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中學 趙明香
試論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同步成長
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中學 趙明香
高中數學課堂屬于學生,同時也屬于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呈現過程當中,不僅只有學生能夠得到提高,教師也是同樣如此。對于學生來講,課堂教學所帶來的更多的是對新知識的認知;而對于教師來講,則可以通過觀察課堂教學的開展狀態,獲得優化教學的依據與靈感,從而在實現學生發展的同時,讓自己的專業得以提升。本文就轉變固有的教學認知,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談一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為教師的成長所帶來的啟發與動力。
隨著高考壓力的逐年增大,教師們在處理課堂教學時也難免增加了不少“功利”色彩。在教學中過于追求知識難度的提升,使得不少教師忽略了對基礎性教學的關注。長此以往,高中數學教學便會失去堅實的底座,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無疑會弱化數學教學的效益。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教師要夯實基礎性知識的教學,聚焦知識的細節,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

在繁忙的學習當中逐漸忽視基礎,是高中教師與學生都很容易出現的問題。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如果連教師都忽視了基礎,又如何能夠為學生們指引出一條準確的前進之路呢?通過對基礎性教學的關注,能夠讓教師們的目光向細節聚焦,強調基礎教學的重要價值。
同樣是為了追求教學活動最終可以達到的難度與高度,很多教師都會在課堂教學中加入盡可能多的延伸性內容,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們的思維提升到最大高度。在這之中就容易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學生當前的知識能力無法有效應對快速提升的知識難度。這個矛盾的出現也向教師們提出了巧妙把控教學節奏的要求。

教學內容多了,教學要求高了,便無法清晰準確地把控教學節奏,是當前很多高中數學教師有待提高的能力,也是實際教學中我們教師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它要求教師們能夠以精準的思路來對教學目標加以拆分和重組,排列成為循序漸進的階梯性樣態呈現給學生,在無形中為學生搭建起一個由淺入深的階梯,讓整個教學過程得以平穩推進。
高中數學教學需要“放”,更需要“收”。如果我們把具體知識內容的呈現與展開視為教學的“放”,那么,從上述內容中尋找規律,進而提煉出思想方法,則是教學的“收”。縱觀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往往是“放”的多,“收”的少,這也是廣大高中數學教師們應當關注并強化的教學部分。
例如,在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進行講解時,我先后向學生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如果不等式|x+3|-|x-1|≤a2-3a對于一切實數x均成立,那么實數a的取值范圍是什么?(2)已知拋物線y2=4x上有一個點P,如果要使得點P到點Q(2,-1)的距離與點P到拋物線焦點的距離之和取得最小值,則點P的坐標應當是什么?為了快速準確地解答上述問題,學生們需要分別畫出問題(1)中的函數圖象來尋找最大值,畫出問題(2)中的拋物線來根據點到焦點的距離等于其到準線的距離來求解。這樣的方法性教學,讓學生們感到受益匪淺。從不同知識模塊的問題中總結出相同的思想方法,為大家的思維開辟了新路,這也讓我意識到了堅持方法性教學的必要性。
數學的學習需要教師不斷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善于歸納,學會總結,在此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循循善誘,巧于引導,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于我們教師而言,收放自如的教學才是當前需要的高效教學,才是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教學。從很大程度上來講,以“收”的方式尋找規律方法,其意義往往要比以“放”的形式簡單羅列知識內容要重要得多。善于尋找方法并運用方法,不僅是對學生們提出的要求,更是教師們在設計教學時必須關注并強調的。
在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時,教師們應當始終秉持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雖然我們身為教師,負責將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但這也并不表示我們對于數學的理解再無進步空間。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教學過程,時常從中發現可以繼續完善與提升的空間,顯然是對教學實效的新提升,對數學新知的再認識。數學課堂屬于師生雙方,實現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的同步成長,可謂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