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俊 陳立峰 杜 毅 趙麗君 徐君平 馬 銳
(浙江大學校醫院,浙江 杭州 310027)
肩關節腔擴張聯合扳動手法治療老年肩周炎的臨床療效
徐 俊 陳立峰 杜 毅 趙麗君 徐君平 馬 銳
(浙江大學校醫院,浙江 杭州 310027)
目的 觀察肩關節腔擴張聯合扳動手法對老年性肩周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將123例肩周炎患者分為4組:對照組口服塞來昔布膠囊,手法組為扳動手法,注射組為關節腔注射藥物擴張,結合組即手法組和注射組方法的結合。療程均為1個月。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和Constant Murley肩關節評分系統。結果 治療后1 d、1、2 w,結合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手法組(P<0.05);治療后3個月,結合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手法組、注射組(P<0.05)。治療后3個月,結合組TNF-α水平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手法組、注射組(P<0.05)。結合組總愈顯率(77.4%)高于對照組(26.7%)、手法組(28.1%)、注射組(43.3%),而結合組復發率(9.7%)低于對照組(43.3%)、手法組(50.0%)、注射組(33.3%,P<0.05)。結論 肩關節腔擴張聯合扳動手法治療老年性肩周炎在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及日常生活方面具有優勢。
老年性肩周炎;關節腔注射;扳動手法;中西醫
中老年患者是肩周炎的好發人群。對老年性肩周炎的治療中西醫的方法也是多樣,西醫常用口服非甾體抗感染藥,受老年人機體退化影響,口服用藥不良反應亦多〔1~5〕。中醫藥的手法治療,經濟實惠、副作用小,但受療效可重復性的困擾。中西醫各方法,若單獨使用收效緩慢,患者疼痛雖有改善但遺留功能障礙。本文探討肩關節腔擴張聯合扳動手法治療老年性肩周炎的臨床療效。
1.1 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 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6〕,①為中老年人,多繼發于肱二頭肌腱鞘炎或上肢外傷后,病程不短于6個月;②肩部疼痛:開始較輕,以后逐漸加重,晝輕夜重,不能睡于患側,疼痛可向頸、耳、肩胛、前臂和手放射;③肩關節活動受限:以上臂外展、內旋、外旋明顯,嚴重者不能穿衣、梳頭、洗臉等;④體征:肩部腫脹不明顯,肩前、肩后、肩峰下三角肌止點處有壓痛,以結節間溝處為明顯,可見三角肌萎縮,肩關節活動范圍受限,特別是外展、上舉、外旋和內旋;⑤常規X線片無異常發現,后期可見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標準;②同意治療過程中放棄其他藥物、理療、針灸治療措施,保證依從性良好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有活動性或復發性消化性潰瘍病史或癥狀的患者;②3個月內參加過其他藥物試驗或用過其他對臟器有損害的藥物者;③對同類藥物有過敏史或罹患過敏性疾病或屬過敏體質者;④有肝、腎、血液系統疾病者;⑤有精神、神經系統疾患者;⑥有代償失調的心功能不全及嚴重高血壓者;⑦有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異常的疾病者;⑧依從性差者。
1.3 一般資料 123例患者均來自2012~2014年浙江大學校醫院疼痛門診,按診療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4組: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61.6±9.7)歲;平均病程(11.2±3.6)個月;體重指數(BMI)為(24.38±2.67)kg/m2。手法組32例,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齡(60.5±8.3)歲;平均病程(12.1±4.1)個月;BMI為(24.42±2.63)kg/m2。注射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1.5±10.1)歲;平均病程(11.7±4.2)個月;BMI為(24.43±2.72)kg/m2。結合組31例,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齡(62.3±9.7)歲;平均病程(10.2±3.3)個月;BMI為(24.33±2.74)kg/m2。四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和BMI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塞來昔布片(大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0 mg/膠囊 NSAIDs)200 mg/次,2次/d,連續服2 w。手法組:操作者一手握腕或肘關節,一手握住肩部,以肩關節為軸心先使肱骨頭慢慢內外旋轉,再進行以下3個步驟:①前屈、外旋、上舉;②外展、外旋、上舉;③后伸、內旋、摸背,每個步驟各進行30次。注射組:肩關節前路注射透明質酸鈉(昆明貝克諾頓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5 mg)和曲安奈德(上海通用制藥,40 mg)混懸稀釋成0.5%利多卡因液20 ml。關節腔注射1次/w,連續2 w為1個療程。結合組:在同注射組操作的基礎上,讓患者靜置15 min后,進行同手法組的操作。治療期間,四組患者均囑其避免關節負重,指導其在家中功能訓練,如環轉上臂、后伸摸背、爬墻鍛煉等運動,早晚各15 min。
