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堯先+張濤+吳長友
摘 要:該文就畢節市適宜發展特色糧食蕎麥生產的自然資源、種質資源、科研實力、食藥用價值、區域分布、種植季節、良種推廣、主栽品種、面積產量、企業生產、品牌創建、市場銷售等進行重點闡述,并找出了發展特色糧食蕎麥產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發展潛力,提出了對策建議,旨在為畢節市特色糧食蕎麥產業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蕎麥生產;發展形勢;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050-03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d natural resources,germplasm resources,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edible and medicinal value,regional distribution,planting season,seed marketing,the main varieties,yield,production,brand creation,market sales and so on,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s buckwheat producti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buckwheat industry were found out,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was ana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uckwheat industry in Bijie.
Key words:Buckwheat production;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蕎麥是畢節市的一大主要特色糧食作物,在糧食生產特別是特色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的主導地位,食藥兩用,是理想的保健品和營養品原料,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食療功效的重視,給蕎麥生產帶來了發展機遇。在新形勢下,為進一步煥發特色糧食蕎麥產業的旺盛活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種糧收益持續增加,對畢節市特色糧食蕎麥生產現狀及形勢進行了認真調查、分析和總結。找出發展特色糧食蕎麥產業存在的問題,分析發展潛力,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1 基本情況
1.1 自然資源優越 畢節市大部份地方屬北亞熱帶溫涼濕潤季風氣候,水熱資源適中;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 101.8~1 780.2h,年平均氣溫10.5~15.0℃,穩定通過10℃的有效積溫2 544.6~4 617.1℃;年平均降水量848.6~1 394.4mm;無霜期205~297d;冬暖夏涼、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資源適宜耐寒、耐貧瘠的蕎麥生長發育。
1.2 種質資源豐富 目前,全市共有蕎麥品種68個,分布較多的威寧縣就有44個,其中苦蕎品種27個,甜蕎品種17個;至今,威寧縣農科所仍保存135份品種資源(其中野生品種3份)。另外,據1982-1985年考察發現,我市野生蕎麥種類較多,有1a生野生苦蕎和甜蕎、多年生野生苦蕎;多年生球狀根和姜塊狀根野生甜蕎,共5種類型。發展蕎麥產業具有良好的種質資源。
1.3 科研實力雄厚 畢節市威寧縣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設置了從事苦蕎新品種選育的科研機構,已育成黔苦系列苦蕎品種6個和甜蕎品種1個(威甜蕎1號),建立了新品種良種擴繁及商品生產示范基地,培育了蕎制品加工企業,研究提出苦蕎大面積示范高產栽培配套技術措施以及原種擴繁栽培技術規程,進一步熟化了新品種的栽培技術措施和農民的規范化種植水平。發展蕎麥產業具有雄厚的科研基礎和技術實力。
