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勤
(甘肅省民勤縣第六中學)
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充分開發校內校外課程資源,二者進行很好的整合,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為實施美術欣賞課堂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校內資源包括課程資源和學校其他的美術教育設施。初中美術作品欣賞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古今中外經典名作的賞析,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拉裴爾的《西斯廷圣母》、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還有徐悲鴻的《八駿圖》、蔣兆和的《流民圖》等現代名家作品;二是范畫的欣賞,每節技法課都配備范畫,這些范畫主要是針對某一專業繪畫技法而配備;三是同齡的學生優秀作品欣賞,這些作品或天真爛漫,或充滿稚嫩情趣,是孩子真實心理世界的反映;四是實用美術作品,包括各種工藝,工業作品的欣賞,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紙、編織、印染、拼貼等工藝制作,各類工業產品的設計,比如電器、汽車、手機的設計、環境藝術的設計等等。
在學校,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到美術知識以外,還要在專門展示美術作品的場所進行學習。學校的展覽室、畫室,包括樓道的走廊適時展出包括國畫、水彩、素描、書法、剪紙、攝影等藝術作品。
校外課程資源包括:一是公共文化設施。所在城市或者地區的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以及各種私人博物館、文化活動基地等。尤其是一些美術講座活動為學生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二是當地的文物資源及自然環境資源。包括當地的文化遺產如宗教建筑、寺廟園林、特色民宅等;現代城市的環境藝術如公園雕塑、建筑以及自然景觀等。
把校內和校外的美術課程資源充分利用和整合,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積極開發有利于時代發展和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教學資源,實施優質高效的美術欣賞課教學。
具體實施做法一般是這樣的。
第一,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教學資源,教會學生選擇合適的欣賞角度來欣賞作品。初中生的思維方式還多以形象為主,所以首先引導他們以直觀形象欣賞為主。如《最后的晚餐》表現耶穌和十二門徒們共進晚餐,當耶穌說出“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時,眾門徒不同的神情和姿態;《開國大典》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激動人心時刻。其次是作品藝術風格特色的欣賞,包括畫面的構圖方法、色彩運用、線條處理、空間透視等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如徐悲鴻的《八駿圖》,畫家采用國畫水墨技法,通過線條的干濕、濃淡、粗細、徐疾,寥寥數筆,便將馬的奔騰氣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凡·高的《星夜》,畫家采用鮮艷濃烈的色彩,旋轉有力的筆觸,奔放的線條,使畫面給人一種明快熱烈的感覺,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再次,關于作品相關內容的了解和研究,包括畫家的生平、社會背景、愛好、逸聞趣事等。例如,在欣賞達·芬奇的作品時,可以讓學生事先查閱資料,讓學生講達·芬奇畫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學、透視學的有趣事例。最后,主要表現在對藝術作品深層次思想內容的欣賞。如《狼牙山五壯士》作品還謳歌了八路軍戰士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革命主義精神,我們要懂得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第二,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適當補充本土和課外材料。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抓住重點,并恰當地選擇相應的補充材料。例如,給學生講解一些中外名家學畫的故事,讓學生閱讀,激發他們對美術的興趣。比如王冕、吳道子、齊白石、徐悲鴻等這些名家學畫的故事,國外的像凡·高、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本土的比如講到雕塑可以讓學生欣賞縣城廣場上老農的雕塑,生態公園中大量的人物雕塑。講到建筑,可以讓學生去看看縣城的鎮國塔、圣容寺、縣城附近的民國地主莊園——瑞安堡等。
第三,積極地鼓勵學生參與課外藝術實踐,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資源優勢。學生的家庭條件、居住環境、生活閱歷等各不相同,這是不可多得的課堂教學資源。如在學習《插花藝術》時,讓學生從自己家收集一些插花作品,或者從公共場合、朋友親戚家里收集一些好的插花作品,通過幻燈片的形式展示給大家。教師再引導學生用色彩搭配、構圖形式等讓學生分析插花藝術,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鼓勵學生在課外可以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去花店觀摩插花的過程,并體驗插花藝術生活。
參考文獻:
[1]雷宇.新課標下高中美術欣賞課對美術專業課促進作用的探討[D].遼寧師范大學,2011.
[2]楊伶武.淺談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14年度課題——《初中美術教學中欣賞教學的實踐與研究》課題論文,課題批準號:GS[2014]GHB082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