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佶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100081)
確立勞動者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改革國有企業權利體系
劉永佶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100081)
作為勞動公有制經濟特殊形式的國有企業,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而存在很多弊端,改革、發展和壯大國有企業應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理念和原則下進行,其根本在于確立并保證勞動者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充分發揮由勞動者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內生的民主權,以法律機制保障勞動者各項權利的落實和運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借鑒合作制企業的權利體系,合理確定國有企業職工與全體公民在國有企業中的權利,選舉國有企業占有權執行委員會,由其聘任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國有企業占有權執行委員會在國有企業權利體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需要以勞動者的民主權(選舉權以及言論、結社、批評、建議等權利)對其監督和制約,確保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符合全體勞動者的利益。
勞動公有制;國有企業;勞動力所有權;民主權;占有權
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理念和原則前提下,改革并發展國有企業,根本在于確立并保證勞動者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由此完善國有企業權利體系。其關鍵是明確并充分發揮勞動者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所內生的民主權,建立國有企業權利體系中的法制機制,提高并發揮勞動者素質技能,健全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益。
公有制經濟是20世紀人類文明的偉大創造,俄國革命后建立的“蘇聯模式”是公有制的初級形式,它有歷史價值,也有初級形式的粗陋和缺陷。中國革命是在俄國革命的感召下展開和奪取政權的,并依“蘇聯模式”建立了初級公有制經濟。我國是從集權官僚地主經濟和小農經濟跨越資本經濟而進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如此大的歷史跨越,不僅在實踐上會出現許多困難,且在理論上的準備也不充分,只能依從蘇聯教科書關于公有制的界定,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將勞動公有制局限于“生產資料公有制”,忽視勞動者的勞動力所有權,進而忽視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權,將生產資料的公有制說成“社會所有”——國家(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這樣,就在不承認勞動公有制首要權利勞動者勞動力所有權的同時,不承認勞動者的生產資料個人所有權,從而也就沒有權利機制掌控制約不具備所有權主體資格的政府和集體管理機構。
按照馬克思關于勞動公有制的基本理念和勞動公有制的性質,勞動者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是勞動公有制的基本權利。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是勞動價值論,他依據勞動價值論規定資本私有制的矛盾,進而探討資本私有制在其矛盾演化中所導致的必然否定,即勞動公有制的基本性質。在這個過程中,他規定并強調了勞動者的勞動力個人所有權以及勞動力所有權與資本化的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矛盾。資本私有制的性質在于資本對勞動力所有權派生的使用權的購買與使用,在于生產資料的資本化;而否定資本私有制的勞動公有制的性質,就在于勞動者成為社會主體,其勞動力所有權成為首要權利,與此同時,取消生產資料的資本私有制,依勞動價值論而將勞動者勞動力的使用所創造的生產資料和自然資源歸勞動者所有。馬克思指出:“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公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前者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后者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1]
勞動公有制在建立過程中必然“剝奪少數掠奪者”,即將少數人剝奪勞動者創造的生產資料歸還勞動者,同時將少數掠奪者改造為勞動者。勞動公有制建立以后,生產資料歸以勞動生產這些生產資料的勞動者個人所有。但由于生產的社會化和協作勞動,不可能形成“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而必須實行“共同占有”。馬克思所說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實質,就在于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歸勞動者個人,是勞動者生產資料個人所有權的制度,生產資料所有權派生的占有權則采取“共同占有”形式。
