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奔靈
【摘要】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各界對“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認識出現了偏差,開始忽視數學“精英”的存在。本文將從數學“精英”教育的必要性、“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關系、基礎教育中數學“精英”教育的地位三個方面加以闡述,借此呼吁廣大教師在重視“大眾”的時候不要忽視這些“精英”的存在。
【關鍵詞】基礎教育大眾化進程 “精英”教育 “大眾”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數學教育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精英”教育。所謂數學“精英”教育,就是指以培養數學“精英人才”為目的的數學教育。這里所說的“精英人才”指的是學習數學的“尖子生”“優等生”,他們對數學學習有著特殊的、強烈的興趣和愛好,在學習過程中對數學問題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特別善于抽象和概括、思考和判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嚴于推理;有超群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績優秀。
21世紀之初,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強調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數學課標》)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201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修改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就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而言,《數學課標》的這一指導思想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際數學教育界有著廣泛影響的“大眾數學”的基本理念十分相符。“大眾數學”的基本含義包括“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掌握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數學課標》將這一思想進一步闡述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為了追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這兩大基本理念的實現,《數學課標》、新教材徹底改變了原《數學大綱》的知識結構和教材的知識呈現方式;以降低數學知識的難度來迎合基礎教育的大眾化進程;以“以學生為主體”和“面向最廣大的學生”為口號,而忽視“20%的優秀學生”的存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鄭锍信老師在他的《審視數學課程改革》中提出:“我們應防止認識上的片面化和做法上的簡單化,特別是,即應切實避免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應當努力做好諸多對立面的平衡……其中就包括‘大眾數學與‘20%最好的學生在數學上的發展。”《數學課標》的另一基本理念——“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不能視而不見。“大眾”要顧及,但是“精英”也不能放棄,而應該是因材施教,各取所需。
一、基礎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數學“精英”教育的必要性
張有德教授在《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的思考與修訂建議》中指出:“不能用‘大眾教育來否定‘英才教育,國際競爭既要靠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更要靠培育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十年動亂”,造成人才缺乏,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社會需要下,曾因抓‘英才教育而忽視了多數學生,今天不能再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否定‘英才教育,忽視對優秀人才的培養。…‘相信我們學生的智力水平總體是好的,或比較好的,能夠學會有一定難度的數學內容,不需要也不應該遷就學習差的學生而全面降低水準,應該因材施教。”
日本著名社會學家麻生誠在名著《英才的形成與教育》中曾意味深長地提出:“英才是社會的中樞集團,具備一種能制約社會的最重要的事物和能力,所以這個集團的力量一旦被削弱,社會就會陷于散漫無秩序的狀態之中。”他還強調教育絕不能放棄為社會培養英才的責任,否則社會就會處于解體的危機之中。
羅爾斯認為:“‘差別原則具有普遍的合法性,在‘差別原則之下,憑優秀挑選的某些個人將給予比其他人更高水平的訓練和使用這種訓練的機會。”
既然精英教育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如此重要,具有如此卓越的貢獻,我們就不得不將大眾化進程中的數學“精英”教育納入教育考慮的范圍。
二、基礎教育中“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關系
從整個教育體系來說,構建當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結構,應由“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共同完成,“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兩個輪子,兩者并行不悖。從邏輯的角度看,“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之間也不是對立關系,“精英”教育應是“大眾”教育的應有之意。“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是大眾普及與精英提高的關系,是教育發展中面與點的關系。形象點說,“大眾”教育體系本身是塔形結構,“精英”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是塔之尖頂。它們相互并不排斥,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任務,互相補充,各有特色,各有定位,各有不同的社會服務對象,構成了教育的多樣化格局。沒有廣泛的“大眾”教育,無法提高民族的整體素質;沒有高質量的“精英”教育,國家的管理和科學技術發展便后繼無人。《數學課標》對“大眾”的含義是這樣表述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指每一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每一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數學課程應當面對每一個學生,適應每一個學生的需要”。這其中的“每一個學生”當然也包括“20%的優秀學生”。新課程要面對和適應“每一個學生”,就必須面對和適應這“20%的優秀學生”,做到“大眾”與“精英”并存,因材施教。“大眾”教育進程中,必須包含一定數量的“精英”教育,兩者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都應該是“科教興國”戰略必要的組成部分。
三、基礎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數學“精英”教育的地位
基礎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精英”教育具有存在的必要性,那么數學“精英”教育的機構將仍然存在,這一方面源于社會對“精英”人才的永恒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植根于長期存在的社會結構明顯的階層差異基礎之上的,而數學“精英”教育的存在則是基于全民的“奧林匹克”情結。但數學“精英”教育已逐漸變成了一個不斷變小的部分,相比于大眾化之前的黃金時代,現在數學“精英”教育的地位又如何呢?
馬丁·特羅在討論大眾化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設置時,曾在他的大作中提出:“第一種是有一個高度選擇型的官方的部門;第二種是獨立的個別大學;第三種是在一所較次的選擇型大學內部設置一個高度選擇的層次;第四種是在較寬的選擇型大學內部的無論哪一個層次都有一個或多個高度選擇型的特殊單位。”根據以上對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幾種分化方法,參照基礎教育的具體情況,以及根據當前教師對于《數學課標》“誤解”的實際情況,參考義務教育階段的有關“教育資源均衡化”“教育公平”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指導性文件,肯定不允許在基礎教育階段存在“一個高度選擇型的官方部門”,也不會允許建立“獨立的個別‘精英教育的學校”,更不會允許在一個學校內部專門開設從事“精英”教育的班級。所以,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精英”教育只能在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受政策和文件的影響,傳統的數學“精英”教育將向家庭化、社會化發展。承擔“精英”教育工作的教師還是學校的教師,但是學校不再給予“精英”學生單獨的進修空間,以至于這些教師只能受聘于這些學生的家長,或者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開辦校外輔導班,以填補數學“精英”學生的學習空間。
義務教育階段新《數學課標》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的教學觀,打破了傳統的數學知識體系,重新建立的知識結構和重新推崇的教學方式都是以“大眾”學生為教育的目標,和傳統數學教育沒有考慮“大眾”一樣,沒有考慮“20%的優秀學生”,沒有考慮他們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的知識,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因材施教”一直是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因此,在實施數學新課程的時候,在顧及“大眾”的時候,不要忘記那些數學“精英”,也應該給予他們關注,引導他們在數學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