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靜
[提要] 基于吉林省200位創業農民樣本,構建創業環境與農民創業績效影響結構方程模型。研究結果顯示:“金融服務”與“人文社會”對于農民創業績效有最明顯的影響;“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影響居中;“政策支持”與“創業教育”的影響最弱。為此,建議政府可以通過細化扶植政策、注重打造典型、借助社會力量等方式,提升農民創業環境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吉林;創業環境;創業績效;農民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吉林省農民創業績效影響因素研究”階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廳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155號)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3日
一、引言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關注的戰略焦點,而農民作為“三農”體系中的關鍵維度,對于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近幾年來,國家致力于構建創業型經濟體系,農民自然也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創業主體,但農民限于資源稟賦、商業認知等方面能力的欠缺,其創業績效一直并不理想。在這種背景下,針對農民自身發展特點,構建更具實效性的創業環境成為了提升農民創業績效的重要一步。學術界關于農民創業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及創業環境與創業績效的影響兩個方面。例如,朱紅根、劉磊、康蘭媛(2015)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構建了包括政策支持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創業氛圍環境、科學文化環境等擁有七個外源潛在變量的評價模型,并基于江西省35個縣的創業農民樣本對模型進行了驗證,研究結果表明,金融服務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起到了最直接的影響,而政策支持環境則是通過金融服務環境對農民績效產生影響;周菁華(2013)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響農民創業績效的關鍵因素,結果顯示,家庭成員文化程度、男性勞動力人數、城市親友數量、家庭距城鎮距離等均是影響農民創業績效的重要因素。學術界的這些研究成果為更好地評價農民創業環境的實效性奠定了基礎,但現有研究普遍存在樣本數量過少、模型結構不清、探索與驗證混淆、參數說明不足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研究假設
綜合學者相關研究,從“政策支持環境”、“經濟發展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創業教育環境”、“金融服務環境”、“基礎設施環境”和“自然資源環境”等七個方面構建農民創業環境。同時,以創業農民“營業收入增長”、“企業利潤增長”和“市場份額增長”描述其創業績效表現。
毫無疑問,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創業扶植政策是構建良好農民創業環境的基本保證,故假設“政策支持環境”對于農民創業績效有直接影響。此外,創業教育的效果以及地方人文社會環境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受到政策環境的影響,所以將“政策支持環境”設定為“創業教育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與“農民創業績效”之間的中介變量,表明這兩者除了會直接對農民創業績效產生影響之外,也會通過政府出臺的創業扶植政策間接對農民創業績效產生影響。
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農民創業績效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假設“經濟發展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有直接影響。此外,由于金融服務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金融機構的投資意愿往往與地方經濟發展潛力直接相關,所以將“經濟發展環境”設定為“金融服務環境”與“農民創業績效”之間的中介變量,表明金融服務環境不僅會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創業績效,也會通過地方經濟發展間接影響農民創業績效。
眾所周知,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與創業人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如果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經濟類型相對較多,各類信息的傳遞及時而豐富,則人們的思維比較開闊,商業典型的輻射也比較明顯。所以,將“經濟發展環境”設定為“人文社會環境”與“農民創業績效”之間的中介變量,表明人文社會環境不僅會對農民創業績效產生直接影響,也會通過地區經濟表現間接影響農民創業績效。
考慮到地方自然資源條件和基礎設施情況也會對農民創業績效產生影響,所以將“自然資源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兩個指標加入到評價模型之中,假設其會對農民創業績效產生直接正面影響,但未設置中介變量,并假設“基礎設施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效果優于“自然資源環境”。
三、實證分析
(一)樣本分析。本文數據來源于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對吉林省創業農民的調查,本次調研重點走訪了吉林、九臺、磐石、圖們、德惠、農安、樺甸、舒蘭、榆樹、永吉、蛟河等地,涉及吉林省27個鄉鎮,調查對象為“農民老板”,包括擁有農村戶口的個體工商戶、特色種植業業主、家庭農場負責人等,發放問卷250份,回收問卷230份,有效問卷200份,問卷回收率為92%,有效問卷率為87%。受訪人群中男性占比達到91.2%,創業農民的平均年齡為42.3歲,初中文化水平占比較高,42%的創業農民接受過創業類培訓,83%的創業農民有外出打工的經驗。
吉林省農民創業環境實效性評價模型包括7個一級指標,31個二級指標,結果變量為“農民創業績效”,包含3個描述性指標。調研時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價量表,回答選項設有“完全符合”、“符合”、“不確定”、“不符合”、“完全不符合”,相應賦值為5、4、3、2、1,測量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表1)
(二)模型構建。課題組遵循理論先驗性原則,根據已有的關于農民創業環境的研究成果,結合吉林省農民創業環境發展實際情況構建農民創業環境實效性評價模型。模型包括5個外因潛在變量,分別為“人文社會環境”、“創業教育環境”、“金融服務環境”、“基礎設施環境”和“自然資源環境”,兩個中介變量,分別為“政策支持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1個內因潛在變量,即“農民創業績效”,模型中共包含34個觀察變量,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圖1)