人類之形成,根本在勞動,在于以勞動為基礎的消費和交往,由此構成社會、階級和國家。勞動者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的矛盾是人類經濟與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矛盾的演化是經濟制度的依據。勞動公有制與以往各種經濟制度的本質區別,就在于確立了勞動者的社會主體地位,為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與發揮創造了充分條件。而勞動者社會主體地位是以勞動者的人身權為基點、以勞動者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為支撐的。應以勞動者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為基本權利,派生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占有權、使用(經營)權,以及監督權、處置權等權利,并由民主法制約束保證構建勞動公有制的權利體系。
勞動公有制的建立及其成熟程度,取決于勞動者勞動力所有權和生產資料所有權是否在法律上得以確立,是否有民主法制的保證。而確立并保證這兩個權利,又是勞動公有制改革發展的核心內容。國有企業作為初級公有制的一種形式,對其矛盾的分析和解決,首先并主要針對確立與保證勞動者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
國有企業是勞動公有制的特殊形式。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雖然也承認“生產資料是公共財產,就是說,是屬于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代表、或以集體農莊和其他合作組織為代表的勞動者的”,[2]但并未明確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權,只是說生產資料“屬于由國家或集體、合作組織代表的勞動者”,而“代表”與勞動者的關系是什么,又如何“代表”勞動者,都沒有說明。在緊接著的論述過程中又寫道:“社會主義公有制有兩種形式:一是國家所有制;二是合作社集體農莊所有制。社會主義的國家所有制是以工農社會主義國家為代表的全體蘇聯人民的所有制。”[2]顯然,蘇聯教科書是將“全體人民的所有制”等同于“國家所有制”。中國的經濟學界和政界繼承了蘇聯教科書的提法,一直到1992年7月23日國務院頒發的《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中還明確寫道:“企業財產屬于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企業財產的所有權。”
上述規定明確了國家所有制是勞動公有制的一種形式,國有企業的性質是國家所有制,它的生產資料屬于代表全民的國家,由中央政府行使其所有權。不論是蘇聯還是中國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法律,都沒有涉及勞動者的勞動力所有權,國有企業的權利體系只針對生產資料。
不論蘇聯還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生產資料,除初期沒收或贖買少量官僚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企業與財產外,主要來源于國有企業職工和其他勞動者的剩余勞動,由財政集中起來投資于國有企業。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國有企業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理應屬于全體勞動者個人。然而,按“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的觀點,國有企業生產資料所有權又直接由“代表全體人民”的國家機構行使,這就在“國家”與“全體人民”之間劃了等號,但問題恰恰出現在這里。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國國有企業,其權利體系大體上是這樣的:國家作為全民的代表,是其生產資料所有權主體,并由中央政府行使生產資料所有權。不僅中央國有企業,地方國有企業的所有權理論上也由中央政府掌控,地方政府的權限主要在于經營權。在這樣的理論和法律架構下,國有企業的權利體系并不明確,國家不僅掌控生產資料所有權,還掌控占有權、使用權(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管理權、監督權,而且往往對這些層次的權利不加區分,籠統地由政府掌控并行使,只是在地方國有企業中會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經營權、收益權、管理權等有所區分。也正因此,當時并沒有“國有企業”的提法,只有“國營企業”“中央國營企業”“地方國營企業”等提法。這樣的權利體系按行政集權機制來運行,將所有企業都規定了行政級別,并由上級黨委或政府任命“國家干部”來管理。
這樣初級的、粗陋的權利體系,是極其不利于國有企業發展的。按行政方式可以簡易地建立國有企業,卻不能有效地進行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從而導致浪費、效率低下等各種弊端。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國有企業的改革,也首先集中于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即在不改變所有權歸國家掌控的前提下,實行經營權的承包制,“國有企業”的提法出現并取代原有的“國營企業”,進而又有國有企業的兼并、國有資產的租賃以及股份制、管理層收購和破產、轉讓、與私有資本混合等各種改革,雖然國有企業數量急劇減少,所有制形式錯綜復雜,但關于國有企業生產資料所有權屬于國家的觀念依然堅持,中央政府仍行使著國有企業資產的所有權,維持著國家資本和國有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主干地位,從而也使“國有企業改革”仍作為重大課題而需要探討。
對于國有企業的權利體系,一些人依據資本主義經濟學理念進行批判,先是指出“產權不明晰”,進而提出“所有權主體虛置”。他們認為,企業所有權只能屬于個人,國家機構不能成為所有權主體,正是“產權不明晰”和“所有權虛置”導致國有企業效率低下,改革的思路只有一個,即將國有企業資產的所有權“私有化”給個人,國家不再行使國有企業資產的所有權,只從行政角度提取稅收。這種思路表面上是為提高企業效益、“發展生產力”,實質上是徹底否定勞動公有制,取消人類剛剛展開的對經濟制度的變革,退回資本私有制,依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傳統路線,將中國經濟變成以美國大資本財團為中心的外圍,在世界產業鏈的末端進行“國際大循環”。
