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彥禎,張 麗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西安 712046)
我國不同空間尺度下的區域經濟差異研究
畢彥禎,張 麗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西安 712046)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區域經濟的差異性也日趨顯著,部分地區成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也有部分地區正處于被邊緣化的危險,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的需求。對此,從不同的空間尺度著眼,加強對于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和分析,從要素投入的角度,對不同空間尺度下的區域協調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空間尺度;區域經濟差異;經濟趨同
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深化,使得經濟發展呈現出了一種越發明顯的空間形態,全球范圍內的聯系更加緊密,形成了所謂的時空壓縮。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開始認識到,積極參與全球化過程,強化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合作,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升自身國際地位的最為有效的途徑。一旦遠離經濟全球化,則會處于一種被邊緣化的危險境地。從國內的經濟發展情況分析,不同的地區受自身基礎條件、自然環境、生產要素、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加強對于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對于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意義重大,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區域經濟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果能夠將區域經濟差異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可以促進部分區域的優先發展,通過經濟的擴散效應,帶動整體經濟的協調發展。但是,如果區域經濟差異過度,則可能會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因此,加強對于區域經濟差異問題的研究非常必要。從當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區域經濟差異研究的理論基礎,可以分為兩部分:
(一)均衡理論
1.大推進論。大推進論最早提出于1943年,主要是建立在生產函數與需求、儲蓄供給的不可分性上,其核心思想在于,發展中國家如果想要徹底擺脫貧窮落后的問題,就應該針對整個地區或者經濟的各個部門,同時開展大規模投資,推動各個持續的同步推進,進而實現經濟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
2.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1956年,納爾遜在其研究中指出,不發達國家較低的人均收入僅僅能夠用于維持基本的生活,居民儲蓄和投資因此難以提高,而如果通過增加國民收入的方式,提高儲蓄水平,則會導致人口的迅速增長,再次拉低人均收入,形成“低水平均衡陷阱”。如果想要沖出陷阱,就必須進一步加大投資,使得人均收入的增長率可以超過人口增長率。
3.臨界最小努力論。該理論主張,發展中國家必須努力發展經濟,使得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能夠超過臨界最小規模,以有效克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阻礙,獲取足夠的能力,打破低水平均衡狀態,推動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
(二)非均衡理論
1.累積循環因果關系理論。該理論認為,政府部門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應該充分考慮累積循環因果作用所導致的區域經濟差異越發顯著的問題,當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后,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手段,促進落后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以縮小區域間的經濟差異。
2.增長極理論。該理論認為,對于一個地區或者國家而言,經濟的增長總是從一個或者數個中心向周邊擴散,想要實現平衡發展是不可能的。對于經濟增長極而言,其能夠憑借著自身良好的經濟發展條件和發展實力,形成規模經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形成對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
3.梯度遞進理論。梯度遞進理論認為,在不同的區域之間,總是存在著技術的不平衡性,并且逐漸形成以技術梯度為標準的空間推移。換言之,處于較高梯度的較發達地區總是在進行產業創新,而伴隨著產業的發展和逐步衰落,會一次向著中梯度和低梯度的地區推移。
(一)研究區域
結合我國2012年各省份的行政區劃,從研究需要考慮,做出適當的調整,其中省級尺度包括內蒙古、吉林、遼寧等在內的29個省和自治區,地級市尺度上選擇上海、東莞、上饒等335個地級市單元,作為研究的目標區域,分別對兩個尺度上的區域經濟差異問題進行研究,并就兩個不同空間尺度的異同點進行了對比。
(二)數據來源
對上述研究對象自1985—2012年的人口、人均GDP等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研究所需的數據來自各個區域的統計年鑒和相關統計資料。對于部分人均GDP數據缺失的地區,通過國內生產總值與人口數據計算獲得。
(三)研究方法
1.基尼系數。可以對總體收入差距不均等現象進行細致刻畫,效果顯著。在以基尼系數對我國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經濟差異進行研究時,基尼系數越大,則表明區域經濟差異越明顯,有:
其中,μ表示區域人均GDP的平均值,Pi與Pj表示區域i和區域j人口在全部研究區域總人口中的比重,yi和yj表示區域i和區域j的人均GDP,k表示區域的個數。
2.Mann-Kendall。該方法主要是利用時間序列{x1,x2…,xn},構造出兩個不同的統計量UFi和UBj,其分別符合標準正態分布,結合兩個統計量的統計圖,可以對突變區域和突變點進行明確。如果在統計圖中,發現統計曲線UF或者UB大于0,則表明時間序列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反之則為下降趨勢。若統計量曲線值超出顯著性水平臨界直線,成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則可以將超出的部分看做是突變的時間區域;若UF和UB曲線橡膠,焦點位移臨界直線范圍內,則其所對應的時間點就是突變的開始時刻。
(四)差異現狀
結合上述研究數據,對兩個空間尺度上的基尼系數進行計算,以此來測度區域經濟差異,計算結果(如下圖所示)。

我國省級和地級市尺度基尼系數圖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可以得到三個結論:一是從省級尺度上分析,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經歷了1985—2005年的緩慢上升過程以及2005—2012年的緩慢下降過程,在1985年為最小值,2005年為最大值;二是地級市尺度上,區域經濟差異聽楊經歷了1985—2003年的緩慢上升過程和2003—2012年的緩慢下降過程;三是對比兩者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在我國,升級與地級市兩個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經濟差異趨勢保持一致,都經歷了先增大后減小的過程,省級尺度的表現相對滯后,區域經濟差異的變化不如地級市尺度明顯。結合基尼系數的可比性分析,地級市尺度上的區域經濟差異更高,對于經濟差異有著更強的解釋力度。
(五)空間趨同
從地理學角度,對區域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析,需要關注相鄰區域的影響,基于空間視角的馬爾科夫鏈對傳統方法中忽視掉的空間關聯關系進行了彌補,分析結果更加有效。這里將空間鄰接關系作為基礎,構建相應的空間權重矩陣,依照空間馬爾科夫鏈的方法,構建空間馬爾科夫轉移概率矩陣,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情況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在兩個空間尺度上,馬爾科夫矩陣顯示,及時考慮了周邊環境的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仍然存在著比較穩定的俱樂部趨同情況,鄰域環境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巨大,如果鄰域屬于經濟較發達地區,則區域可以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同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同樣也會受到空間關聯效應的影響,在考慮鄰域環境的前提下,省級尺度和地基尺度區域的經濟發展模式基本一致。
