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萍
摘要:文言文教學能夠有效傳承中華文化,有利于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古代的文化生活,從而更好的掌握現代漢語。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完善自身,改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加深對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關鍵詞:教學模式;學習興趣;精彩閱讀
文言文在初中教材占很大篇幅和重要地位,對初中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如何讓初中學生“愛”上古詩文,提高古詩文的教學效率呢?
一、確立目標,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
從教二十年來,大家教古詩文都形成了一個僵死的模式:介紹背景——排除生字——翻譯背誦——瘋狂做練習。這種模式存在這樣三個弊端:一味強調接受,無趣味;一味強調知識,“填鴨子”。
一味強調記憶,無思考。考試時稍有課外遷移,學生又是茫然無所適從。對文言文中的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但學生還要對文章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強的文學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構、語言、意境之美,對形成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是很有影響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魅力。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確定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內容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文言作品做出適當的鑒賞、評析。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這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橋鋪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文言文教學首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前盡可能使學生找到學習文言文的“橋和路”,增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和興趣。另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敢于大膽創新,在教學“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靈活多樣的教法,生動形象地吸引學生,把學生的興趣全部挖掘出來。
1、利用成語、典故、名言警句、歷史故事來引入課文。以《出師表》為例,有關三國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戶曉的,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三國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這些經驗自然介入教學過程。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對《出師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也會簡單快捷得多,在學習背誦《出師表》時會感到親切許多 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鼓作氣”等,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搜集、查找這些成語的本意、引申意及出處,增強學習《醉翁亭記》及《曹劌論戰》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文中的成語,如,溫故知新、愚公移山、氣象萬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三顧茅廬等,而正是這些有生命力的詞語能有效地吸引學生求知的熱情。
2、調動學生已有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儲備來引入課文。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星”。如用地理知識中的長江三峽導入《三峽》,用風景名勝中的“四大名樓”導入《岳陽樓記》或引入對聯“四面湖山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等。溫故知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充分發揮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在預習時利用網絡資源和相關書籍,查找與課文有關的信息。比如,在上《陳涉世家》之前,安排學生在課外查找司馬遷、《史記》、大澤鄉起義等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說。學生探求意識濃厚,爭相回答,教學效果也會很好。
三、精彩閱讀,體味文言文的美
語文學習是以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熏陶為主的,閱讀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我們卻每每發現學生與文言文文本之間缺乏對話,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得不到重視和尊重,屬于學生自己的、自由的體驗被簡單乏味的所謂講解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空間被極大地限制在課內有限的選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學須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關注,讓學生嘗試發掘文言文的美點,加強朗讀指導,促進學生從文字淺層到內涵的理解認識轉化。
1、聽讀探尋美。課堂上可采取配樂聽讀,特別是教學短小優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適宜。以《陋室銘》為例,在幽雅的古樂曲中,聲情并茂的朗讀,聆聽此銘,更覺情與景會,事與心諧。聽著聽著,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眼前浮現: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全文抒發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為了強化這種感受,可重復播放,并讓學生閉上眼睛,默默地體會,調動起自己的情感體驗與想像,與作者“心靈溝通”。
2、議讀體驗美。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讀并相互討論來感受美點。具體可用說、讀、論、評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訴學生描寫的方式有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兩種,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對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寫,由于文字淺顯,完全可采用“說、讀、論、評”方法。我們要讓課堂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鑒賞、自主審美活動。
3、品讀再現美。“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在對文言文精彩片斷的欣賞上,尤其要加大對學生的指導和鼓勵,讓他們有品讀的意識和方法,具體可從文字語言、內容情感、表現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進行。只有放手讓學生試著去體驗文言文的美,融入學生的知識與生活經驗,融入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才是符合新課標精神并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
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讓學生接觸語文,走進語文,而學習文言文更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與之對話,與之交流,盡可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空間,讓學生領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們只有解除束縛,大膽創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學教得新、教得好、教出靈性,讓文言文“活”出價值,“活”出精彩。
參考文獻
[1] 興趣——化解文言文教學的難點.
[2] 談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效率問題.
[3] 文言文審美教學略談.
[4] 對改革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