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先偉
(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上灘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進入數學課堂,其實這就是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培養學生數學課前預習的習慣,也是在新課改下構建“學生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先決條件。
一、轉變思想,重視預習
1.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預習
預習是學生自主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2.教師還應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
教師既可以從理論方面給學生講講預習的好處,還可以在具體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向學生滲透預習的重要作用,并鼓勵他們堅持預習,還可以作對比分析,逐漸讓他們體會到預習習慣的養成對自己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學習成績的提升至關重要。
3.教師要有責任感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學生的自學能力狀況不容樂觀,這就需要老師具有責任感,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激發興趣,樂于預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預習這項學習活動也不例外,它是一種個體的、自覺的活動,開展這項活動需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正確的學習動機。
1.在預習活動中引入“競爭意識”
比如,每周開展一次評比活動,評選出幾名“預習小能手”。還可以讓預習得特別好的學生在課堂上當小老師,組織全班的匯報交流活動。這樣,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就會反思自己的預習方法,取長補短,提高預習能力。另外,學生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了預習的興趣。
2.多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
比如,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時可說:“我看誰是預習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檢查預習效果時,發現預習得好的學生就在預習本上為他批注:“你真是個會動腦筋的好孩子!”“預習得很成功,繼續努力!”等等。
3.建立適當的獎勵機制
對于預習得較好的或者預習有進步的學生,特別是能堅持不懈的,教師可給予適當的獎勵,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
三、授之以漁,學會預習
小學高年級學生出現了初步的抽象思維,這個學段的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如果對學生的預習方法加以指導,學生就能掌握一定的預習方法,這樣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初學預習時,不知從何入手,這時教師要設計好預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預習,做到有的放矢,針對性強。這對教師要求比較高,除了要分析學情,還要結合教材特點對相關學習內容進行認真研讀,提出既有一定價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學生產生濃厚預習興趣的預習內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內容要有層次性,讓學生經歷預習、思考、解決三個層次。
四、構建“四段七步式”課堂自主學習模式
第一階段:自主預習
指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練習、自我檢測,包括三個環節:
(1)第一環節:引學。這個環節教師要用恰當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學生的興趣迅速集中到課堂上來,我們又稱為“指路走”。
(2)第二環節:助學。由于學生的課前預習水平不一,課上再拿出一些時間,結合教師的自學提示進一步自學,教師的自學提示主要包括自學方法、自學問題、自學要領及時間要求,我們又稱為“扶著走”。
(3)第三環節:自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據“導學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對課前預習中不懂、不會的問題以及導學提綱中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對討論不出的問題,進行“二次自學”,各小組把二次生成的問題記錄下來,便于下一步的合作互助。
第二階段:小組合作,展示提升
學生對自學的收獲和困惑進行展示提升和合作探究。包括兩個環節:
(1)第一環節:小組合作。教師將各知識點分配到各小組,每個小組側重完成一項任務,小組內每個成員再進行分工合作。
(2)第二環節:展示提升。按照教師安排,可以是小組成員依次進行展示,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展示。教師要及時點評,并有預見性地提出新問題或針對性的處理辦法。
第三階段:鞏固練習
學生展示后,教師要用導學案上的題目對學生進行自學效果檢測,其目的一是鞏固當堂所學知識,二是能進一步發現問題以便進行“堂堂清”的輔導。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
一是總結學生本節課知識和方法上的收獲和疑惑,二是總結本節課個人、小組的表現,明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總之,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雖然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教學任務,但是只要通過學生持之以恒的預習實踐,教師和家長科學、耐心的指導與監督,學生的預習水平就會不斷提高,良好的預習習慣就會不斷養成!
參考文獻:
[1]梁清燕.談談預習的好處[J].知識文庫,2012.
[2]王建軍.論小學數學中預習的作用和方法[J].學園,20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