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正達
“龍生九子,個有不同”,在同一個班級中,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其個性化成長。目前,個性化教學已經開始盛行,新課改也針對個性化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和創新,達到了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同時也推動了整個素質教學的實施進度,促使更多的學生取得了更好的成績。本文以初中英語為例,探究了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個性化教學,旨在推動初中英語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關鍵詞]個性化教學;初中英語;有效運用
1 教材分析
新標準《英語》教材以模塊(Module)為單位,每個模塊分三個單元(Unit)。
第一單元(Unit 1)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為主,兼顧讀、寫,并包括詞匯、語法、語音學習活動。
主要教學活動有:
(1)Listening (+Vocabulary +Grammar + Learning to learn )
這一部分主要是聽力活動,介紹新語言項目,導入新課,就某一特定話題的某些功能進行交流。
(2)Speaking (+ Pronunciation + Vocabulary + Learning to learn)
這一部分主要是口語活動,是聽力后的言說活動,是聽的延伸,要求學生運用聽力課文中所學的材料進行真實的言語活動。
第二單元(Unit 2)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為主,兼顧聽說,并包括詞匯、語法學習活動。
(1)Reading (+Listening +Speaking +Vocabulary +Grammar +Comprehend+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
這一部分主要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能力。
(2)Writing (+ Vocabulary +Grammar + Reading +Speaking)
這一部分主要是根據閱讀課文呈現的語法結構與詞匯設計的寫作活動,為了訓練語言結構與詞匯的學習和綜合運用。
2 學生狀況分析
一部分小學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尤其是來自城市的學生對這套教材非常感興趣,因為這套教材很有時代氣息,教材內容都是一些中學生喜歡的熱門話題、出現的人物大都是他們的偶像,這些學生在課堂上想說、愿說、樂說、會說。
一部分來自農村的優秀學生,尤其是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他們相當勤奮,很喜歡埋頭苦讀。但他們不喜歡交談,屬于“考試型”學生,筆試相當不錯,而“聽說能力”比較糟糕。
一部分學生是內地的外來民工子女中途轉學過來,由于有的學生小學只學了一點英語,有的小學根本沒學英語或者教材不同,要同這里的學習進度、學習內容相銜接有很大的困難。加上這些學生的居住條件較差,他們主要是靠租房或居住在工廠集體宿舍。大部分家庭是一家人擠在一間小屋子里,回到家根本沒有學習的空間,早讀課、自習課抄襲作業是他們的“首選”。
3 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特別是農村,大部分教師僅把英語作為語言知識來傳授,而忽視了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老師們往往把精力集中于語法規則的講解、課文的分析以及進行一些機械操練等模式上,在課堂上很少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老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臺下“認認真真”地聽,“忙忙碌碌”地作筆記。結果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難受,學習英語的興趣越來越糟糕,大多數學生從小學學到大學畢業,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開不了口。
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語言失去了交流的功能,“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主宰著大部分課堂,老師統管一切,學生沒有自主的空間,不能很好地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成了“護士”名下的“病人”,成了被動的“知識接受器”。課堂上缺乏民主、平等,幾乎沒有交流、沒有互動,只有教,沒有學。即使是有“師生互動”,也只是簡單的“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s ”, 課堂缺乏活力,教學效果甚差。
很多老師反映,人教版《英語》(新標準)教材詞匯量大、內容多、題材新,不知怎樣上為好?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課堂容量偏小,內容單一;課堂密度要求不夠,學生參與的機會少,參與的面不廣;課堂節奏過慢,課堂氣氛沉悶,課堂留給學生自疑、自悟、自學、自練的時間相當有限,甚至沒有,老師一個人從頭講到尾;對教材的處理不科學,沒有根據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取舍、組合、加深和拓展。
課堂教學設計缺乏科學的教學評價,不能及時獲悉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收獲,沒有認真考慮:課前設計“教學生什么?”,課堂反饋“學生學到什么?”和課后反思“學生還想學什么?” 。
4 分析與探討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張揚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精神素質的主渠道、主陣地。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目標制定時,既要考慮英語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的目標,也要考慮學習策略和情感目標。既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英語,了解基礎的語法現象;又要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理解語法的功能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還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教學要改變由原來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讓英語課堂“動”起來。創設英語情景,努力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達到外語教學的目標。
作者單位:
貴州省甕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