1.5 觀察指標 由專人統一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采集治療前后不同時期的VAS。同時,采集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空腹靜脈血5 ml,分離血清后-20℃貯存,以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試劑盒購自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操作方法按試劑盒說明書。
1.6 療效評定 在治療后6個月進行療效評定和復發率的調查。評分方法采用Constant Murley肩關節評分系統,這是一個百分制系統,主觀和客觀成分的比例是35/65。其中疼痛15分,日常活動20分,肩關節活動范圍40分,力量測試25分。評價方法采用“尼莫地平評分法”。計算公式為治療前后積分差÷治療前積分×100%,以百分數表示。臨床基本痊愈:≥95%;顯效:≥70%且<95%;有效:≥30%且<70%;無效:<30%。愈顯率=(痊愈+顯效)例數/全部例數×10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全部例數×100%。
1.7 不良反應 根據患者是否出現過敏、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并根據其嚴重程度進行分級,1級:安全,無任何不良反應;2級:比較安全,有不良反應,但不需作任何處理可繼續給藥;3級: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應,作處理后可繼續給藥;4級:因不良反應中止試驗。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檢驗、t檢驗及χ2檢驗。
2.1 四組患者不同時期疼痛VAS比較 四組患者治療前的疼痛VAS無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在治療后1、2 w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手法組、注射組和結合組,治療后1、2 w及3個月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1 d、1、2 w結合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和手法組(P<0.05);治療后3個月時,結合組患者評分明顯低于其他三組(P<0.05)。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不同時期疼痛VAS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較:1)P<0.05;與結合組相同時期比較:2)P<0.05
2.2 四組患者治療前后TNF-α比較 注射組和結合組在治療后3個月TNF-α水平較其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P<0.05)。結合組TNF-α的下降優于其他三組(P<0.05)。見表2。
2.3 四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及復發率比較 結合組愈顯率高于另三組(P<0.05),四組總有效率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3。結合組治療后6個月復發率(9.7%)低于對照組(43.3%)、手法組(50.0%)及注射組(33.3%,P<0.05)。

表2 四組患者治療前后TNF-α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結合組比較:2)P<0.05

表3 四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的療效比較〔n(%)〕
與結合組比較:1)P<0.05
2.4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手法組和注射組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有6例出現胃脘部不適及輕度腹瀉,結合組有2例出現胃脘不適,其安全級別均為2級。經對癥處理后均可繼續。
