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冬
[提要] 承德市平泉縣素有“通衢遼蒙、燕趙門楣”之稱。21世紀初,平泉縣成為全國四大食用菌主產區之一,是中國北方較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縣”,被國家確定為首批“園藝出口基地示范縣”,被省政府命名為“河北食用菌特產之鄉”。
關鍵詞:食用菌;投資環境;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平泉縣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5日
平泉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東經118°21′03〞~119°15′34〞,北緯40°24′0〞~40°40′17〞,為遼寧、內蒙、河北三省交界地,東與遼寧省的凌源市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相連,西鄰承德縣,南鄰寬城縣??h域面積3,297平方千米??側丝?7萬人(2004年)。近鄰北京、唐山、秦皇島、赤峰、朝陽等大中城市,平泉縣人民政府駐地平泉鎮。距承德市92公里,距北京293公里,距省會石家莊489公里。
平泉縣分別于2000年和2002年成功地舉辦了兩屆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大會,福建、浙江、山東、河南等16個省市及美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荷蘭、以色列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客商到會交易洽談,交易額達2億元。國家、省、市各級領導和新聞媒體記者100多人參加大會。大會的召開,進一步提高了平泉縣食用菌產業的知名度,市場范圍進一步擴大,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荷蘭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北京大鐘寺市場及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和辦事處,食用菌產品的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到2003年全縣食用菌產量達4萬噸,產值經營額達4億元,成為農民從中受益最多的立縣主導產業。平泉縣先后被評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縣”、“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范縣”、“河北特產之鄉”等榮譽稱號。
那么,平泉縣食用菌產業為什么會發展得如此迅速并取得巨大成就呢?筆者作為平泉縣人,憑借對家鄉的了解以及翻閱了大量參考文獻,得出了相關結論。
一、自然環境
平泉縣地域廣闊、資源豐富、氣候適宜、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使食用菌產業呈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該縣背靠遼蒙,面向京津,為食用菌產品外銷提供了良好的運輸條件;全縣有林地面積259萬畝,林木蓄積量300萬立方米,有最適合食用菌生產所需的刺槐林55萬畝,年可產10萬噸玉米芯及麥麩、稻殼、豆秸等農副產品,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裕的資源;平泉縣地處燕山山脈末端,年均氣溫7.3攝氏度,晝夜溫差大,獨特的氣候條件,適宜大力發展錯季食用菌生產。
二、經濟環境
為了繁榮市場交易,縣里先后出臺了在稅收、減免房屋租金和建保鮮庫無償給予配套制冷設備等優惠政策,吸引了美國關氏公司、香港依騰文公司及國內上海、福建、浙江等30余家客商進駐平泉縣食用菌交易市場,使食用菌年交易量達3萬噸,產值經營額達1.5億元,產品主要有鮮品、干品、鹽漬品、即食軟包裝、罐頭等50種,其中香菇占總交易量的20%,滑子菇占總交易量的70%,花松茸等野生菌占10%。大批量客商的進駐,大大提高了市場的吞吐能力和集散功能。
平泉縣以“招商引資年”為契機,不斷優化引資環境、創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傾力打造吸聚力強大的“項目磁場”,掀起項目建設熱潮,金儲高科萬壽菊加工項目、柏泉鐵礦技改擴能項目、歡樂谷項目、油畫產業園項目、泰達生物質發電項目、復合玻璃鋼生產等15個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三、社會環境
平泉縣栽培食用菌始于20世紀末,到2009年全縣擁有專業技術骨干550人,鄉鎮、村有技術骨干1,100多人,科技示范戶3,000多戶,形成了食用菌產業強有力的技術隊伍。先后與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慶元食用菌研究所、日本長野宮澤紅菌研究所、日本千葉大學等多家科研單位、院校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為引進新技術、開發新品種奠定了發展基礎;該縣食用菌產品80%出口,市場覆蓋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西歐、東南亞等國家,是國際最具競爭優勢的產品。