應該認識到,區域經濟差異受區域本身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影響,是客觀存在著,而這種差異直觀的表現為人口、資源與發展的相互關系。在對區域經濟差異機制進行分析時,應該從各個要素出發,分清主次,明確區域基尼發展中的空間分異機制。
通過因子選擇和模型構建,可以發現,在省級尺度中,存在著多個影響空間極化現象的因子,而這些因子影響區域的分布都存在一定的規律性。例如,資本和勞動力的作用程度從南到北依次遞減,如人口密度和財政表現為東西向作用,從影響效果分析,人口密度為西高東低,財政則為西低東高。地級市尺度中,資產因子和消費因子的區域貢獻呈現出自東向西遞減的趨勢,前者在珠三角地區貢獻達到最大,后者的貢獻最大值則在長三角地區。城市與農村的收入指標存在一定的共性,同樣表現為東北高、西北低的趨勢,勞動力指標在東北和東南影響較大,正好符合了我國三大經濟圈的空間分布特征。
結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我國在不同空間尺度山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區域經濟差異,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這里主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提出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一)因子貢獻度
1.在省級尺度和地級市尺度上,資本、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對于經濟空間分異的作用顯著,表明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換言之,想要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從這三個方面著手。政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區域內的資源,保持資本、收入水平和消費的優勢,確保其能夠作為區域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
2.在省級尺度和地級市尺度上,產業結構和農村居民收入的表現區別明顯。省級尺度上,二產比重對于經濟空間分異影響顯著,三產比重影響較小;地級市尺度上則前者的影響有所下降,后者的影響顯著。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快省級尺度上的工業化進程,同時推動地級市尺度上第三產業的穩步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地級市尺度上,在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環節,地級市需要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而省級尺度上則需要從宏觀層面把握城市發展方向,推動城市主體的快速發展。
3.作為政府部門宏觀調控的指向標,財政收入在地級市尺度上可以發揮出推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必須保證財政投入的有效落實,使得其能夠在較小的行政區域內發揮出較大的作用。在省級尺度上,應該完善政策方針,拉動內需,促進就業,充分發揮人口因子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避免人口密度過大引發的負面影響。
(二)因子作用區域
1.從省級尺度考慮,資本、勞動力等的影響表現為自南向北遞減,資本因子在東北、勞動力因子在西北達到最低。因此,想要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加大對于東北地區的資金投入,推動西北地區的勞動力輸入,同時根據區域發展需求,加大西部地區的財政投入力度,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2.人口密度因子對于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因此,應該逐步引導東部地區過大的人口密度向西部地區轉移,在緩解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負擔的同時,也可以提升西部地區的市場潛力。
3.消費因子的區域貢獻為東北高西南低,應該繼續保持較高的消費水平,發揮其對于東北部地區經濟的支持作用,同時以消費促進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財政因子影響最為顯著的地區集中在珠三角,影響最小的地區集中在長三角,針對這種情況,地方政府部門需要適當增大財政投入,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得財政投入可以與經濟發展水平保持同步。
綜上所述,在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空間尺度需要保持較高的資金投入和消費支出,為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提供強大的動力,同時加快城市化進程,提升城市居民收入,將之作為投資和消費的支撐;在地級市尺度上,應該關注城鄉一體化的穩定發展,促進全體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步提高,而在省級尺度上,應該強調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應該完善相關政策,促進就業,充分發揮就業人口因子的作用,引導勞動力向西北地區轉移,同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使得財政因子對于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可以得到有效發揮,帶動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1]陳培陽,朱喜鋼.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J].地理學報,2012,(8):108-109.
[2]孫久文,姚鵬.基于空間異質性視角下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4,(5):83-92.
[3]張義泰.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J].消費導刊,2015,(7):50.
[4]林峰.不同尺度背景下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J].中國國際財經:英文版,2016,(2):54-56.
[5]彭鑫.不同空間尺度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6]王一涵.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中國市場,2014,(42):13-14.
[7]張璐.中部地區經濟差異的空間尺度效應分析[D].南昌:南昌大學,2011.
[8]李建豹.基于空間計量經濟模型的區域經濟差異研究[D].西安:西北師范大學,2012.
[9]馬雪嬌.基于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研究——以中原經濟區為例[D].鄭州:河南大學,2015.
[10]申麗萍.十年來我國區域差異測度的研究評述[J].城市地理,2015,(5):248-249.
China’s Regional Econom ic Dif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Space Scale
BIYan-zhen,ZHANG Li
(Institute ofShanxi International Trade,Xi’an 712046,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our country social economy obtained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par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illar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re are also some areas are at risk of beingmarginalized,seriously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needs.To this,should be from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puts,regionalcoordinated developmentofdifferentspatialscalesprovid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space scale;regionaleconomic differences;economic convergence
F127
A
1673-291X(2017)10-0044-04
[責任編輯 陳麗敏]
2016-12-18
畢彥禎(1982-),女,山東煙臺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區域經濟研究;張麗(1983-),女,甘肅蘭州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區域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