在本院疼痛科門診就診的老年患者,肩周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肩周疼痛、肩關節活動障礙,尤以外展、內旋及后伸功能受限為甚,特別在外展時,典型時有“扛肩”現象。主要的病理表現為廣泛的在肩關節和關節軟組織無菌性炎癥,造成軟組織粘連和肩關節活動受限的,早期的變化發生在肩關節囊,使關節囊壁增厚、部分腔隙閉鎖,然后擴散到關節囊韌帶和軟組織以外〔7〕。現代醫學對肩周炎仍然沒有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目前治療手段分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并以保守治療為主流手段。方法一為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這也是最常見的方法,其較大的胃腸道反應和心、肝、腎等不良反應日益受到關注和警示〔8〕。方法二為囊性擴張注射,在肩關節內注入生理鹽水,以物理的方式進行關節囊擴張,但在擴張的過程中患者有難以耐受的疼痛,在神經阻滯麻醉下進行是對該方法的改良。方法三是關節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在和康復或安慰劑的比較中,能有效地減輕疼痛,但作用時間并不長久。透明質酸關節囊內注射被認為可以替代使用類固醇以及減少疼痛,具有抗感染作用,能增加關節的運動范圍(ROM),抑制軟骨組織變性。近期,還有如體外沖擊波療法(ESWT)與射線治療新方法的出現〔9,10〕,新的方法在取得一定療效的同時,同樣也存在缺陷,諸如射線治療的療效尚缺乏大規模臨床試驗,操作往往是依賴于醫療輔助設備,還有不可避免的輻射風險等。
本研究中采用的肩關節腔擴張治療及用藥的選擇,是借鑒上述各成熟方法的優勢。由于受炎癥的影響,會耗盡關節腔內自然滑液,而滑液中的主要成分是糖胺聚糖(透明質酸),它也是關節軟骨的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在關節和軟骨組織保存潤滑起著重要的作用。透明質酸可以改善功能應該和膝關節的運動范圍,疼痛和功能〔11〕。近20年來,透明質酸也開始被運用到肩周炎的治療,外源性透明質酸的注入,增加滑液的流變性能(黏度,彈性,塑性),增強了自然的滑膜組織產生,抑制疼痛介質(ATP,TNF-α)產生,使關節腔內增加了黏度和彈性,減輕炎癥反應,從而改善關節功能、緩解疼痛表達〔12,13〕。既往研究認為,在肩部粘連性關節囊炎的微創治療中,阿爾治(透明質酸鈉)是安全有效的〔14〕。透明質酸一般需要2 w的時間開始顯示作用,效果維持可以持續數月〔15〕。腎上腺皮質激素(曲安奈德)的使用,可以減輕局部無菌性炎癥,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滲出、浸潤,防止粘連性關節囊炎的病理進程,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有利于組織修復和緩解疼痛,起效快但作用維持時間短暫,不超過4 w。因而,本研究中使用的是二者混合注射,錯時發揮藥效。同期,一并注入的還有稀釋的、低濃度的利多卡因液,一方面是通過關節腔內藥物液壓的擴張,分離關節囊內粘連,逐漸擴張已攣縮的關節囊,達到松解及消除無菌性炎癥的目的。另一方面,低濃度局麻藥(0.5%利多卡因液)能夠產生局部麻醉作用,使后期的扳動手法拉伸的疼痛明顯減輕,提高患者耐受性。另外,低濃度的麻醉作用又不能完全阻斷患者的疼痛感受,讓患者在扳動時及時描述即時的感覺,保證了手法操作的安全性。
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雖能夠改善癥狀、減緩疼痛,但都難以達到完全松解粘連、擴張關節囊的目的。傳統中醫藥在肩周炎治療方面療效顯著,其獨特優勢在國際上也逐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祖國醫學中肩周炎屬“肩痹”,“肩凝”范疇,乃因年老體衰,氣血虧虛,筋失濡養,風寒濕外邪侵襲肩部,經脈抅急所致〔16〕。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外加風寒濕諸邪乘虛而入,痹阻筋脈而成,故血氣虛虧,血不榮筋為內因,風寒濕侵襲為外因。在《常見病癥中醫辨治》將其分為風寒濕、氣滯血瘀、氣血虧虛濕3型。臨床常見的為氣滯血瘀證,為肩部外傷,或久病入絡,氣血瘀滯于肩部。治療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原則。眾醫家對該病以手法治療為主,內服外敷為輔認識是基本一致,手法上所不同的是,有重于分筋撥筋、有重于松解、有重于按壓〔16〕。手法治療在扳動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中,使前期注入的藥物滲入粘連組織中,加速了病變組織的炎癥吸收,進一步擴張關節囊,恢復關節囊彈性,為肩關節恢復正常生理功能提供了條件。此外,治療后還應指導患者,盡早進行主動功能訓練(例如后伸摸藥、環繞練習、爬墻鍛煉等),減少再粘連機會,降低復發率,以期達到治愈的目的。
本研究說明肩關節腔擴張治療結合中醫扳動手法,不僅能進一步緩解患者疼痛,而且能夠顯著地提高其ROM。還需說明,在本研究中選用療效觀察指標與國際接軌,便于國內外同行認同。VAS評分是一種簡單實用的疼痛評價量表,能夠準確地表達患者疼痛的感覺。在臨床以疼痛為結局指標的研究中VAS評分被認作是測量疼痛最敏感和可靠的方法〔17〕。 TNF-α是一種多功能細胞因子,疼痛刺激或炎癥可引發多種細胞分泌和炎癥程度密切相關。國際公認的Constant Murley肩關節評分系統是一個簡單的百分制系統,不需要換算,主觀和客觀成分的比例是35/65,可操作性強〔18〕,與VAS評分結合,能更好地量化觀測指標。故我們選用VAS評分和Constant Murley肩關節評分,可以更好更客觀地評價肩周炎治療的臨床療效。
1 Anton H.Frozen shoulder〔J〕.Can Fam Phys,1993;39:1773-7.
2 Shaffer B,Tibone JE,Kerlan RK.Frozen shoulder:a long-term follow-up〔J〕.Bone Joint Surg Am,1992;74(5):738-56.
