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縱觀現代的教育,我們看到這樣的情狀:學生逐步成了“記的機器人”,思維的表達越來越少,應有的“潛能”潛得更深,學習方式只有考試和作業等。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異化”,學生在校的愉悅感逐步下降呢?如何突圍這存在的、看似平靜的教學狀態,卻讓學生幸福感不斷下降的“心安”的課堂呢?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以學論教 個性課堂 情商
一節課中,教師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學生腦中充滿著大量知識;家長和教師享受著學生的成績給自己帶來的“我的努力總算沒白費”的喜悅。可聰明的你能感覺到我們只是在享受著“孩子在被動接受的狀態下只給孩子很少發展的心安教育”嗎?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他們未來需要什么?“為孩子發展提供寬廣視野的,具有更高品質的,在探究的學習中能挖掘學生潛能且能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前瞻教育。”我想,這才是教育教學的方向。
一、讓“以學論教”在主動探究中走向前瞻課堂
愛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在“塔尖”的學習方式——“聽講”,是我們在課堂上常用的授課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這種教與學方式的結果是教師要不斷地進行知識復制,可往往事倍功半,我們會抱怨“恨鐵不成鋼”,學生卻還是“濤聲依舊”。因為我們的眼中只有“知識”,沒有“學生”,才會讓學生變成了死的“教科書”。因此,“以學論教”迫在眉睫。
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于今天的教學內容,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會解決哪些問題,哪些問題需要合作與幫助才會讓學生有所得、有所悟,還有哪些問題學生在課堂中無法完全學透徹,需要后期知識的補充和說明。作為教師,要緊緊抓住這一要素,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多質疑、多發現、多探究,此時“學到心里”的學習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接受。其次,要選擇最適宜的學習方式,這將極大地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學習金字塔”顯示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在重難點的突破口方面敢于放手讓學生合作、交流、探討,不斷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善于引導小組合作,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指導思辨,表達思想,分享感悟。更好的是把學生變成“老師”,讓教學變成學生“講解”、教師傾聽的過程,要敢于讓位,讓學生大膽地講,一些生成資源會源源不斷地走進課堂,學生才會不斷地找到自己的缺失,自我感悟后的東西才是最深刻的。老師們只有舍得自我講解的時間,才會換回學生成長的空間。
二、創“個性課堂”。在挖掘潛能中走向前瞻課堂
平時的教學我們更多思考的是“我如何上完這節課”,可是我們忽略了聽眾,聽眾是否接受了,更何況我們的聽眾是“需要培養的花朵”,他們還要綻放出五顏六色的花形呢!課堂的多彩,會影響“花朵的種類、樣子、顏色”等,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構筑自己的“個性課堂”。
其一,教師用好課中的黃金時間,即學生注意力集中期、思維活躍期、矛盾問題出現時等等。這些時間段為良好的教學效果提供了天時、地利的條件。張龍老師在上《懷念母親》這一課時,在開課時就直接引入課題,之后在學生讀完這篇日記性的題材文章之后,就找出一些包含作者深深情感的句子并進行巧妙地整合。學生從一開始就投入到這節課的“聚焦點”上,才會有學生最后精彩的“習作展示”。他充分利用好學生“投入點”最強的時間段,再加上精妙的設計,才使課堂中心更突出。此外,教師要充分利用個人獨學、兩人對學、四人群學、師生碰學這樣的學習方式,不斷地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困惑”和“激發點”,這樣,學生才能感覺到自己是這堂課的主人公,也才會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之中。
其二,在“讓學”中形成獨有的微觀教學模式。教師要善于把文本專家的思維活動先變成教師的思維活動,再變成學生的思維活動,之后按照相反的順序進行課堂教學,這樣教師會暴露自己“最原始的思維狀態”,把學生充分地“托”起來,提出的問題給學生“留白”的時間,師生進行充分思維碰撞,產生諧振,從而達到心里共鳴,學生的潛能才會不斷被發現,學生才會親近你、信賴你,從而影響整個團體。
三、激學生情商,在開闊視野與提高品味中走向前瞻課堂
大多數教師認為,學生在校的正事就是學書本。其實不然,因為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的教育本質是在“培養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特長。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的“學校生活”,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讓其擔任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們相互促進、相互包容、相互協作,使有特長的學生有展示的空間。如在教室的一角開辟出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充分表現,作為一種引領,帶動全班的學生走進不同的領域,每一位學生涉獵了更多的東西,愉悅感會不斷地增強。給學生的機會越多,他們越有自信,越覺得自己在班級中不可或缺,他們就在毅力、交往、自覺、獨立等方面成長得越快。
綜上所述,心安的教育讓我們按部就班,活在教師自己的世界里;心安的教育讓學生只能貼在地面步行。作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我們更愿意看到學生們的未來。因此,我們要從循規蹈矩的模式中走出來,尋找一條適合學生發展的幸福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