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德雨
本文論述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經濟法制度的正確創新與行政(法)的重要內容既經濟行政管理規范化的互動。另外,也簡述了行政程序立法(以及行政訴訟)的發展對經濟法目標的支持和促進。
[關鍵詞]經濟法;行政管理;互動機制
1 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可以概括為發展、公平、安全三位一體。首先是發展權。講發展應涵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即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其次是分配權。這里所用的分配一詞是廣義的,即社會資源的配置和社會收入的分配。它包括:公平競爭、公平交易、公平分配。再次是安全權。經濟安全包括宏觀的和微觀的,這是針對市場經濟的風險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所作出的必然選擇。發展、公平、安全三者的有機結合,構成經濟法謀求的價值目標,這也就是經濟行政管理期待的社會效果。
在中國,經濟法作為法律部門的名稱,以及經濟法學作為法律學科的名稱,是在1878年下半年之后才開始形成的。改革開放逐步突破了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要求政府轉變職能,企業依法自主經營,要求適應時代的發展,與國際經濟規則接軌;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任務,國家始終把經濟立法放在整個立法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且加強了經濟執法,于是經濟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法律形態應運而生。以最高立法機關的名義對國家的法律體系予以劃分,表明中國的立法思路更加正確、規范化了。
經濟法的實質在于立足于社會整體利益,以法律的形式反映國家因素對市場經濟關系的影響。換言之,經濟法是國家管理和協調國民經濟運行之法,管理為手段,協調為目的。經濟行政管理是經濟法的現實基礎,經濟法是經濟行政管理的基本法律準則和手段,兩者之間互相依存。
2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和聯系
首先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中發生的經濟聯系的。其中,包括微觀經濟行政管理和宏觀經濟行政管理關系。而行政法除了經濟行政管理外,還有公安、宗教、民政、司法行政、人事、教育、文化與體育、衛生、環境,特別是行政程序及訴訟等諸多調整領域。尤其行政程序及行政訴訟是行政法的核心法律內容,以此有別于更注重實體的經濟法。所以,經濟行政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實體法被劃入經濟法范疇而不歸入行政法。
其次,在作用、調整方法上亦有不同。經濟法對于引導、推進、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經濟法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行政法所起的作用更為直接和明顯。經濟法與行政法的聯系表現在調整對象上就在于經濟行政管理上,經濟法就是經濟行政管理規范化之法,而經濟行政又是當今國家行政體系的重中之重,不能不說是行政法的重要內容。因而在此點上,經濟法與行政法是交叉的,只不過經濟法更側重于實體調整,而行政法更側重于程序調整。
再次,在獨立地位與作用方面。經濟法與行政法在整個法的體系中都屬于國內法體系,都是獨立的法的部門。經濟法與行政法對于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對于國家的改革和發展都發揮巨大的作用,都是重要的法律部門。
3 當前經濟行政管理面臨的挑戰
由于復雜的經濟、社會和思想原因,當前市場經濟秩序存在某些混亂。主要表現在:(1)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2)偷稅、漏稅、騙稅和走私活動屢禁不止;(3)商業欺詐,逃廢債務現象比較嚴重;(4)財務失真,違反財稅制度行為比較嚴重;(5)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問題不少。面對這種比較嚴峻的現狀,政府應該怎么辦?政府行為本身存在哪些不正確的情況?對市場經濟秩序如何整頓規范。經濟法具有市場性、社會性和管理性特征,其思路是從國家、市場與法的關系入手來解決現實經濟問題,既要克服“市場失靈”,又要克服“政府失靈”,使政府、企業、市場三者達到協調。政府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要依法進行,其中主要指運用經濟法,加強經濟監督管理,處理經濟違法問題,保障和促進國民經濟良性運行。