3 Sharma R,Bajekal R,Bhan S.Frozen shoulder syndrome:a comparison of hydraulic distension and manipulation〔J〕.Orthop,1993;17(5):275-8.
4 Wolf JM,Green A.Influence of comorbidity on self-assessment instrument scores of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adhesive capslitis〔J〕.Bone Joint Surg Am,2002;84(7):1167-73.
5 Melzer C,Wallny T,Wirth CH,etal.Frozen shoulder:treatment and result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95;114(2):87-91.
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86-90.
7 戴尅戎.肩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72-5.
8 施 文,王永銘.甾體類抗炎藥物的不良反應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3;19(1):57-9.
9 Consentino R,DeStefano R,Selvi E,etal.Extracorpor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chronic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single blind study〔J〕.Ann Rheum Dis,2003;62(3):248-50.
10 Niewald M,Fleckenstein J,Naumann S,etal.Long-term results of radiotherapy for periarthritis of the shoulder:a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J〕.Radiation Oncol,2007;(2):34.
11 Altman RD,Moskowitz R.Intraarticular sodium hyaluronate (Hyalga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Hyalgan study group〔J〕.J Rheumatol,1998;25(11):2203-12.
12 Kumahashi N,Naitou K,Nishi H,etal.Correlation of changes in pain intensity with synovial fluid adenosine triphosphate levels aft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with high-molecular-weight hyaluronic acid〔J〕.Knee,2011;18(3):160-4.
13 Kaneko S,Satoh T,Copelan A,etal.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8 levels in serum and synovi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J〕.Cytokines Cell Mole Ther,2000;6(2):71-9.
14 Harris JD,Geiesser MJ,Copelan A,etal.Treatment of adhesive capsulitis with intra-articular hyaluronate:a systematic review〔J〕.Shoulder Surg,2011;5(2):31-7.
15 Noel E,Thomas T,Shaeverbeke T,etal.Frozen shoulder joint〔J〕.Bone Spine,2000;67(5):393-400.
16 施 杞,王和鳴.骨傷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9:27-31.
17 延 壽.疼痛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9-50.
18 Constant CR,Murley AH.A clinical method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shoulder〔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7;(214):160-4.
〔2015-08-14修回〕
(編輯 苑云杰/曹夢園)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Y201328900)
徐 俊(1977-),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慢性疼痛的診治研究。
R323.4
A
1005-9202(2017)08-198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