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年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發放鎮雙河小學)
摘 要:教育不能只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種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說到底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應該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下面,結合自身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就此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語文教學;習慣養成;方法研究
一、高度重視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經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明確地把“傳道”放在了“授業”和“解惑”的前面,這里的“傳道”,就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與形成。因此,只有高度重視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才能為學生終身學習、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不斷提高教師自身業務素質和道德修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崇高的師德,還要有深厚而扎實的專業知識。教師只有具備廣博的知識,才能教育好學生。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溪水。要想做到這些,教師必須經常給自己充“電”,不能滿足于現狀,不斷用新思想、新理論、新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教師是學生心中的偶像,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首先讓自己形成良好的教學習慣。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所以,我們必須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認真總結自己的教學心得,加強教師間的交流,不斷反省自身,一言一行須謹慎、得體,努力成為學生的典范。
三、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1.重視認真閱讀的習慣
首先,讓學生初讀。這個過程就是要經常督促學生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和自覺讀書的習慣。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讀的習慣。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因此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教師應當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形式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大有益處。先由教師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教師幫助歸納,這樣有助于學生帶著問題讀的習慣的養成。其次,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不僅要千方百計地幫助學生增加閱讀量,更要指導學生在閱讀前學會自主選擇適合自己并且有益自己發展的書籍來讀,閱讀時應當養成“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想象力就會越來越豐富,在閱讀時,才能提出更多精彩的問題。
2.指導規范寫字的習慣
要想讓學生寫出規范字,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在學生動筆前,自己先動筆,這樣不僅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也是教給學生“動筆”的方法。小學低年級階段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尤為重要,在寫字前教師要強調“三個一”。在范寫時,教師可讓學生說出筆畫的名稱、筆順,遇到關鍵筆畫時教師還應當講解,這樣不僅讓學生牢記筆順及各筆畫的位置,教師工整的書寫也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時,對學生寫的規范的字,應給予及時的激勵性評價,讓他們欣賞規范字,提高鑒賞辨別能力。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喚醒自信的力量。長期堅持下去,會促進學生認真書寫習慣的養成。
3.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在語文習慣培養中,認真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注意力不夠集中,不能認真聽講,常常會走神、發呆。有時你在講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他腦海里卻浮現出家里吃西瓜的情景。因此,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思想不能開小差。讀課文前提出思考問題讓學生聽明白,聽清楚了才會進一步學習課文,培養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
4.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
在學生作業中,經常有抄錯字,不根據題目要求做作業等諸多現象,這是學生不認真看所導致的錯誤。如某個學生在寫聲母“s”時,卻將“s”寫反了。如果不能認真地“看”,對以后的學習將會后患無窮。所謂讓學生認真地“看”,就是指導學生有目標、有次序、有思維地察看事物,主動發現事物的規律,提高其觀察能力。
5.訓練學生口語交際的習慣
家長或教師在和學生交流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用普通話交談,說規范的語言,表達意思要盡量做到清楚完整,培養學生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四、家校結合,奠定良好的基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種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才能逐步形成,是一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過程。僅僅依靠一通表揚、一頓批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不切合實際的。不僅需要教師的堅持,更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家長共商習慣養成的良策,請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進行評價并及時反饋。這樣,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今天我們播種良好的習慣,明天學生就會收獲幸福的人生。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