1.4 食藥用價值巨大[1] 蕎麥的籽粒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蕎麥籽粒中蛋白質含量一般在10%~12%之間,氨基酸全面,20種氨基酸中蕎麥就含有18種;蕎麥還富含10多種礦物質元素,尤其是苦蕎中含有較多的生物類黃酮如蘆丁等,它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改善循環、拔毒生機、降糖降脂降壓[2]等功效;蕎麥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P,可以增強血管的彈性、韌性和致密性,又有保護血管的作用;蕎麥中豐富的煙酸,能增強解毒能力,促進新陳代謝;蕎麥中的鉻,更是一種理想的降糖物質,能增強胰島素的活性,加速糖代謝,促進脂肪和蛋白質的合成;蕎麥能促進細胞增生,降低血脂和膽固醇、擴張和軟化血管[2],保護視力,預防心腦血管出血,調節血脂,擴張冠狀動脈[2]并增加其血流量;蕎麥還具有抗血栓、抗菌、消炎、止咳、平喘[3]、祛痰及下氣寬腸、解毒斂瘡等功效[3]。巨大的食藥用價值為蕎麥產業拓寬了發展空間。
1.5 種植情況
1.5.1 區域分布 畢節市種植的蕎麥分苦蕎和甜蕎兩種,主產區主要分布在威寧、赫章、納雍、七星關、織金等縣(區),其他縣區零星種植。由于種植歷史、生態環境及栽培方式的不同,全市基本形成了東部海拔1 100m以下的地區,以常規甜蕎品種為主,8月下旬播種,11月中下旬收獲的一年一熟甜蕎種植區,但分布較為零星;中西部海拔1 100m~2 000m的地區,以“黔苦2”、“黔苦4”、“黑苦蕎”及常規苦蕎、常規甜蕎品種為主,7—8月播種,10—12月收獲的一年一熟苦蕎、甜蕎種植區;西部海拔2 000m以上的地區,以“黔苦2號”、“黔苦3號”、“黔苦4號”、“黔苦5號”等苦蕎品種及“紅花甜蕎”、“白花甜蕎”、“豐甜1號”等甜蕎品種為主的一年3熟種植區:春蕎:4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8月收獲;夏蕎:6月中、下旬播種,9月收獲;秋蕎: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播種,11月收獲的苦蕎、甜蕎種植區,形成全市10個縣區皆有蕎麥種植的生產格局。
1.5.2 面積及產量 全市耕地面積1 034 400hm2,大于25°的坡耕地占17.5%,占耕地面積91.63%的旱作土地大部分都可以種植特色糧食蕎麥,畢節市蕎麥種植面積從2010年的16 506.67hm2,發展到2015年的26 308.67hm2,增長了59.38%,而擴大種植面積的空間仍然較大;總產從2010年的29 557.07t發展到2015年的50 359.45t,增長70.38%;平均單產水平從2010年的1 865.85kg/hm2發展到2015年的1 994.25kg/hm2,增長了6.88%,而由威寧縣農科所自主選育的黔苦5號最高單產已達4 500kg/hm2,說明特色糧食蕎麥生產還有很大的增產空間。
1.5.3 良種推廣情況 多年來,畢節市特色糧食蕎麥良種推廣成效明顯:2010-2015年“黑苦蕎”在織金的推廣面積年均733.33~1 000hm2;“黔苦2號”、“黔苦4號”在納雍的推廣面積從2010年的2 533.33hm2增加到2015年的的4 000hm2;“黔苦2號”、“黔苦3號”、“黔苦4號”、“黔苦5號”、“紅花甜蕎”、“白花甜蕎”、“豐甜1號”在威寧的推廣面積從2010年的7 200hm2上升到2015年的10 200hm2,其中:苦蕎品種推廣面積從2010年的6 666.67hm2發展到2015年的9 400hm2、甜蕎品種推廣面積從2010年的533.33hm2發展到2015年的800hm2。
1.6 企業情況
1.6.1 生產加工 目前,全市已有14家蕎麥生產加工企業,資產總額達 17 991.3萬元、年加工能力達35 550t、年產值達19 196.2萬元、實現稅金585.16萬元。其中:1家獲得國家級合作社、國家級示范加工單位及市級龍頭企業稱號;3家獲得省級龍頭企業稱號;4家獲得市(縣)級龍頭企業稱號。
1.6.2 品牌建設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及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我市蕎麥加工技術有了較大發展。加工的產品有:蕎醋、蕎酒、蕎茶、蕎酥、蕎餅干等16個品種;注冊有:“茗蕎薌”、“馬擺大山”、“黔豐牌”等20個品牌商標,其中“黔豐牌”被評為“貴州省著名商標”;企業訂單生產從2010年的626.67hm2發展到2015年的2 066.67hm2;無公害食品認證從2010年的無到2015年發展800hm2。單產水平均逐年提高。
