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塨文
摘 要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網絡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的必需品,迎來了網媒時代。新媒體的出現,讓紙媒受到了不小的沖擊,那么,紙媒在前所未有的挑戰下將何去何從呢?很多學者認為,在這個新媒體時代下,紙媒要想長久生存,轉型將是必然趨勢。文章從紙媒和新媒體的優勢出發,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紙媒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問題,探討如何將二者有效的融合,使得紙媒能夠健康持續的發展下去,為我國媒體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 網絡技術;紙媒和新媒體;紙媒;優勢;生存現狀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6-0067-02
傳統媒體生產方式、工作內容的變化,必然要求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的調整與革新。在此,筆者立足“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自身發展實際及管理現狀,分析其備受互聯網沖擊、影響的原因,探討“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的組織重塑對媒體發展的必要性及應對之法。
1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現狀
“連接一切”成為互聯網發展的基本趨勢,伴隨著傳播方式的變革,一部智能手機,人人都是自媒體,信息發布不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專利,大眾都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第一時間發布視頻、圖文消息,使得人們獲得信息簡單而便捷。
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同時包含網站、App等新興媒體,甚至包括自媒體,信息發布的本質都在于實現人與信息的連接。正是基于對信息的需求,使得以內容生產見長的傳統媒體,在當前“互聯網+”的大背景,打破固有的傳統方式,實現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成為可能。
從目前媒體發展的趨勢來看,傳統主流媒體紛紛主動出擊,自覺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從中央到地方,大到一個報社、電視臺、電臺,小到一個欄目,甚至媒體從業者個人都開始開發各類App,開設微信、微博、微信公眾號等。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傳播的成本降低到幾乎為“零”,傳統媒體作為傳播平臺的優勢一再降低,廣告經營收入也隨之極具下滑。
2 互聯網對傳統媒體產生深刻影響的原因
就目前來看,“互聯網+”已成為我國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對我國的各行各業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傳統媒體的發展備受影響也勢在必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說:“在‘+互聯網模式下,我們把互聯網僅僅看作一種傳播的手段、渠道和平臺,對互聯網應用體現在既有的運作邏輯之上。而‘互聯網+則不同,它把互聯網視為構建整個社會、市場和行業的建構性要素和力量。”“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人人平等、媒體與媒體平等,誰先親近它、誰先使用它,誰將首先獲益。
然而縱觀世界各國,互聯網對各個產業發展的影響,并不像在中國這樣,對各行各業的影響都如此深刻、深遠。筆者看來,主要原因在于,互聯網的產生,對于發達國家和處于高度發展中的我國來說,時機是不同的,所以對經濟的影響程度當然也是不同的。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互聯網產生時,各個行業發展都已相對成熟;而對于我國來說,互聯網產生時,各個行業都正在高速發展之中,互聯網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刺激要素,各個行業的發展都不可避免地與互聯網產生緊密的關系。中國的阿里巴巴、百度都是世界排名前十的互聯網企業,這與互聯網、互聯網企業在中國的勃興關系
密切。
3 傳統媒體組織機構概況
傳統媒體在機構設置上,除了標準現代企業應有的辦公室、財務、人事、后勤等部門外,還有三大核心部門,即內容生產部門、經營廣告部門、技術保障部門。內容生產部門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包含了新媒體工作部、融媒體工作部等。
由于媒體工作的性質,為確保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時候,往往將創新性工作和模仿性工作區別對待,并采取不同的考核管理模式。創新性工作一般包含記者、編輯、新媒體編輯、銷售人員、技術研發人員等;模仿性工作一般包含文員、司機、維修工人、庫管等。創新性工作關鍵是要通過選拔賢才的方式,將優秀人才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并制定激勵機制,調動其積極性,促使其創新性地完成工作。模仿性工作則是通過不斷培養的方式,培養出具有知識經驗和高忠誠度的員工,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傳統媒體中,即使一個員工沒有特別的才華,也能勝任模仿性工作。
模仿性工作重在為傳統媒體發展提供基礎性保障,創新性工作者則是傳統媒體突圍、決勝的法寶。
