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提要] 職業教育是新生代農民工獲得專業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實現穩定就業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充分調研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現實情況基礎上,分析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從市民化視角提出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的策略。
關鍵詞:市民化;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
課題項目:2016年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項目:“市民化視角下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研究”(編號:JRS-2016-1077)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C97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2日
一、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現狀
為了解現階段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實際狀況,課題組選取河北省三個城市:秦皇島、石家莊及滄州作為樣本開展實地調研,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等調查方法,共發放調查問卷480份,行業涉及建筑、制造、餐飲及其他服務業,共回收有效問卷446份。
(一)就業信息獲取途徑。獲取有效的就業信息是實現就業的前提條件。根據問卷的統計情況,通過親屬、老鄉、朋友等關系獲得就業信息的占55.2%,通過勞務市場及中介機構的占20.8%,通過招工廣告的占8.3%,自主就業的占4.7%,通過網上檢索招聘信息的占8.8%,其他占2.2%。因此,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在獲得就業信息方面相對較單一,以穩妥可靠為主,尤其是剛從農村出來沒有過打工經驗的年輕農民工,一般都是通過熟人介紹。新生代農民工在辨別一些勞務市場中介機構提供的就業信息時分析能力差,害怕上當受騙,顧慮較多。同時,有豐富經驗的新生代農民工中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較以前有所提高;利用互聯網獲取就業信息的新生代農民工比重有較大提高。
(二)就業崗位。統計結果顯示,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主要分布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和企業,大多從事苦、臟、累、險而技術含量較低的職業或工種。從行業分布上來看,集中在建筑、礦山、機械制造、餐飲、紡織等行業,其中建筑業占新生代農民工總數的25.2%,礦山采掘業占18.5%,機械制造業占15.7%,餐飲業占6.3%,紡織業占5.5%,其他行業占28.8%,所在企業的性質大多是中小型非公有制企業。在這些行業中,新生代農民工從事的崗位也大都是技術含量低、進入門檻低、工資低、條件艱苦等一線體力工作崗位。比如,建筑行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如泥瓦工、鋼筋切割工等需要少量技術,加工制造業如紡織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和從事餐飲等服務行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其技術含量十分有限。這說明河北省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崗位依然是技術含量低、準入門檻不高的行業,這些行業的特點以及對勞動者的數量質量要求與農民工自身情況相吻合。
(三)職業福利和保障。調查顯示,河北省農民工享有勞動報酬權的占97.65%,休息休假權的占76.86%,勞動安全保護權的占50.20%,最低工資及生活保障權的占38.43%,參與社會保險權的占58.43%,提請勞動爭議處理權的占0.82%。在調查問卷當中,與雇主或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的新生代農民工比重為42%。其中,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新生代農民工比重為15.7%;簽訂一年以下勞動合同的比重為5.6%;簽訂一年及以上勞動合同的比重為25.2%;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比重為53.5%。同時,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日工作時間在8~12個小時之間,一般一周只允許休息2~4天,90%的農民工周工作時間大于44個小時,而且勞動強度較大,特別是建筑工人。個別企業的農民工只有每月的工資收入,幾乎沒有任何福利待遇,有的企業為每位農民工投保了商業團體保險,在涉及勞動糾紛時,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意識較差。
(四)就業穩定性。新生代農民工以非正規就業為主,多數是臨時工、季節工、承包工、勞務工、小時工、派遣工等穩定性差,流動性大的工作,很難適應高速發展的勞動力市場需求。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選擇職業的意愿為:51.6%的人選擇保安,50.4%的人選擇建筑工,46.5%的人選擇搬運工,其他選擇還有快遞員44.5%、裝修工43.0%、服務員40.4%、送外賣38.1%、安裝工38.5%、擺攤34.3%、售貨員32.9%、美容美發30.7%等。這些行業流動性非常大,所以他們會經常處于“就業—失業—就業—失業”的狀態中。缺少穩定性,自然就缺少對城市的歸屬感,從而影響了城市管理的穩定。
二、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首先,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是農村勞動力難以實現徹底轉移的主要障礙。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土地屬于農村集體所有。農民對宅基地只有使用的權利,農村宅基地的所有權歸農村集體所有,迫使農民只能在本村村民的范圍內進行房屋的買賣。這些規定使得土地無法自由流動,農民對農業和土地的依賴會影響農民非農就業的穩定性,農民市民化的進程會放緩;其次,新生代農民工沒有享受平等的就業制度。雖然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產業工人的主力軍,但與城市產業工人相比,他們享受不到應有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同權,處于城市里的社會底層。而且常常面臨著就業市場工資待遇不高、就業環境不好、缺乏職業上升機會、勞動安全無保障等問題;最后,戶籍制度影響著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認同和社會穩定。受戶籍制度制約,新生代農民工難以真正地融入城市。農民工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平等的權力,無法獲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機會和社會地位,甚至基本的安全感缺乏,他們投身城市管理的積極性被抑制,甚至因心理因素引發犯罪率上升,影響了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的進程。
