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韻
【摘 要】“讀”與“寫”的教學向來讓許多教師頭疼,不過若將二者結合在一起考量,采取“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悄然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當然“讀寫結合”的教學也有策略可言,在下認為要從做好讀書指導和豐富訓練方式這兩大方面下手。
【關鍵詞】讀寫結合;小學;語文
“讀寫結合”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所謂“讀寫結合”,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根據實際文本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合適的寫作指導,把閱讀和寫作這兩大重要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語文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在讀和寫在這個學科中的緊密關系,讀是一個吸收的過程,而寫是一個表達的過程,試問沒有定量的文字“輸入”,怎會有在紙張上的“輸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便是寫作教學,而閱讀和寫作教學在小學時期都還剛剛起步,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在此時建立讀寫結合的高效課堂模式,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滲透一部分的寫作教學,這能夠很好地分擔教師寫作教學的壓力,還能讓學生意識到閱讀和寫作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提升其中一環的同時提升另一環的能力。教師閱讀教學的主要陣地是課文,而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的精心挑選,每篇課文都有自身的教學價值,這些課文為教師的“讀寫結合”教學創建了絕佳的平臺,它們都可以成為教師讀寫教學的范文,值得教師與學生共同挖掘。那么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又應該如何進行讀寫融通的教學呢?在下依據自身的教學經歷,認為應該做好讀書指導和豐富訓練形式這兩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閱讀指導,挖掘寫作妙招
1.指點閱讀方法,會讀方才會寫
教師閱讀教學的工作之一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如果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不注重閱讀方法,恣意讀書,那么他們就會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書讀的再多也不會有什么收益。閱讀最為基本的方法有兩種,其一是泛讀,是指在平日里廣泛涉獵多種形式的文章刊物,并且以快速瀏覽的方式吸收文本的大致內容,泛讀的范圍應廣,數量要足,讓學生接觸對各方面的知識都略知一二,在寫作時都派的上用場;其二是精讀,當然精讀的內容只占學習內容中相當小的部分,尤其是課文要求背誦的美言佳句和意味深長的句子,學生需要反復閱讀才能透過文字去體會作者的用意與情感。我對學生的閱讀要求是踐行“四讀法”,第一遍閱讀課文時先毛糙地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知道整篇文章寫的是什么;第二遍閱讀時要稍微放緩速度,用線畫出自己認為寫的好的句子或者用的巧妙的詞語;第三遍的閱讀是基于第二遍閱讀的基礎之上,學生朗讀自己找出的好詞好句并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去思考這些詞句好在哪里的問題;最后一遍的閱讀則要學生基于自己的理解,讀出文章所蘊含的情感,若情感表達到位,一篇文章的學習大致已經完成大半。我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經常問學生的問題時“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無形之中加深了對寫作的認識,在自己親身寫作時也會考慮對自己的文字加以錘煉。
2.看重課外閱讀,拓寬寫作天地
寫作就好比做飯,“手藝”如何還是次要的,主要的是“食材”從何而來,單單依靠課本的供給是不現實的,因為課文內容著實有限,而且這些“食材”并不符合大多學生的胃口,所以課外閱讀對寫作來說是及其重要的,學生永遠不會“撐死”,但是學生會“餓死”,教師應該從小促進學生養成課外積累的好習慣。當下是一個電子書目泛濫的時代,很多人因快速、便捷、經濟等因素而選擇電子書,但這是我所不推薦的,尤其是對于處于小學階段的沒有什么自制力的學生,電子書沒有紙質書那樣的“原汁原味”,沒有翻閱起來的書香氣息以及不利于理解文章大意。在鼓勵學生課外積累時,我采取的是比較傳統的做法,就是建立班級圖書角,名曰“三味書屋”,除了我自己的一些藏書之外,要求學生量力而為,盡量貢獻更多的課外書。我特別重視學生閱讀的范圍,學生的閱讀范圍如果收到了限制,那么它的寫作內容就會顯得非常局限,給家長的建議是不能因為孩子有這方面的興趣就只給孩子買這方面的課外書,要多鼓勵孩子閱讀不同類別的書,可以嘗試《意林》、《讀者》這樣的雞湯類的雜文集。學生的課外積累水平在學生的作文中能得到很好的反映,積累的閱讀,學生寫的越輕松、越寫越覺得有話可說,寫出來的文章整體會更有深度,帶給人一種遼闊感。
二、豐富訓練方式 提升寫作能力
1.堅持仿寫例句,參考閱讀內容創造“個人語言”
學生學習寫作都是從仿寫開始的,低年級的學生通過仿寫才能慢慢學會準確用詞串聯句子,仿寫其實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學生通過借鑒案例仿寫漸漸形成自己的寫作能力,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是學生邁向寫作的關鍵步驟。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精美文章,節選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找準仿寫點供學生仿寫,讓學生現學現用。例如我在教學 《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時,根據文章內容,要學生們仿寫“一個/只/頭…一個/只/頭…一個/只/頭…”的排比句子,學生們對這樣稍顯靈活的教學內容還是比較積極的,一個個都搶著發言,很快就能創造出“奶奶家養了三只兔子,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還有一只是灰色的。”這樣的句子。學生仿寫的過程是一個獲得“技能”的過程,他們能夠接觸到不同的修辭方法,寫作結構,甚至是一些表達手法,只要運用一小部分到自己的寫作中,就能夠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對于一些特色明顯的段落和長句,如《翠鳥》中描寫翠鳥外形特征的段落和《日月潭》中描寫日月潭在霧中的段落,可以要求學生熟讀成誦,久而久之,這些背誦的內容都會成為學生自己的寫作資源,在寫作中使用時也會得心應手。
2.寫好體驗日記,及時將閱讀成果反饋展現在筆頭
小學學生每天通過課堂的學習都會有所收獲,比如新鮮的見聞、一定的寫作方法等,在課堂外通過課外閱讀他們也會有所收獲,如有趣的故事和剛明白的道理等,我把學生在課堂內外的這些收獲統稱為“火苗”,在教學過程中,每天都在產生很多“火苗”,只是絕大多數的“火苗”還沒得到關注就悄然熄滅了,若將學生的這些“火苗”都留住,積攢起來的熊熊火焰必將發揮巨大作用!我認為留住這些“火苗”的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寫日記,日記是學生的絕佳表達平臺,學生們雖小,但是感受卻一點不會比大人少,在寫日記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暢所欲言,與此同時也在不斷練習著自己學習到的寫作方法、錘煉自己的寫作水平。學生寫日記的材料都源于自身對生活的體驗與體會,不管在何處,學生通過自身的細致觀察而獲得的寫作素材都是最真實、最易打動人的,而這些內容也正是學生所樂于表達的。比如,有段時間我班級的學生的寫作情況讓我很不滿意,我就要求學生們開始寫日記,剛開始學生們都寫的有點蹩腳,一部分學生還“記流水賬”,我就及時對他們的思想進行“撥亂反正”,鼓勵所有同學記錄身邊發生的新鮮事情和運用課堂上學習到的寫作方法和等。一段時間之后,寫日記的效果就慢慢顯現了出來,這不僅體現了布置的作文上,所謂“功在平時”,后來很多學生都下意識地在自己的日記中使用一些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還有學生注重自己的日記結構,著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就好比采蜜跟釀蜜之間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師要一改以往將二者分開而論的教學方式,努力構建一種讀寫結合、同時培養這兩種能力的教學新模式,讓學生形成通過閱讀了解寫作,又通過寫作促進閱讀的學習循環模式,真正達到“讀中有寫,寫中有讀”的學習高度。
參考文獻:
[1]張小紅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策略[J].
[2]王玫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