我們并不因為這種依據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學理念的批判而為國有企業權利體系進行辯護,但要指出他們的批判相當膚淺,其原因在于他們并沒有改革完善國有企業的目的,而是要消除國有企業。就像一個醫生診斷病人病情非常嚴重,但不去醫治,也不會醫治,結論或是“休克”致死,或是“激進”致死。而改革則是對病的醫治,這是比致病人死困難得多的事。為了治病并使病人健康,不僅要指出病癥,更要查明病因。改革國有企業,就要從對它的權利體系矛盾分析入手,進而根據中國國有企業的特殊性,探討改革完善的路徑。
既有國有企業權利體系矛盾的癥結,并不在私有化論者所指責的“公”,而在于“國”,在于國家在國有企業權利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勞動公有制是資本私有制演化的歷史必然,它的建立雖然要不斷探索,但作為資本私有制的否定,其原則是相對明確的,就是確立并保證勞動者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初級公有制的國有企業權利體系的缺陷,就在于未能充分貫徹這一原則,其突出表現就是“國家代表全民”“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中央政府成為國有資產的所有權主體。國家是公共權利的集合體,政府只是行使公共行政權的機構,它可以從行政權對國有企業(以及其他企業)進行管理,但不應成為國有企業資產的所有權主體。作為勞動公有制的國有企業,其“國有”是指勞動者生產資料所有權派生的公共占有權由國家專門機構行使,這個機構從屬于擁有立法權的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并依法制行使國有企業資產的占有權。
勞動者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在派生公共占有權的同時,還內在地派生了民主權,依民主權選舉、監督公共占有權行使機構。國有企業職工勞動力所有權派生的民主權選舉與監督行使勞動力占有權的職工代表大會,全體公民生產資料所有權派生的民主權選舉與監督行使生產資料占有權的國有資產和資源占有委員會。民主權依照系統的法制程序來保證勞動者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并派生和支配經營權,完善國有企業的權利體系。
勞動者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派生占有權,并由相應的民主權選舉和監督占有權行使機構,這在資本雇傭勞動制中就已形成,但這兩種權利和行使機構是分離的,也是對立的,是資本雇傭勞動制權利體系矛盾的體現。
勞動者勞動力所有權的確立,是以勞動者人身權為前提的,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大進步,在此前的封建領主制和奴隸制,勞動者并無人身權和勞動力所有權,從而也就不能自由出賣勞動力使用權。資本主義社會承認勞動者的人身權,勞動力所有權由此確立,從而為其出賣勞動力使用權提供了必要條件。勞動力使用權作為商品,是資本雇傭勞動制的主要內容,也是沒有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勞動者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唯一生存的來源。在資本雇傭勞動制中,勞動者一方無疑是弱勢,是被資本所有者支配的。具有勞動力所有權的雇傭勞動者逐步認識到聯合的力量,經過兩三個世紀的斗爭,勞動者的素質技能不斷提高,經過社會主義政黨的鼓動和組織,從個人勞動力所有權派生占有權,建立工會,形成聯合勢力,在爭取和實現勞動力使用權價格、社會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勞動力占有權的聯合過程同時也是勞動者民主意識和民主權利形成的過程。勞動者的民主權首先在其勞動力所有權派生占有權的過程中體現出來,聯合眾多個人勞動力占有權的工會經勞動者選舉產生,并代表勞動者與資本所有者爭利益。工會是在勞動者監督之下運作的,并由此提升了勞動者爭取政治上民主權的意識,形成了民主運動,促進了社會法制。
資本雇傭勞動制下生產資料已經資本化,其所有權也在企業擴大再生產進程中逐步派生占有權,即形成股份制。演化至今,幾乎所有大中型企業都是資本股份制。股份制并不改變資本私人所有權,但將所有權的占有權能派生為相對獨立的權利,組建集合并行使占有權的機構,即董事會,由董事會再從資本占有權派生經營權,聘用經營權行使者進行企業經營管理。這個過程也伴生了與資本額相當的資主權,由它選舉和監督董事會。從形式上看,資主權類似勞動力所有權派生的民主權,但內容上卻有實質性差別,它不是以人為單位,而是以資本量所占的股份為單位。正是由于資本所有權派生占有權形成的股份制,促成了資本企業規模的擴大,在向全世界擴展市場的同時,可以提供技術研發的資金和人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資本私有制被勞動公有制否定提供了一般形式上的準備。
勞動公有制對資本私有制的否定,包括了對其中一般性合理因素的改造繼承,勞動者勞動力所有權在派生占有權時派生民主權,資本所有權在組建股份制企業派生占有權時派生資主權,其中的一般性因素都經改造而在勞動公有制中有所體現。其基本形式是合作制經濟,其中,勞動力所有權是主導性權利,它派生的占有權是組建合作制企業的首要權利,同時也相伴派生了平等的民主權;生產資料是勞動生產的,因而其所有權從屬于勞動力所有權。與資本股份制企業不同,合作制企業參加者的生產資料所有權以人為單位,人人平等,這樣它所派生的占有權也是平等的,同時也相伴派生了民主權。合作制企業中由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內生的民主權是統一行使的,并不存在資本股份制企業中勞動者與資本所有者的對立。參加合作制企業勞動者的民主權主要作用于所有權派生占有權的過程及對占有權行使機構負責人的選舉與監督,即由全體參加者以民主權選舉產生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公共占有權的行使機構,這與資本股份制企業選舉董事會相似。合作制經濟體參加者的民主權還表現于對占有權行使機構的監督控制,對經營管理的建議和參與,對公共價值的收益和處置,包括選舉、批評、建議等權利的規定與行使,以及對不稱職或瀆職失職者、以權謀私者的處分,形成系統的保證所有權主體的權利和機制。合作制經濟的權利體系可以用圖1表示。