中國現已正式加入最有影響的多邊貿易體系——世界貿易組織(WTO),這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大舉措,但應當清醒的認識到經濟全球化也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WTO協議確定了非歧視、市場開放、公平競爭三大基本原則,既賦予參加成員許多權利,同時也規定了參加成員的許多義務。附隨的問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適應潮流,趨利避害,立于主動地位。其根在于如何提高政府和企業進行國際競爭的能力。加入WTO后我國對外開放出現三個重要轉變:由有限范圍和有限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征的政策主導下的開放,轉變為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開放,轉變為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WTO本身是一個帶有強制性的規則為基礎的政府間的國際經濟組織。WTO一系列規則和機制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國際經濟行政法典”。因此,這種“法律框架下”的開放,對現行的經濟行政管理的觀念、制度和政策必將產生重大的影響,要求進行深刻的改革。我們無可回避地要迎接這種挑戰。
4 經濟法對經濟行政管理的規范
在某種意義上說,加入WTO首先是政府加入。因為加入WTO之后,政府的決策行為及決策執行行為要考慮到WTO規則,貿易政策及與外國的經濟爭端也要考慮到WTO關于貿易政策審議機制和爭端解決制度的約束。因此,適應加入WTO之后的新情況,經濟行政管理的觀念、制度和政策都要符合目標的創新。具體的說,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要樹立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新觀念,改變憑權力,憑關系,憑感情辦事的舊格局。其次,要實行全國法制統一。在特殊經濟區的特殊經濟政策要符合中央的決策精神。中國政府負有保證有關WTO的法律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實施的責任。任何地方,任何部門都不能制定與中國政府加入WTO所作出的承諾不一致的規范性文件或決定。再次,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要嚴格遵守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法律、政策公開,不能搞“暗箱操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加入WTO的國際背景下,政府的經濟行政權力將會更帶有“義務”色彩,但其發揮的作用卻更為有效,與時懼進,引導潮流。在近幾年,相繼制定了反壟斷、反傾銷、完善財政稅收方面的法律。由此可見,經濟法已經進入經濟行政管理領域的方方面面。經濟法的功能,經濟法作用的范圍,首先在于政府,政府運用經濟法管理國民經濟,協調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經濟法的制度創新與完善使經濟行政管理規范化,也推動了行政法在經濟行政領域內的發展和實體內容的充實。
5 行政程序立法對經濟法目標價值的促進
除了經濟法本身,行政法特別是《行政許可法》等行政程序立法對抑制壟斷,促進經濟法目標價值亦大有裨益。《行政許可法》第三條,以不設行政許可的事項規定把市場的問題還給市場,使以行政許可方式的行政壟斷大大消弭。另外,該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了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設定行政許可權和地方性法規、省級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許可權,以行政許可規定權進一步限制了行政壟斷的發生幾率。從程序上經濟法目標價值的實現,阻卻了行政壟斷、政府不當干預經濟等不良行為,與反壟斷法等經濟法相得益彰,互動成趣。
此外,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某些突破,如將部分抽象行政行為(普遍性行政措施)納入受案范圍,尤其在經濟行政領域,則更增強了對經濟法目標即自由有序發展的促進和保障。對普遍性行政措施的訴訟已經開始在法律中出現。當然,一個行政行為是否可訴,其條件除了該行為由具有行政管理職權的行政主體作出,以及對行政相對人的權益產生實際影響外,還取決于法律對此的限制性規定。除了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外,在WTO協議中,對普遍性行政措施的司法審查要求也僅限于“與貿易有關”,在立法本意上并沒有推而廣之的用意。但是,這就足以促進在經濟管理領域上的規范化、可司法化,從另一側面支持了經濟法立法目標的實現。在司法實務方面,如北京“喬占祥狀告鐵道部2001年春運提價案”(案例載于《法制日報》2001年12月30日)例證,使某些模糊于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之間的行政行為得以受理。這標明在經濟行政領域,法院受案范圍的實際擴大,無疑保證了經濟的協調自由發展,并且抑制了行政壟斷等不良行為的發生。
綜上所述,經濟法的發展完善使政府行政管理特別是經濟行政規范化、法制化;另一方面,行政程序立法(以及行政訴訟)也促進了經濟法目標的實現。這就是經濟法與行政法的互動機制。
作者單位:
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