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璇
[提要] 1938年3月,晉察冀邊區銀行總行在五臺山成立。晉察冀邊區銀行的成立,在開展貨幣斗爭、扶植和發展邊區經濟、保證軍需、支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本文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兩個階段,介紹晉察冀邊區銀行的作用和影響,旨在從歷史沿革的鏡像中,全面系統地分析晉察冀邊區銀行的作用及影響機理,為現代金融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歷史;邊區銀行;借鑒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7日
晉察冀邊區是八路軍創建的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銀行于1938年3月20日正式成立,到1948年7月22日,與冀南銀行合并組成華北銀行止,歷經10年。邊區銀行設在邊區行政委員會所在地,在冀晉、冀中、冀熱遼、冀察各設分行。總行之下,按行政區域與業務需要設置分行及支行以下辦事處、營業所、兌換所、派出所等。晉察冀邊區銀行是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最早的一家銀行,也是敵后19個抗日根據地中唯一經當時國民政府批準成立的一家銀行。有關晉察冀邊區銀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貨幣發行、財稅經濟等方面,也有分支機構如北岳銀行研究、冀中分行始末等。本文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兩個階段,介紹晉察冀邊區銀行的作用和影響,旨在從歷史沿革的鏡像中,全面系統地分析晉察冀邊區銀行的作用及影響機理,為現代金融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一、抗日戰爭時期
(一)打擊敵人。邊區銀行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有效地打破敵人對邊區實施的全面封鎖、迎擊敵人“以戰養戰”和經濟封鎖的陰謀,保障了根據地的軍需民用,奠定了持久抗戰和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經濟基礎。晉察冀邊區銀行通過推行政治、經濟特別是有效的貨幣政策逐步占領根據地,而農會也動員根據地廣大農民支持法幣及邊幣信用,杜絕使用偽票。最后,以邊幣的勝利、偽鈔和雜鈔被擠出邊區而宣告結束。邊幣的發行,給敵人“以戰養戰”的陰謀以沉重打擊。
(二)建設根據地。晉察冀邊區銀行實行打擊偽鈔、發行邊幣,存款、放款和貸款農業、工商業,扶植生產等政策,對人民生活的改善,邊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地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
1、貸款農業工商業。發展農業是邊區經濟的重心,針對農民資金周轉困難、缺乏種子等的嚴重困難,邊區銀行發行農業貸款,并成立貸款委員會專門負責審查和分配貸款。1939~1945年,邊區政府及其行署先后共放出貸款4,400余萬元、貸糧18余萬大石。此舉不僅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還恢復和發展了邊區經濟,鞏固了晉察冀根據地建設,長遠來講為當代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的繁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發行邊幣,建設經濟堡壘。一方面晉察冀邊區銀行發行了邊幣,提出統治金融政策,即“提高邊幣信用,達到邊區貨幣一元化,鑄成抗戰的金融堡壘”,并在冀熱遼、冀中等地設立分行推行邊幣,提高邊幣的使用率和信任度。1940年底,邊幣占到了邊區貨幣流通的80%。邊幣的發行保護了法幣、驅逐了雜鈔、打擊了偽鈔,在短短兩年便充滿了冀中市場,成功成為統一的本位幣,為根據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創造了有利條件。邊幣的發行在穩定社會秩序,推動整個邊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建設根據地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也使黨的權威逐步鞏固;另一方面邊區建立平原關稅實行行政管理,其基本精神在于“禁止奢侈品輸入,限制代用品輸入,獎勵必需品輸入,禁止必需品輸出,限制可能被敵人利用品輸出,獎勵過剩品輸出”,達到了保護貿易、扶植生產的目的,穩定了根據地工商業的基礎。
3、穩定物價。抗日戰爭期間,晉察冀邊區物資缺乏,投機商人囤積居奇,操縱物價,加之準備不足,導致群眾情緒不安,物價波動上漲。晉察冀邊區銀行采取了一系列財政、稅收政策,如縮小收購種類,購銷結合,糧價的地方拋售物資,以平抑物價;糧價低的地方,要收購以調整物資。不僅保證了農民的利益,而且穩定了邊區物價。
(三)支持教育和文化事業。晉察冀邊區銀行成立后,逐步建立起獨立自主的貨幣體系,為做好邊區財政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支持了邊區政府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和社會文化事業。邊區銀行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加強根據地人民對邊區銀行及其政策的了解,號召群眾拒用法幣,為邊區銀行政策命令的順利實施打下基礎,促進了晉察冀邊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有力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支持下,根據地舉辦各種干部培訓班,廣泛團結知識分子,為根據地建設提供了大量優秀人才。
