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萍+王鼎
[摘 要] 蚩尤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蚩尤后裔的苗族保存著豐富的蚩尤文化資源。黔東南作為苗族聚居地,應大力發展民族旅游業,打造蚩尤文化品牌。不過,在開發旅游資源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應注重生態環境和原生態文化的保護,權衡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蚩尤文化;黔東南苗族聚居地;文化旅游資源;民族文化;原生態文化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5-0092-05
蚩尤文化屬于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蚩尤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保存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現代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時代,蚩尤文化蘊藏著巨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價值[1]。黔東南地區是苗族聚集區,有著豐富的蚩尤文化旅游資源,適宜重點開發利用。
一、蚩尤與苗族的淵源
早在《史記》中就有蚩尤的相關記載,“九黎之君,號曰蚩尤”。蚩尤獲得“九黎之君”的稱號,足以說明他在歷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不過,由于正統史學思想的影響,蚩尤的地位一直被貶低。
蚩尤被稱為上古洪荒時代的戰神魔尊,他帶領九黎部落在河南、山東、河北一帶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理教化,為早期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后來在與炎黃部落發生的涿鹿之戰中蚩尤被戰死。雖說九黎之都在中原一帶,但由于戰亂原因,蚩尤部落經歷了從北向南的遷徙。不斷的戰亂遷徙,使得九黎族人流散到各個地區,有部分融于炎黃部落,有的繼續向西遷徙,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苗族、瑤族、羌族等少數民族。
關于苗族與蚩尤的關系。苗族是否為蚩尤后裔?學術界對此各有其說,有的學者提到苗族只是在生活習俗方面和古代蚩尤部落相似,或者說苗族對蚩尤的崇拜可能只是一種單純的英雄崇拜而已,并不能表示苗族就是蚩尤的后裔。但早在東漢年間鄭玄在注解《五帝本紀》時,就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苗族即九黎之后”的觀點,這一觀點被眾多學者沿用至今。
二、蚩尤文化的發展歷程
蚩尤文化,主要是指蚩尤部落在遷徙生存過程中與自然環境互動遺留下來的族性文化,還包括蚩尤后裔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繼承并創新的衍生文化,其具體表現為服飾、建筑、飲食以及苗族人民所具有的原生態生活方式和習慣等。
史料記載,蚩尤文化起源于稻作文化。隨著部落的遷徙以及部落規模的擴大,蚩尤民族逐漸從山區向平原地帶遷移,因為平原的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更加適合種植水稻。同時,為了更加有效地預防外敵侵擾,蚩尤民族開始制造金屬器具,這樣既可以用于農田耕作,又可以抵御外敵,從此蚩尤部落開始了定居生活。隨著部落人口的增加,部落范圍不斷向外擴張。在擴張的過程中,蚩尤部落與山東的東夷部落聯盟,稻作文化與粟作文化開始融合。由于蚩尤部落生產力水平較高,所以蚩尤被推舉為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此時,西部的炎黃部落發展的是游牧文化。但隨著部落規模的擴大,炎黃部落不斷向東擴張,終于與蚩尤部落產生了矛盾。為了爭奪更多的生存空間,雙方開始了激烈爭斗。最終東夷部族聯盟敗落,部族被打散,有的向南回遷,有的融于炎黃部落,還有的離開平原繼續遷徙,最終在貴州、云南等地落腳,逐漸形成了以苗族為主體的居住格局。在相關史料記載中,由于受“成王敗寇”思想的影響,戰敗后的蚩尤被丑化為魔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蚩尤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
苗族自認為是蚩尤族的后裔。在苗族民間相關史料中,記載了蚩尤的正人君子形象:剛正不阿、英勇善戰,苗族人民還把他作為先祖尊崇、祭拜。蚩尤文化在苗族得到了較好傳承,尤其在貴州(黔東南)更是如此。由于山高路險的特殊地形,使得苗族部落在歷史上一直極少受到外敵侵擾,正是因為這一點,使得蚩尤文化在黔東南苗族地區得到了完整的、原生態的繼承和保護。這些都為發展以蚩尤文化為主體的旅游事業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三、黔東南蚩尤文化品牌的發展路徑
蚩尤文化作為旅游品牌在全國開始凸顯,如河北省涿鹿縣耗資2.5億元先后打造了“中華三祖堂”“中華合符壇”“蚩尤文化園”等一批景觀吸引國內外游客,并成立了三祖文化研究會,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涿鹿縣的經濟發展。
苗族是蚩尤的直接后裔,黔東南是苗族的聚居地,苗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屬蚩尤文化的范疇。因此,打造蚩尤文化品牌是推進黔東南乃至整個貴州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蚩尤文化的開發能夠更大程度地凸顯苗族的民族特色,更能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品牌,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一,文化理念正確引領,促進旅游資源開發。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內涵深厚、博大精深,對于民族文化的開發要以正確的文化理念為指導。引領資源開發,尋求民族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是一個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文化商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利益至上,而要尋求民族文化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最佳契合點。重在突出民族文化的特質精髓,讓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帶動地方經濟。