圖1 合作制經濟體的權利體系

圖2 國有企業職工勞動力權利體系
勞動者民主權在合作制企業權利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勞動者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及相關利益的保證,通過法制程序和機制貫徹于合作制企業的組建、生產、經營、管理之中,成為勞動公有制的基本形式,這個基本形式在勞動公有制的國有企業中同樣適用,但會有一些特殊性。
相比合作制經濟體的權利體系,國有企業的權利體系比較復雜,原因就在于其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是兩個系統:勞動力所有權屬于本企業職工個人,生產資料所有權屬于包括本企業職工的區域內全體公民,兩個所有權分別派生公共占有權并選舉行使機構負責人,再由這兩個機構將兩個公共占有權結合,組成統一的執行機構,進而派生經營權,選聘經營者。這兩個權利系統都內含著公共價值的收益權和處置權,并由公共占有權行使機構集中行使。
國有企業職工的勞動力所有權派生占有權,是一個自愿行為,但也要有相應機構,這個機構就是地域性的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如果是首次組建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還要有其成立的必要準備。可由政府出面代行接收職工,再由職工選舉代表,組成職工代表大會,以后就由職工代表大會的相應機構接受新職工。對于已成立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國有企業來說,則應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規定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的權利和職能,由既有的國有企業職工選舉代表,組成職工代表大會,進而由它接收新的國有企業職工,并由上一屆代表大會籌組下一屆代表大會。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是集合并行使國有企業職工勞動力占有權的機構,它與資本雇傭勞動制中的工會類似(如果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制度變革后,其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很可能是由工會演進而來),但具有更大的權利和權威。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是獨立機構,它由作為勞動力所有權主體的國有企業職工選舉產生,也只受國有企業職工控制。這種控制的權利就是與占有權伴生的民主權,包括選舉職工代表、監督職工代表大會的召開及其行使集合的勞動力占有權的全過程,特別是對與國有資產和資源占有委員會聯合組成的國有企業占有權執行委員會中職工代表大會成員工作的控制監督。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國有企業職工都能以勞動力所有權主體的身份,運用其民主權進行批評、監督、建議,乃至依法處分職工代表大會成員及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這個權利體系可以用圖2表示。
改革國有制經濟,更為重要的是體現并保證全體公民對國有企業生產資料所有權的民主權。以立法形式規定國有企業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平等地屬于全體公民,每個公民都擁有以其公民權為依據的對國有企業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這與蘇聯教科書中的“全民所有制”不同,那里的“全民”只是個概念,具體到每個公民其權利成了“全民所無”。在明確生產資料所有權屬于公民個人,強調所有權派生并集合公共占有權的同時,也形成民主權。民主權是生產資料個人所有權的體現和保證。對國有企業生產資料的民主權,是與公民總的民主權統一的,是公民民主權的必要內容,它的權能,主要是保證所有權主體對占有權行使機構的控制,但不像國有企業職工保證勞動力所有權控制占有權的民主權那樣單獨行使,而是納入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等公共權力系列,在這個系列中行使。具體說就是在人民代表大會中設立國有資產和資源占有委員會,進而在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和人民代表大會的組成以及行政權、執法權、司法權行使機構的選舉中,強化民主權,確立這些公共權利行使機構對國有資產和資源占有委員會的監督制約,以言論權、結社權、監督權、批評建議權等監督和控制國有資產和資源占有委員會及其他各公共權利行使機構。在民主權派生并集合立法權和各公共權利行使機構的過程中,在對這些機構的監督過程中以及這些機構相互制約的過程中,都包含著國有企業生產資料所有權主體對占有權行使機構的控制。對此,可用圖3表示。
國有企業的勞動力占有權和生產資料占有權都不可能單獨發揮其對企業經營的作用,二者必須結合起來構成統一的國有企業占有權執行委員會。該委員會又都受控制其二者的民主權的制約,由此形成國有企業的權利體系,如圖4所示。

圖3 全國公民生產資料權利體系

圖4 國有企業權利體系
這是初級階段的國有企業的基本權利體系,是改革和發展我國國有企業的方向,也是抑制和消除以權謀私利益集團的制度保障。這里的論證還是一個理論性設計和原則,不可能短期內完全實現。就當前國有企業的內外條件,貫徹這一原則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理論上明確國有企業的勞動公有制性質和原則,國有企業改革必須依循這個原則。國有企業當然要注重效益,但不能把追求效益作為原則,而是在原則指導下去追求效益,更不能隨意更改國有企業的勞動公有制性質。改革的具體環節可包括:一是明確職工勞動力所有權的同時,規定其派生占有權并組成工會,代表職工維護利益,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二是將現有的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從政府移交人民代表大會;三是由人民代表大會和執法、司法、行政機構加強對國有企業占有權、經營權的管理監督;四是徹查消除國有企業中的以權謀私利益集團;五是完善國有企業占有權行使機構負責人的選任和經營權行使者的選聘機制;六是提升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七是從行業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布局;八是突出并強化國有企業在高新技術研發推廣中的主導作用。
