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
【摘 要】進入新課改后,課堂提問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青睞。但在課堂提問的設計上卻存在諸多問題,使課堂教學的效益大打折扣。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提問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20
“在講課中不時出現發人深思的問號,能夠打開一扇扇閉鎖著的心扉,將使教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處于一種和諧的信息交流之中,這正是教學活動中所必需的最佳心理基礎”。課堂提問是中小學教師普遍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通過提問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獲得或鞏固知識,發展其智能。歷史學是研究人類自身活動的,它是一門跨越古今、博大精深的科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多角度巧設疑問,多層次地開拓學生思維,從客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多角度、深層次地考察、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揭示教材中隱含的知識和內在聯系,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很好地啟發學生,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好的提問能提高課堂效率,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一、提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沒有從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設計問題的難度
許多歷史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是從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出發,因此所提出的問題,不是太簡單就是太難。太簡單的問題,比如照本宣科地提問一些歷史知識,學生基本上只要通過閱讀教材而不用動腦就答出來了,就像平靜的水面因沒有激起浪花,水面周圍就不會產生漣漪一樣,對學生的思維沒有一點啟發作用。所以,這樣沒有含金量的問題,可以說是無效的甚至是低效的。
(二)提問時目的性不明確
教師設計問題必定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如果目的不明確,必定會影響問題的設計,就是設計出了問題必定也是東拉西扯,不知所云。教師設計問題時就是如此的狀況,那么,把這些問題呈現于學生面前時,學生必定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頭腦,被搞得暈頭轉向,不知道東南西北。這樣的沒有目的、沒有重點的胡亂的設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更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提問時教師的啟發、引導、點撥不到位,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教師提出了問題,學生要回答問題,必須經過思考,特別是對于那些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學生必須經過深入細致的思考,才有可能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歷史教學中,由于綜合性的問題一般年代跨越都比較長,涉及的人物、事件龐雜,真有點“剪不斷,理還亂”,這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必然是難度更大,在思考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攔路虎”,因而思維中斷,不能有效的進行思維,所以,這時教師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當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學生的這個主體地位委實不容忽視的。但是,如果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好,教師的啟發、引導、點撥不到位,教師的語言不夠生動形象,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教師的呆板而缺乏激情,必然影響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根本也真正成不了課堂的主體,本來學生就欠缺生活的體驗和感受,教師的啟發、引導如果再不到位,那必然是索然無味,不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不可能積極的進行思考;學生缺乏了情感的體驗和感受,不能引起情感的共鳴,就如同缺少了思維的運滑稽和興奮劑,就沒有了學生的積極思維,課堂必然是低效的課堂。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教學,必然是失敗的教學。
二、提高提問效果的策略
(一)明確提問要達到的效果
提問是形式,是手段,是方法,而不是目的。內容決定形式,什么樣的內容,就要選擇什么樣的形式進行展示;要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據內容而定,形式為內容服務;不能因為形式而傷害了內容。不是形式決定內容,而是內容決定形式。教學目的是教學內容的集中體現,是不是采用提問式的教學方法、設計什么樣的問題、問題如何進行展示等等,這些都有教學目的來決定的;如果沒有教學目的這個統領,一切的設計就失去了依據。甚至教師課上對什么學生進行提問、如何對學生進行激勵以及更正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的方法技巧等,也是由教學目的所決定的。在歷史課教學中,因為年級不同,所教的內容也不同,每一個教學單元和毎一課的教學目的也均不相同,所以提問的形式、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對于知識性的和對于比較綜合性的就可以運用不同的提問形式,知識性的就可以由教師口頭提問,學生回答即可,目的是要檢查學生對知識性的內容的識記情況,以便決定是否繼續往下進行教學。
(二)設計層次性的問題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規律,在教學中設計問題時也一定要遵循這一規律。對于歷史學科,大多數學生由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比較陌生,又由于內容的籠統,許多東西只是在課本上提一下,不具體不生動;又因為學生的知識面還較窄,同時還缺乏生活經驗,對事物更多的是一些感性的認識,而缺乏理性的認知,因此,對事物的認識往往表現為表面化,不能對事物有比較深刻的較理性的認識。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這一實際的情況——年級越低,這種情況就越突出,就應該更加注意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梯度,循序漸進,不能一下子把學生難倒,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三)合理的評價對提高問題有效性的鞏固
課堂評價是中學常規教學活動的一個環節,是現代教學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學習評價是歷史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反饋信息、調控教學,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功能。”評價要“遵循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可以采取學生自評和小組評議的方式,對上課時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主動探究及主題活動的表現等等給予合理的評價。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進步、成果以及不足等是最清楚的,在教師指導下,他們可以對自己的歷史學習成績進行公正的評價。鼓勵學生本人參與到評價之中,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評價的目的并不完全是為了把學生分出高下。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參與、大膽表現自我的精神,使每個學生都得到表現、體驗、鍛煉、進步的機會。教師應先找其閃光點,再適當地指出其不足。評價以鼓勵為主,可激發更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表現的勇氣。
總之,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不僅要講究方式方法,還要有一定的藝術性,唯有如此,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