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娜
【摘要】問題教學法,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對于教師來說,即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方法。問題教學法在實現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教學氛圍、使整個課堂渾然一體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魅力 《我們需要怎樣的鄰里關系》
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以《我們需要怎樣的鄰里關系》這一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問題教學法的魅力盡顯其中。
一、輕而易舉達成教學目標的魅力
圍繞教學目標,我的問題設計如下:
“遠親不如近鄰”
導入環節,請學生在未知情況下,觀看一張圖片,并猜一猜圖中的兩個人是什么關系?
在了解其和睦關系的基礎上,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一對好鄰居之間的關系。
你是否經歷過或者看見過這樣親密、和睦的鄰里關系呢?
這種親密、和睦的鄰里關系是多么令人向往啊!那么為什么我們都向往這樣的鄰里關系呢?它有什么作用呢?
“近鄰一定勝過遠親嗎?”
在解讀反映鄰里關系不和睦的圖片以及“我的左鄰右舍”小調查后,思考這些情況又反映了怎樣的鄰里關系,這樣的關系會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有什么影響?
不良鄰居關系如果不改善的話,將后患無窮,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是不是所有人都聽勸、接受商量或者溝通呢?如果不是,那又怎么辦?任其發展嗎?還是如同調查表當中的兩位同學,武力解決?
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一系列問題將整堂課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輕而易舉地實現了三維目標。
二、激發學生強烈好奇心的魅力
教學設計過程中,我考慮到學生一定很認同“遠親不如近鄰”這句中國的俗語,因為他們大多住在鄉村,許多學生的鄰里關系都比較和睦,因此“馮阿婆的好女兒”和“說說我的好鄰居”也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親密、友好的鄰里之情的重要性。然而重要性體現在哪里呢?究竟有多么重要呢?學生并不一定能面面俱到地表達出來。因此,課堂上,我組織過三次小組討論來提高學生對鄰里關系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它不僅對于現在,更對于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尤為重要;不僅僅有助于生活上的互幫互助,更有助于個人的良好人際交往、身心健康、良好個性形成等,甚至對于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樣,鄰里關系重要性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
除此之外,政治課教師還應該善于“唱反調”,即從反面印證問題。這也是唯物辯證法關于全面看問題的體現。因此,在教研員汪老師的幫助下,我設計了“近鄰一定勝過遠親嗎?”這樣的問題,相信也有大多數同學有著同樣的困惑。在學生無論是出于認知有限,還是出于惰性思維給出了諸如“商量、說服、勸說、溝通”等答案時,教師接著發問:“是不是所有人都聽勸、接受商量或者溝通呢?”這樣一來,促使學生能進一步去尋找改善鄰里關系的根本方法。
經過正反兩方面分析,解決問題,更能使“良好鄰里關系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尤其是課堂以“良好鄰里關系的作用”“不良鄰里關系的影響”以及“不良鄰里關系的解決對策”為主題的討論,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問題的平臺,使學生在滿足好奇心、解惑的同時,感受思想品德課堂的價值和魅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激發。
三、營造濃厚課堂氛圍的魅力
在以問題教學法為主的課堂上,優質的提問法可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
課堂伊始,我請學生看一張圖片,并請他們猜一猜,圖中的兩個人是什么關系。“母女、姐妹、鄰里、親戚……”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著。接著,我請一位學生介紹好鄰居的相處情況,引出課題“我們需要怎樣的鄰里關系”。
在請學生用一個詞語概括馮阿婆和周阿姨的關系時,他們想到了“親切、親密、和睦、和諧”等體現親密鄰里關系的詞語。于是我總結道,正是如此,周阿姨和馮阿婆之間的故事體現了一種親密的鄰里關系,從她們的故事中,我們看到,除了親情、友情以外,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一種情意是值得我們歌頌的,那就是鄰里之情。
接著,我問道:“同學們呢?有沒有經歷過或者看見過這樣親密、和睦的鄰里關系呢?”學生們開始了“說說我的好鄰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滿懷深情地說:“這種親密、和睦的鄰里關系是多么令人向往啊,那么為什么我們都向往這樣的鄰里關系呢?它有什么作用呢?”
接著,多媒體顯示“良好鄰里關系的作用”。
學生開始分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則從鄰里關系對個人(工作、生活、學習、交往、心理)、社區、社會(和諧)的作用指導學生的討論。
最后,我建議學生課后都做一件事:在一周之內,做一張心意卡,把他們對鄰居想說的1—2句話寫在上面,送給鄰居。當我再次將周阿姨與馮阿婆親密的圖片展示出來,并強調“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充分認識到鄰里關系的重要性,掌握與鄰居和諧相處的方法,那么我們的家庭生活一定會像她們一樣更加幸福,我們的社會也會更加和諧”時,我打心底里為自己和孩子們的課堂而喝彩。
我們的課本只是提供了現成的知識,而怎樣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學生的活知識,并使其能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我們教師的使命。通過本次教學,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學生就像種子,有自己的生命力,教師能做的,就是提供給他們合適的、足夠的土壤和養料。只有這樣,師生雙方才能體味到教學的快樂,也才能感受到課堂的魅力,并因此而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