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要玲
【摘要】作為教師,要立足課堂,以研為先,有意識地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已有的數學學習經驗進行深入研究,加強對教學內容的鉆研和合理開發。
【關鍵詞】以生為本 準確定位 溝通聯系 理性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符合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目前,學生的學習內容都是教材或教師提供的,要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就必須有意識地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已有的數學學習經驗,加強對學習內容的鉆研和合理開發。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的教學也應該貼近生活,但數學又高于生活,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生活的需要,同時也是學習本身的需要。數學不只是生活的簡單“復制”和“粘貼”,而是對生活的再創造。
一、研究學科性質。準確定位
學科之間既是相互聯系的,又是相互獨立的。教育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師更應該深入研究學科性質,準確定位學科任務。數學學科講究很強的邏輯性,以訓練學生思維為核心任務。《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將數學定義為“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課改前《教學大綱》中對數學的描述為“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看似表述上的區別,實際上有本質的不同。由“學科”到“科學”,對數學的學科性質定位更準確。“科學”學科的學習要更多地依靠實驗的方法,遵循“打開思路、設計方案一主動實踐、合作交流一反思評價、調整策略一拓展延伸、整體建構”的層次展開學習,要讓學生充分經歷觀察、實驗、探究、推理、概括、交流、反思等實踐活動,從而達到“理解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感悟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教學總目標。教師要更多給學生提供實驗操作、交流總結的時間和空間,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可以觸及的操作材料,幫助學生借助直觀經驗積累建構抽象的知識體系,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總之,教師要認真研究所教學科的學科性質,才能準確定位學科教學,優化課堂教學。
二、溝通聯系。整體把握
任何知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為教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整體地把握教材,大到每一個學段,小到每一個年級、每一冊教材、每一個單元、每一節課,甚至是每一個知識點,都應該用整體和部分的眼光去剖析,既要關注每一個知識點的呈現、發展,更要將所有的知識點串成一條線,明晰地貫穿每一節課,讓課堂猶如一條流動的小溪,靜靜流淌在每一個學生的心田,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跡。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所要努力做的已不再是“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是要引領學生通過“經歷”“體驗”“積累”,從而找到活水源。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教育真正浸潤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教育的真諦應該是“潤物細無聲”。
對于數學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將新知識梳理、概括、分類,并納入已有知識體系,幫助學生進行整體建構,從而形成環環相扣的知識體系。
比如在數概念教學中,由借助實物數數人手,引導學生認識10以內的數,完成“觀察情境圖一具體實物分類一呈現點子圖一符號化(數字)”由具體到符號的抽象過程,重點理解“10”,因為10既是數字,又是進制,可以通過強化訓練數出十根小棒并捆成一捆,形成“10”的整體認識。接下來仍然借助“數數”的方法認識20以內的數,然后擴展到100以內、1000以內、10000以內數的認識,均借助“數數”和“滿十進一”進行教學。具體到數概念教學的每一部分,都是在“數的基數含義、數的讀寫、數的大小、數的順序、數的結構”等層面展開認識。分數的出現是數概念的第一次擴展,它的產生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而學生對平均分知識在二年級認識除法的時候已經有了充分的積累。對于數概念由分數擴展到小數,進而擴展到負數的初步認識,都有相對應的層次和不同的要求。正因如此,教師要建立盡可能完整的知識體系,學會從整體與部分的辯證角度去分析教材,才能更好地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準確地把握教材。
三、理性分析,回歸教育原點
教育不是跟著感覺走,更不能盲目模仿。我們也承認,在課改初期我們的課堂曾經幾乎完全拋棄傳統,走入華而不實的誤區。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作為教師,應該以更加理性的態度去分析教材,準確理解編寫意圖,合理預設教學流程,讓課堂回歸常態,讓教學凸顯本質,讓教育回歸原點。反思我們當前的課堂,那種流于形式的合作與探究,教師替代的交流與展示,缺乏感情的朗讀體會,少數參與多人旁觀的假表演,浮于表面的簡單呈現等等仍然在常態課堂上頻頻出現。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就是沒有理性地分析教材,沒有深入領會編寫意圖,更沒有意識到教育應該回歸原點。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我們提倡尊重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引領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拓寬學生的思維深度,更多地從數學層面展開對數學本質認識的一些數學活動。雖然有些數學知識的產生是經過一定的發展歷程的,我們不可能通過短短的四十分鐘完全重現整個過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數學活動和有明確導向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孩子經歷知識發生、發展、拓展的一些關鍵步驟,從而形成對知識的完整認識。
總而言之,我們要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讀出教材的精髓,精選教學內容,同學生的體驗建立聯系,搭起教學內容通向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梁,使教學內容更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