(二)經濟因素。農民轉變為市民要支付的貨幣成本較高,主要的成本有制度約束成本、就業成本、生活成本、交通成本、教育成本、住房成本等,這些成本約束了農民變為市民。進城農民的低工資水平,普遍無法承受較高的城市定居成本,這些成本的約束放慢了農民工轉變為市民的腳步。
(三)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因素。新生代農民工源于農業和農村的素質條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政治法制觀念,與城市居民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存在著安于現狀、視野不夠開闊、參與意識和維權意識不足、法制觀念相對淡薄等問題,整體素質不高。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的需要,企業越來越需要高技術的勞動力,對勞動者素質和職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并不能滿足用工單位的要求。自身素質低下使他們在城市找到較好工作的幾率很低,這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緩慢的基本內因。
三、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的策略
(一)加強制度建設,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首先,要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穩定進城農民工的土地經營權,實行土地市場化,改革土地補償制度,逐漸完善土地征用程序,是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鄉間自由流動的前提條件;其次,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消除城鄉壁壘,讓長期在城市工作、符合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逐步建立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使新生代農民工能夠享有與城鎮居民平等的機會和待遇;最后,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完善市場機制,打破城鄉就業壁壘,實行城鄉統籌的就業制度,取消針對農民工的限制性制度安排。
加大政府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財政扶持力度,建立免費職業培訓制度。將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劃歸流入地政府的職教體系中,將其納入財政預算范圍,構建以政府投入為主、用人單位為輔、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提高政府在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中的引導作用,制定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政策,提供配套的保障措施,進一步完善相關職業培訓政策。
(二)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結構相協調。在制定城市產業升級發展規劃和政策時,要充分考慮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分布和職業轉換能力,在政策層面上能夠保證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和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結構優化協調進行。在穩定就業的基礎上,重點扶持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比較集中的行業和企業,為這些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升級提供綜合配套支持體系;統籌勞動密集型行業和技術密集性行業協調發展,通過市場培育和政策支持鼓勵新生代農民工創辦符合城市產業中長期發展要求的中小企業,同時積極引導從事制造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向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有序轉移。
(三)根據需求安排針對性、實用性的教學內容。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當既要尊重新生代農民工的需要和興趣,又要把握好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在培訓模式的選擇上,實行靈活的彈性學分制,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允許新生代農民工以彈性學制、半工半讀的學習方式逐步取得畢業證書和技能證書。同時,培訓機構要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辦法,盡量安排新生代農民工的業余時間,為他們順利完成職業培訓和文化學習提供幫助。
(四)開展培養現代市民為取向的素養教育。職業教育是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手段,所以其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專業技能和核心技能這兩個維度。城市新市民必須具備的觀念意識和綜合素養不應該在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中缺位,而這些內容恰好是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從“農民工”向“現代市民”轉化時所面臨的素質瓶頸。因此,必須拓寬職業教育的內容,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城市生活常識和法律法規教育,多方面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素養。對于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只有對其思維方式、生活觀念、行為習慣進行引導與教育,才能培育他們的市民意識、主體意識、法治意識,并最終能夠形成與市民溝通與合作共事的能力,能夠全面適應城市這一新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皮江紅.論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內容——市民化視角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3.
[2]薛維佳,劉英俠.基于城市化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路徑研究[J].職業時空,2013.2.
[3]詹華山.市民化視角下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5.
[4]孟憲生,關鳳利.市民化視角下統籌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轉型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