1.6.3 市場拓展 2015年全市蕎制品年銷售數量達14 278.72t,其中以批發為主體銷售5 950.16t、以超市為載體銷售6 981.76t、以電商為平臺銷售901.3t、連鎖店銷售1.5t、以其他方式銷售444t;主銷省內市場11 054.66t,拓展省外市場銷售3 224.06t;銷售金額達24 272.00萬元。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受傳統糧食種植模式觀念影響,認為蕎麥屬小雜糧,對其重視程度不夠,人工點播、撒播種植現象依然存在,規模化及規范化種植水平不高,產量較低;二是農業生產條件差,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三是產業化開發滯后,多以原糧或粗加工產品出售,精深加工產品少,加工企業行業不全,規模小,產業鏈條短,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四是從事特色糧食蕎麥生產、加工、銷售的人才匱乏,市場開發不夠,商品量少。
3 發展潛力分析
一是特殊的地形及氣候條件適宜特色糧食蕎麥產業發展。畢節市具有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生態環境好,氣候濕潤,空氣清新,環境無污染,生產的特色糧食蕎麥色澤超好、口感舒適、品質優良,具有天然的無公害農產品特性;二是資源豐富適宜特色糧食蕎麥產業發展。畢節市耕地資源廣闊,蕎麥種植歷史悠久,種質資源豐富,良種的科研開發、推廣及產品加工基礎扎實,具有擴大播面、提高單產及延長產業鏈的較大潛力;三是食藥用價值高,經濟效益好適宜特色糧食蕎麥產業發展。營養均衡性好、醫療保健性強、安全衛生性高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特色糧食蕎麥及其制品消費市場越來越大,市場開拓從自產自銷發展到現在的省內及省外周邊市場;特色糧食蕎麥價格一直攀升,從20世紀80年代的300.00元/t上升到2015年的3 600.00元/t,1hm2純收6 180.00元,經濟效益已超過玉米等糧食作物。
4 對策建議
4.1 加大蕎麥產業政策扶持,高度重視蕎麥生產發展 應把特色糧食蕎麥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來抓,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出臺特色糧食蕎麥良種補貼、種糧補貼、種植業保險等的相關政策措施,配套相應經費支持,提高農民種植蕎麥的積極性;改變傳統種植方式,實施標準化種植,實現高產穩產;農業部門應加強蕎麥種植技術的培訓力度,充分利用現有品種資源,積極探索并推廣蕎麥高產示范栽培技術新模式,實施規范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真正把蕎麥生產作為一項特色糧食產業來發展。
4.2 實施人才強產戰略,加快蕎麥產業發展 積極引進生產、加工、銷售等多方人才,按照“產加銷、貿工農、產學研一體化”的思路,堅持以政府推動為主導,以人才引領為動力,以農民、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運作為手段,用新型工業化理念和市場機制,大力推進蕎麥育種與質量控制,建立良種繁育與推廣體系,實施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創建、加工化增值等工程;著力加強技術革舊創新,開拓新優產品,進行精深加工,掌握市場行情,拓寬銷售渠道等體系建設,推進特色糧食蕎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促進企業興旺,確保農民增收。
4.3 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加快蕎麥產業發展 一是培育和引進特色糧食蕎麥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扶持加工企業更新、改造現有生產設備和加工工藝流程,擴寬加工品名行業,擴大精深加工企業規模,提高加工產品的科技含量,增添精深產品目錄,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聯結農戶發展特色糧食蕎麥生產;二是發展壯大企業訂單生產。以“無公害”、“綠色”、“有機”特色糧食蕎麥生產為載體,以“量大”、“優質”、“名響”為目標,以延長蕎麥產業鏈條,增加蕎麥產品附加值為突破口,建立特色糧食蕎麥生產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快特色糧食蕎麥產業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黃海燕.苦蕎黃酮與皂苷的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8.
[2]譚玉榮,陶兵兵,關郁芳,等.苦蕎類黃酮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食品工業科技,2012(18).
[3]黃海燕.苦蕎黃酮與皂苷的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8.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