首先,在對傳統民俗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的同時,應將現代元素加入到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整個過程,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不斷創新發展。其次,在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文化旅游資源的商品化不能失去其民族內涵,要保護特色,避免庸俗化。再次,要適當吸收外來文化的先進因素,尤其是對于原生態地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現代文明的熏陶,引進現代元素。
第二,科學規劃旅游資源的開發,以游客需求為導向。對于民族地區各種民族文化資源的整體規劃,必須立足于地方實際,放眼長遠,合理進行功能布局,正確定位,讓區域旅游資源的規劃和建設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比如在旅游地區融入現代消費觀念,如休閑、健身、親近大自然等[2]。同時對民族區域旅游資源要進行特色打造,爭取將資源開發與保護民族特色緊密結合起來。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產品化打造,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產品或商品,將地區旅游資源及其文化以物化的形態傳播出去。同時,資源的開發應當注重集聚效應,注重資源的有效鏈接,實現旅游資源的一體性和旅游路線的連貫性。還要緊密結合旅游資源周邊的景區,做好旅游路線的合理規劃,充分利用原生態的魅力吸引游客,擴大宣傳。
第三,將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上升到產業化的高度。文化旅游資源的初衷不僅僅是滿足旅游消費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將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向外傳播。所以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要注重綜合性開發,包括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各方面,使顧客在以上各方面都能夠體會到原生態文化的獨特之處:“穿”有新奇。能夠讓游客體驗到少數民族風情,體驗民族服飾的多姿多彩;“食”有風味,能夠讓游客親身品嘗到民族飲食的特色,比如牛羊癟、酸湯、糍粑、腌肉等系列食品;“住”有特色,讓游客能夠體驗苗族、侗族的吊腳樓、風雨橋以及布依族的石板房等不同建筑風格;“游”有景區,有合理的旅游路線規劃和景區布局,有配套的服務設施、完善的景區管理制度以及成熟的景區環境;“購”有價值,民族服飾、蠟染、銀飾、刺繡、民族樂器等凝聚了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將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通過旅游的方式傳播到各地,能夠極大地提升民族旅游商品的市場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創造品牌效應;“娛”有特點,將最具有民族特色、最具原生態風味的娛樂活動呈現在游客面前,不僅達到娛樂的目的,更展現出原生態文化的內涵與精髓,比如西江旅游景區每天定時上演的樂器演奏、盛裝合唱、對酒歌、敬酒歌以及舞蹈等等,就是最好的樣版。
四、打造蚩尤文化品牌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準確權衡資源開發與原始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旅游業的發展無疑能夠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破壞原始生態環境。所以在開發區域旅游資源的同時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如果環境不能保持總體上的原始生態狀況,那么便會失去資源開發、品牌打造的初衷。
第二,文化的交融與互補會沖擊民族文化的神秘感與獨特性。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文明元素如電影、電視、電腦等日益滲透到民族文化當中,使得原本相對保守、閉塞的環境不再被隔離,神秘的民族文化色彩也逐漸淡化而失去民族文化本身的原生性[3]。同時,由于各民族文化相對開放后,民族文化之間也出現了相互滲透的情況,使得各民族文化失去原本的純粹,形成民族文化的融合。這些都是在開發苗族蚩尤文化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第三,交通與科技的發達會使得民族文化趨于同質化。原生態文化之所以保存完好,通常得益于落地偏遠,交通閉塞,不易受外界影響。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回歸以及旅游過程中各方游客的到來,各民族原始的生活習慣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改變,尤其在服飾穿著、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會趨于現代化。在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穿著現代流行服裝、廣泛使用現代通訊工具及社交工具,建筑方面原本復古的吊腳樓也換上了現代鋁合金門窗……交通與科技的發達,必然對民族文化趨于同質化,民族原有的服飾、語言、歌舞等文化難以得到完整的傳承與發展,原生態難以保持。因此,在黔東南苗族蚩尤文化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民族原始文化的完整保留。
[參考文獻]
[1]盧家鑫.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及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J].貴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2).
[2]羅永常.貴州民族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7,(5).
[3]劉范弟.善 卷、蚩尤與常德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4,(3).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