二、解放戰爭時期
(一)恢復生產。堅持有計劃地主動發行貨幣,并修訂存放款利率,以適應解放區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有效地調節社會資金,大量吸收游資,防止資金外流,穩定金融。為發展國民經濟,堅持向紡織業、農業、工礦業放款和貸款,比較突出的是冀東貸款。1945年,晉察冀邊區、冀熱遼行署在日本投降后,為保護人民利益,專門就無力償還借貸的群體頒布暫行辦法;1946年,晉察冀邊區銀行冀東支行借貸7,000萬元,支持冀熱遼行署與冀東區抗聯發展生產。特別是用政府投資和銀行貸款等方式,把資金投放到公共事業、合作社及其他有組織的生產事業中的政策,有利于充實社會資金和平抑物價,為解放區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保證。
(二)支援戰爭
1、與法幣斗爭。國民黨法幣逐步入侵,邊幣陣地日益萎縮。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邊區銀行規定,一切物資輸出要以集鈔作為本位成交,向外輸出時,必須辦理攜帶證和出入口貨物單,盡量輸出土貨換回必需品,杜絕法幣濫用;在陣地斗爭中,邊區銀行工作人員設立兌換點,貿易部門也積極配合,加快了驅逐法幣的進程。這對于全力粉碎反動派掠奪糧食,防止物資外流,穩定物價,支援抗戰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2、外匯管理。為保護解放區境內民族手工業、工業與正當商業,穩定物價,發展生產,杜絕偽鈔在境內流通,邊區銀行加強外匯管理,貫徹本幣一元化政策。《華北解放區外匯管理暫行辦法草案》規定,攜帶蔣幣和外國貨幣入境者,一律需在口境銀行兌成本幣,嚴禁在解放區內流通計價和攜帶;攜帶赤金出境者必須經銀行翻查批準并開具出境攜帶證。上述政策的實施,有效打擊了偽鈔,恢復和發展了根據地農業與經濟,邊幣的地位得以鞏固,后方的安定也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晉察冀邊區銀行的歷史借鑒
(一)晉察冀邊區銀行對新中國銀行業發展有重要的開創和奠基作用。1948年7月22日,晉察冀邊區銀行與冀南銀行在河北省平山縣城南關合并,改稱華北銀行。1948年12月1日,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三行合并,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設在石家莊。晉察冀邊區銀行為華北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晉察冀邊區銀行所制定的一些貨幣政策、規章制度,如為配合征收而緊縮貸款、加大庫存以應對存款戶提現的措施以及會議匯報制度的建立,都對新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
(二)晉察冀邊區銀行的現實意義。盡管當今金融形勢和面臨的環境日益復雜,銀行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歷史的傳承不能割斷。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銀行業的發展還有同業的競爭,不僅僅是單純的金融創新和貨幣符號,從長遠變革的視角、從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需要上,還要在加強黨的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企業文化靈魂上做實做細。晉察冀邊區銀行在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中,晉察冀邊區銀行既遵循規律又靈活有效的貨幣政策,既講求經濟效益又突出社會效益和普惠性質的金融理念,在當時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銀行業的發展至今仍具有重要意義。
(三)河北應在歷史的傳承中做大做強銀行業。晉察冀邊區銀行在河北境內成立,后來的華北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后也設在河北。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銀行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歷史已經走過,河北應重視金融歷史文化積淀,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依據自身定位和歷史傳承,加快金融創新,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引進更多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的橇杠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集聚強大動能。
主要參考文獻:
[1]謝忠厚,肖銀成.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史[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2](英)林邁可著.楊重光,郝平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見聞錄——一個英國人平凡經歷的記述[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
[3]彭真.關于我們的目前施政綱領[N].抗敵報,19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