此外,為了保證模型的識別性,將5個外因潛在變量設置為存在共變關系,外因測量變量、內因潛在變量、內因測量變量增列誤差變量,路徑系數固定為1,將測量指標A1、B1、C1、D1、E1、F1、G1、H1的路徑系數限制為1。至此模型中共有變量79個,包括34個觀察變量和45個潛在變量。
(三)模型估計。運用AMOS24.0統計分析軟件對模型進行估計,正態性檢驗與異常值評估結果顯示,數據的偏度系數處于-1~1之間,峰度系數與標準誤的比值小于2,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對假設模型與數據的適配度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模型通過辨識,整體適配的卡方值為1281.901,自由度為506,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絕虛無假設,表示假設模型與數據間無法契合。查看各路徑回歸系數發現,“自然資源環境”與“農民創業績效”之間的非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612,估計參數標準誤為0.918,臨界比值為0.667,顯著性概率值為0.505,該路徑不顯著。在初始模型中,假設模型的方差協方差矩陣無法適配觀察數據的方差協方差矩陣,模型需要進一步修正。
(四)模型修正。由于初始模型沒有通過適配度檢驗,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修正。首先刪除沒有達到顯著水平的影響路徑,即“自然資源環境”與“農民創業績效”之間的路徑。重新進行模型估計,結果顯示重新調整之后的模型整體適配的卡方值為623.766,顯著性概率值p=0.012<0.05,拒絕虛無假設,假設模型與數據仍然無法適配。隨后,基于AMOS24.0統計分析軟件給出的模型修正建議,依次增列M.I.值大于5的誤差變量間的共變關系,直至顯著性概率值p=0.052>0.05,接受虛無假設,假設模型的方差協方差矩陣與觀察數據的方差協方差矩陣完成匹配。假設模型的具體適配度指標如表2所示。(表2)
運用AMOS24.0統計分析軟件計算模型中外因潛在變量與內因潛在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結果如圖2所示。(圖2)
由表3可知,政策支持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相對較弱,金融服務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力較高,經濟發展環境、創業教育環境與基礎設施環境的影響居中,這一結論與之前假設存在一定的差異。(表3)
(五)模型解釋。課題組根據前人研究成果及吉林省農民創業環境具體特點構建了創業環境評價模型,并利用200個創業農民樣本對模型進行了驗證。部分結論與之前假設一致,但也有一些問題與之前假設存在較大出入,模型具體解釋如下:
首先,自然資源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不顯著。這一結論與之前假設相悖,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吉林省的自然資源條件相對有限,且近幾年政府加大了企業對于自然資源使用的管制,故減少了該項指標對于創業績效的影響力。
其次,政策支持環境與創業教育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相對較弱。這一結論也與之前假設存在較大的出入,主要是因為政策的落地有一定的時滯性,且吉林省的農民創業教育處于起步期,更多的培訓內容仍是以技能提升為主,實際效果仍有待考察。
再次,金融服務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效果較大。這一結論與之前假設一致,地區金融服務能力是保證農民創業績效的基礎,其影響力不言而喻。但創業氛圍的打造也是影響農民創業激情和成績的關鍵因素。
最后,經濟發展環境與基礎設施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低于預期。雖然經濟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兩項指標均達到顯著水平,但其對于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效果卻低于預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吉林省在近幾年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迫使很多有資源的農民創業者紛紛尋求“外援”,借力外省的經濟實力,故減弱了本地經濟環境的影響權重。
四、政策建議
課題組針對模型的驗證結果及吉林省農民創業環境中存在的缺欠與隱患,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一)細化創業扶植措施,保證政策的落地性。吉林省現有農民創業扶植政策相對有限,且缺乏創新性,政策的宣傳和落地主要落在了村鎮干部的頭上,所以很多政策能否帶來實際效果主要依靠干部的能力和意愿,這一現狀自然抑制了政策作用的更好發揮。所以,在完善吉林省農民創業環境的過程中,務必細化創業扶植政策,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職能中的各類“難題”給出具體的幫扶措施。此外,創業扶植政策應該設定專門的宣講人和責任人,保證信息的傳遞以及農民創業難題的及時解決。
(二)注重創業輻射力量,發揮干部帶動作用。吉林省的農民創業者主要是生存型創業,創業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質量,其創業項目的選擇及經營方式多是借鑒“身邊人”的做法。所以,在構建良性創業環境的過程中要注意打造農民創業典型,提煉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的積極做法和經營智慧,并及時傳遞給同類創業者,激發農民創業圈中的鯰魚效應。此外,鼓勵村鎮干部將創業項目與扶貧任務相結合,充分發揮當地創業農民的協同作用。
(三)借助各類社會組織,提升農民商業認知。吉林省的農民創業者根據其“身份”可以分為四類,包括村鎮干部、返鄉農民工、“資源”大戶和“原住民”。這其中的“原住民”指的是既無外出打工經驗又無創業培訓經歷的農民,他們主要是以個體工商戶的形式從事一些傳統業務,而由于缺乏商業認知,致使其企業難成規模。而村鎮干部、返鄉農民工、“資源”大戶雖然擁有一定的創業資源和能力,但同樣限于商業頭腦的缺乏,影響了企業的品牌建設和規模化發展。所以,應該嘗試借助高校、企業、政府等各類社會組織的力量,開拓農民創業者的眼界和人脈,提升農民商業認知。
(四)塑造良好創業氛圍,提高機構投資意愿。吉林省農民創業實效性評價模型估算結果顯示,人文社會環境對于農民創業績效的提升擁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因此,應繼續打造良好的創業輿論氛圍,塑造農民創業典型,以典型的力量打開口碑。但在塑造創業氛圍的過程中切記胡吹亂侃,要以真實的人物和企業作為素材,讓農民理性認識創業,不盲目崇拜,也不一味畏懼。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將投資焦點轉向農民項目,拓寬農民創業者的融資渠道。
主要參考文獻:
[1]朱紅根,劉磊,康蘭媛.創業環境對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5.1.
[2]周菁華.農民創業績效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366個創業農民的調查數據[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5.
[3]趙媛,王遠均,薛小婕.大眾創業背景下的我國農民信息獲取現狀及改善對策[J].四川大學學報,2016.2.
[4]周宇飛,蘭勇,賀明輝.新農村文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