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
“數以萬計的教師都在努力地另辟蹊徑,我亦如此。”作家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中自序開頭的一句話吸引了我。回想我走過的15年的教師之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五年,“必須學好,否則我不放過你”:第二個五年,“學好了,我就獎賞你”;第三個五年,“學好是你應該的,我來幫助你”。
剛開始,我和那位不當處置學生書包的年輕老師一樣,也會發怒、沮喪,把學生連同他的書包一起推出教室,并揚言教不了了,不教了,并因此氣得大哭。也曾扮演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獨裁者,學不會就不行,我和你軟磨硬泡,現在想來,自覺好笑,以那樣的角色教導孩子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接下來,隨著不斷學習和進步,我知道了獎賞和鼓勵的力量,并強迫自己靜下心來,“誘導”著孩子學習,的確也能取得不少成績。我認為自己從事“真正的”教育才幾年的時間,我也正如雷夫所說的那樣,在“努力地另辟蹊徑”。每一個班、每一批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盡管經驗豐富也需要不斷地改良,不斷地另辟蹊徑,逐漸和孩子拉近距離,真心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但目的仍然很功利,為了讓孩子學好,考出好成績,不失有很多強加給孩子的思想在里面。
打造無恐懼教室并非易事,可能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但雷夫告訴我們這么做是值得的。為了讓孩子不是在恐懼的心理狀態下循規蹈矩,并使全班維持優異的學習表現,雷夫做了下列四件事:一是以信任取代恐懼;二是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三是紀律必須合乎邏輯;四是你就是榜樣。現在想來,自己真正的教育之路只邁出了一小步:有時會過于嚴格,而從孩子的角度看會不合乎邏輯;有時會忘記自己就是孩子的榜樣,要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卻沒有做到。正如雷夫所言:我要我的學生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之中最和氣待人、最認真勤勉的一個。別想愚弄小孩,他們很聰明,一定會識破的。
在進入《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的第一時間,雷夫給了我們一些真相:不管是教導學生還是子女,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作教育的捷徑。在這里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一位從事特殊教育的優秀教師繼承了一顆無價的簽名球,當年幼的兒子找他一起玩球時,理所當然地,他警告兒子絕對不能拿簽名球來玩,他給孩子的理由是因為“球上寫滿了字”。過了幾天,兒子又找他一起玩球,當老爸再次提醒兒子不可以拿寫滿字的球來玩時,小男孩表示他已經把問題解決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這就是孩子的角度!
在56號教室里,雷夫是讓各種各樣的知識以快樂的身邊事的形式出現在孩子們的周圍,讓孩子們在快樂中體驗和接收這些信息。在這種正向的指導下,雷夫老師把一批批的孩子變成了“愛學習的天使”。在第56號教室,孩子們知道選擇題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在正確答案以外的其他選項,很少是隨便填上去的。設計考題的人都是預測學生會在哪里犯錯的專家。當孩子們在解題過程中出了錯,看到選項里有他算的(不正確的)答案,就會認為自己一定沒有錯。這就是游戲陷阱,我們的學生往往就掉到了陷阱里,而56號教室里的學生,總是喜歡扮演偵探,把這一類題做得得心應手。同時在評講試卷的時候,學生不準只回答選項,而是必須要說明為什么選擇這個答案,還要進一步說明為什么不選擇其他答案。
對于這方面,我舉雙手贊成。在我們平時的講解中,老師們有這個意識,但是在應用上不是很細致,所以取得的效果也不是很明顯。在接下來的教育教學中,我會把這一種方法好好堅持下去。我覺得只要我們看一次書,能夠真正從中學到一點東西就已經很不錯了。
因為對工作的愛與專注,我才會出現“頭發著火了”也不自知;因為對孩子的愛,我才會不自覺地要對孩子進行終身有益的教育。“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愛自己選擇的職業,才會讓自己的人生快樂而陽光。只有教育者充滿了愛,才能“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第56號教室不可復制,雷夫老師不可復制,但是雷夫老師的執著、愛心和智慧將影響著我、指導我努力去做一位學生信任的好老師。我深信,有愛就會有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