 103-105,113.
[18]白旭宇, 屈成剛. 世居高原自行車運動員更高海拔訓練機能狀態的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 2007, (01): 94-97.
[19]任勇, 白鉑. 女子3000m障礙跑運動員李珍珠冬訓負荷研究 [J]. 體育學刊 , 2010, (06): 80-82.
[20]邱俊, 陳文鶴. 高住低訓和高原訓練對優秀現代五項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影響[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11,(01): 67-72.
[21]何琳, 徐飛, 馬國東等. 急性低氧對自行車運動員遞增負荷運動時肌氧飽和度的影響[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06): 478-481.
[22]葉鳴, 李俊平, 王智強等. 間歇性低氧訓練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研究述評[J]. 體育學刊, 2010, (07): 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