4 傳統媒體組織機構重塑探析
互聯網時代,說到底仍是內容為王,而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上、人才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有著眾多從事創新性工作的專業人才。以樂視、小米等知名互聯網企業為例,不難發現,互聯網企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用別人的錢、別人的時間、別人的空間、別人的智慧”,來實現自己的贏利與發展。對于傳統媒體來說,當務之急就是在當前“互聯網+”新形勢下,借鑒互聯網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機制,基于互聯網思維,摸索創新傳統媒體管理方法,進而激發員工的智慧與激情、調動傳統媒體工作者與“粉絲”互動的環境與生態。
1)實行項目制推行項目制管理。傳統媒體中各個板塊的大量優質編輯、記者,在媒體生產中,隸屬一線部門,是傳統媒體的“意見領袖”和核心競爭力,是最寶貴的財富。在當前媒體形勢下,通過市場化的、靈活的組織管理方式將有利于激發他們的潛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如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在管理上倡導與推行“項目制管理”,即頻道所有員工,誰有好的項目,誰就是項目負責人。在管理上,原本是執行制片人的項目負責人,比照制片人管理,原本是普通員工的項目負責人,比照執行制片人管理。所有項目在啟動時,均需簽訂《目標責任書》,實行獨立考核、自負盈虧。例如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的酒品項目、斗地主項目、旅游地產項目等項目,雖然都不是獨立部門,但已經實現單獨考核管理,產業收入也已成為河南電視臺廣告經營收入的重要補充。
2)完善記者考評體系激勵記者轉型。微博、微信、微信公眾號等這些社交工具的出現,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傳統媒體中,作為內容生產者的編輯、記者,不少已開始熟練應用這些社交工具,打造屬于自己的自媒體。與原有的單一的負責內容生產不同,在社交新媒體模式中,原來的編輯、記者除了參與內容生產,還直接參與到了傳播及流量和服務變現中。為了鼓勵記者轉型,傳統媒體的收入分配方式,勢必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目前在國內,已有不少媒體開始用考核的方式倒逼記者轉型。例如中國日報社改進了采編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將網絡供稿數量、稿件點擊率等網絡指標納入報紙記者績效考核體系,從根本上強化了采編人員的“新媒體意識”,大量的記者編輯陸續開設了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賬號,并在中國日報網站上開辟個人博客和手記專欄。
3)實行“戰斗小組制”生產讓粉絲尖叫的爆品。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典型的“我播你看”,也就是“我”播什么“你”就看什么。而從互聯網思維角度出發,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就應該變為,“粉絲喜歡什么我就播什么”。拿互聯網企業小米來說,小米在企業發展中推行三大戰略即“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沒有“爆品”、沒有“粉絲”、沒有“自媒體”的互動交流,就無法找到粉絲的“痛點”,當然無法讓粉絲“尖叫”。
互聯網傳播的根本仍是內容為王,而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內容為王和人才優勢,要生產出精品節目,制造輿論爆點,必須從自身優勢上下功夫,實行“戰斗小組制”,實施重點突擊突破。近期,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擔任制片人、主持人的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一經播出就受到了良好的反響,豆瓣評分高達9.4分,在各大視頻網站、朋友圈廣泛傳播。對于廣大電視觀眾而言,董卿本人的高知名度本身就很具吸引力,再加上董卿及其團隊,長達一年的精心籌備,終將節目做到極致,引發觀眾的興奮點,引爆傳播熱點。
4)實現多向互動媒體負責人員工觀眾直接交流。互聯網企業的老板相信“高手在民間”,支持一線員工(“店小二”)實現創意。比如在阿里企業中,阿里高管堅信高手在“店小二”中間,因為“店小二”最直接與終端客戶接觸,最了解用戶的需求。在傳統媒體管理中,通常情況下,仍然媒體負責人說了算,員工聽“老板”的;手中直接和員工溝通,觀眾的意見和建議到達員工后,轉由員工到達媒體負責人。
在當前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實現傳媒負責人與員工的直接互動已非難事,觀眾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直接@媒體負責人,與媒體負責人直接互動。傳統媒體可通過建立觀眾信息資料庫,變觀眾“粉絲”,通過經常化、便利化的溝通和交流,提升信息傳播的有用性、有趣性和貼近性。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的組織重塑是一個重大課題,以上,僅是筆者基于現階段傳統媒體的組織概況及重塑所做的一些思考和分析。隨著傳統媒體生產方式、生產內容的改變,未來將有更多的有關組織管理的課題等待我們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崔保國.從戰略角度思考和布局傳統媒體的發展[J].中國記者,2012(11):7.
[2]崔坤艷,李茂民.三網融合背景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依存度分析[J].今傳媒,2011(1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