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宏
(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濱河小學)
摘 要: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資源”服務于語文教學。但如何讓孩子利用現有的文化資源,快樂有意義地寫作是目前語文教學的軟肋。就如何利用本土文化來玩轉作文教學淺抒己見。
關鍵詞:本土文化;體系;目標;內容
小學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陽光的笑臉,快樂的學習,幸福的成長是童年的主題。可是,現實中我們的孩子背負著沉重的學習負擔,他們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快樂,提到寫作更是痛苦不堪。為什么小學生普遍都怕寫作文呢?個人覺得現在的孩子主要缺少玩,也不會玩。
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更是發明創造的“母親”,玩耍是孩子的生命,兒童的全部生活應該充滿游戲,他們的全部生活本該就是快樂的嬉戲,而現在的孩子每天忙著學琴棋書畫,練說彈唱跳,攻英語奧數,背國學經典,孩子們忙得無暇蹲下來看看路邊的小草,無暇停下腳步聞聞鮮花的芬芳,無暇仰起頭來望望閃爍的星星……為了分數,他們沒有時間養蠶,觀察柳樹發芽,他們沒有時間做手工,玩泥巴,更沒有時間去黃河邊打打水漂,撿撿石頭……正如《童年的消逝》里所說:“看不到四季,聽不到蟲鳴,摸不到蟬翼,聞不到泥土香的童年是孤獨的;遠離了土地和土地上豐富的生命,與大自然斷了聯系的童年是貧瘠的;缺少了伙伴、交流與溝通的童年是不健全的;沒有了閑暇、自由,童年是會褪色的。”既然孩子的天性是好動的,貪玩的,好奇的,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利用孩子的天性來寫作文呢?
臺灣作家游乾桂曾有言為證,他說:“寫作一事,一半是先天的,另一半是后天的,它來自兩種元素,一是奔放的童年,一是玩樂……”既然童年是生命的故鄉,而快樂是童年的全部哲學,那我們就可以利用孩子的天性——玩來克服孩子的共性——怕作文,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文化資源,以“玩”為依托,以興趣為核心來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我們可以利用本土文化,先玩后寫,邊玩邊寫,玩中學寫,不玩不寫。那么在哪玩,怎么玩,玩后怎么習作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模式了。現總結如下:
一、有體系
我們可以讓孩子把玩跟科技類、游戲類、實踐類、生活類緊密相連,也就是讓科技與習作相連,游戲與習作相連,實踐與習作相連,生活與習作相連。以課標中四次寫人的作文為例,三年級上冊要求寫一個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孩子可以寫身邊熟悉的人,更可以寫身邊具有影響力的熟悉的名人的一件事。各地都有文化名人,語文老師完全可以讓孩子了解相關信息,再帶孩子參觀與名人相關的故居、宅子、工作地等讓孩子親身感受,親眼目睹,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轉換成自己喜歡的文字表達出來,這樣會更有趣味!
二、有目標
課程標準的習作目標是非常清晰的,它給所有的語文老師一個正確的導向,這就要求語文老師每一次的習作都有明確的目標,玩轉習作,不是放任自流的懶散,而是有目標地玩,以觀察能力的培養為例。新課標要求:
第一學段:對寫話有興趣,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第二學段:觀察周圍的世界……
第三學段: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魯迅說:“如果創作,第一須觀察。”“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呢?利用孩子的天性——玩來培養,且每一次玩都應有明確的目標。例如,三年級吹雞毛比賽,訓練目標為:引導學生觀察比賽過程,細致刻畫比賽雙方的動作、神態,能用一段話把激烈的比賽過程敘述出來,可以適當提供部分經典詞語供學生使用。要完成這樣一個目標,首先組織孩子們玩這個游戲,一部分玩一部分觀察,然后互換角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孩子的感知能力是最強的,語言神經也是最敏捷的,這樣寫出來的文字就真實有味道了!如果想讓孩子寫秋天的顏色,可以將孩子帶到當地有特色的田野中,黃河邊,公園里,高山上……讓孩子盡情地擁抱真實,感受真實,這樣才能寫出真實的文字。
三、有內容
玩必須確定相應的內容,合理安排,正確實施。內容可以是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有多精彩,作文內容就有多豐富。以蘭州為例,黃河、鐵橋、水車、葫蘆、剪紙、牛肉面、各類瓜果都可以是我們習作的對象。本土文化的異彩紛呈為孩子們的習作打下了堅實基礎。總之,就是讓孩子玩一玩,想一想,議一議,寫一寫。充分利用現有的本土文化資源,豐盈孩子們的習作。作文可以是“仿”出來的,“聽”出來的,“畫”出來的,“種”出來的,“養”出來的,“剪”出來的,“比”出來的,“玩”出來的……
我呼吁所有的語文教學者,讓語文課堂回歸本土,讓孩子的習作回歸本真!巴金說:寫作就是無技巧地再現生活。我希望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行動起來,為孩子的創作創新搭建平臺,利用本土資源讓習作不再成為最難啃的骨頭!
參考文獻:
[1]張晶.創新四式,讓學生的習作更有意義[J].寫作(上旬刊),2015(12).
[2]丁婷.遠行之葉:心中的蓮燈[J].新作文(初中版),2009(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