對現有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同時,還要拓展其規模,并隨國有資產的增長,有計劃地逐步建立新的國有企業。一些人不知憑什么給國有企業經營劃定了范圍,只允許國有企業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行業經營,不得進入“競爭性行業”。國有企業也是企業,即使在市場經濟中,也不能限定其經營范圍。中國仍是社會主義國家,法律上明確規定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國有企業完全可以,而且必須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及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各個行業起主導作用。這些新建國有企業要在建立之初就明確其勞動力所有權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并按民主法制確立和保證其權利體系的正常運轉。
勞動公有制經濟的生命力和優勢就在于勞動者素質技能提高與發展,為此,改革完善勞動公有制的根本就在于明確并保證勞動者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以此為基礎和原則解決各層次矛盾,勞動公有制的生命力和優勢就能充分展示。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4-875.
[2]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423,424.
責任編輯:方程
Confirm Labors’Ownership of Their Labor Force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Carry out Reform in the Right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LIU Yong-ji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China)
Influenced by so many factors,there are so many drawbacks with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which is the special form of labor public economy;carrying out reform and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enterprises should be based on adhering the basic idea and principles of socialism;the foundation of that is to confirm labors’ownership of their labor force and means of production,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democratic rights,and guarantee the labors’right with the help of legal mechanism.During this process,we can learn from the right system of partnership enterprises,rationally confirm the right of employees and all the citizens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select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for that,and let the committee to appoint the managers of these enterprises.The position of this committee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very special,which should be supervised and constrained by labors’democratic right to guarantee tha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enterprises is beneficial to all the labors’interests.
labor public ownership;state-owned enterprise;the ownership of labor force;democratic right;the right of possession
F019.6
:A
:1007-8266(2017)05-0080-07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05.010
劉永佶.確立勞動者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所有權,改革國有企業權利體系[J].中國流通經濟,2017(5):80-86.
2017-02-10
劉永佶(1951—),男,河北省秦皇島市人,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