近幾年,平泉大力發展食用菌循環經濟,強力推進綠色食用菌產業發展。不斷引進外地優良品種,發展自身特色新品種,形成了香菇、滑子菇、黑木耳、平菇等多品種相補充、長短周期相結合、多模式周年生產的發展格局。成立了食用菌科研所、食用菌研究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研機構4家,并加強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引進新品種10多個,研發、推廣新技術20多項,如反季滑子菇栽培、廢料再利用開發草腐菌、香菇免割保水膜、無害化防控技術等新技術10余項,大幅度提高了菌業科技含量。培育打造了“森源”、“潤隆”、“乾歲”、“三棵樹”等知名品牌。通過食用菌加工科技示范園、菌類標準化生產基地,輻射帶動農戶和周邊地區,有效提高了新技術普及率。2010年共完成食用菌2.1億盤袋,其中架式香菇2,500萬袋,地栽香菇7,500萬袋;全縣建立種植園區150多個,總面積6,500余畝,標準化園區面積3萬余畝,標準化覆蓋率達到86%;全縣銷售香菇4.83萬噸。
四、產業配套環境
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場位于平泉縣城,101國道邊上。2000年9月建成,市場占地100畝,擁有交易大棚2,652平方米,市場內建保鮮庫500平方米,市場四周有1萬平方米兩層樓房,是集交易、倉儲、加工、生活、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食用菌經營場所。2003年為了提高市場的集散功能,對市場內的網絡營銷體系、產品質量檢測體系進行了完善和充實,配備了現代化通訊設備,微機聯網;配備了產品質量檢測設備和專業檢測人員,形成了購、銷、信息咨詢、檢測、服務一條龍的經營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了市場的服務水平。
五、基礎設施狀況
近年來,平泉縣不斷加快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全縣經濟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國省干線方面,總投資7.36億元的國道101線縣城區段改線工程已開工建設;完成總投資3,000萬元的國道101線迎國檢中修、省道平青樂線綠色廊道建設項目;完成國道101線宋杖子中橋、三道河中橋、螢石礦小橋橋面維修。全年計劃完成農村公路建設項目76個,總投資2.19億元。其中,縣鄉公路改建10條177.1公里,已完成東北線郭杖子至黨壩段、小寺溝至袁家店段改建工程;危橋改造4座450.3延長米,小廟橋維修加固已完成;村村通62個77.6公里,已完成15個,正在建設28個。截至目前,該縣公路里程達2,071公里,其中農村公路1,863公里。全縣238個行政村均已通公路;村級公路硬化從無到有,全縣共有村級公路481條,硬化村級公路1,127公里。
六、政策環境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黨和政府向來重視三農問題,脫貧攻堅,爭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政府堅持的目標。平泉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其脫貧問題也是國家脫貧環節上的重要一環,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是平泉縣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就對平泉縣食用菌產業實施了相關的扶持,主要表現為食用菌用地國家會給予相應補貼,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菌農的生產成本,有利于調動菌農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有利于脫貧致富。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三農問題依然是關鍵性問題,國家必然會對貧困地區發展產業給予更大的支持力度,由此看來,政治環境的優勢必然會給平泉縣食用菌產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七、結論
平泉縣食用菌產業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新時期,相信平泉縣也會抓住機遇,完善綠色食用菌產業鏈,實行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和多元化,提高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水平,實現以后更好更快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冀宏,趙黎明,汪虹.食用菌產業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作用與實踐[J].食用菌,2007.2.
[2]張季秋.大邑縣食用菌種植戶技術服務需求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2.
[3]王敏強.對示范性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2.4.
[4]Fengcui FAN,Yu TIAN,Zhihong LI,Jianming JIA,Yufang SHI.Breaking Key Obstacles on Developing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and Pasture Resources Benefit[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3.3.
[5]惠恩舉.八種食用菌市場看好[J].新農業,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