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涵
[提要] 近年來,隨著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保護環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本文在前人理論研究基礎上,從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剖析環境會計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
本文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影響因素調查分析——基于社會責任報告”(項目編號:201610383057)
中圖分類號:F275.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8日
一、引言
1962年,一部對美國甚至全世界生態問題產生重大影響的環境著作誕生了——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這本書的推出迅速在全球引起巨大轟動并引發了公眾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思考。全書向讀者展現了一個美麗而充滿生機的虛設城鎮,由于殺蟲劑的出現,小鎮的環境開始變得糟糕起來,小動物相繼病倒和死亡,整個小鎮被“奇怪的寂靜所籠罩”失去生機與活力。卡森在書中的描述使無數讀者意識到:如果不及時制止,書中的悲劇很快就會變成現實。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其中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等內容的協調發展構成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體系。而經濟模塊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會計,“環境會計”作為一個新的會計分支相較于傳統會計則更注重于反映可持續發展的核算。同時,作為會計領域的“新人”,環境會計彌補了傳統會計對外發布的財務報表在環境經濟信息方面的缺失。
二、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職能、現狀及相關建議
縱觀近年來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無論是20世紀70年代的“北美死湖事件”,還是80年代的“庫巴唐‘死亡谷事件”,無一不與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導致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不充分。作為環境會計領域中進入實務環節的第一步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其最主要的職能就是要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環境會計信息,以便使用者做出明智的決策。
(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1、投資者。傳統的投資者一般只關心企業的經營活動能給自己帶來多少經濟利益。如今由于環境保護理念的不斷提倡,以及對投入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方面的考慮,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開始關注投資企業的環境成本及環境負債等環境會計信息。這也就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了更高的要求。
2、企業經營者。作為企業環境信息主要的使用人之一,企業經營者自身對信息披露也有著很大的需求。雖然經營者可以直接通過企業內部接觸這些信息,不需要等到信息在社會上披露,但事實上大多數公司經營管理層還是會重視環境會計方面的信息披露,因為對外發布的環境報告一方面是對投資者及社會反饋企業信息,更好地履行企業環境責任,另一方面是對自身企業綠色管理能力的一種反映,這些都會更好地使社會認可企業和經營者本身,同時提升了企業及管理層的價值。
3、債券人:金融機構。目前,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成為公司企業進行融資的主要對象。而隨著環境問題日益重要,金融機構也不似從前那樣只單純考慮企業的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與此同時,他們也非常關心企業未來可能獲得的環境收益或承受的環境風險。例如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就發生過因為缺少對企業環境信息的了解,擔保資產受到污染,使得金融機構增加環境治理支出,從而就減少了金融機構的收益。因此,金融機構等債權人也要求環境信息的披露。
4、企業員工。一方面隨著環保意識的逐漸提高,企業員工對良好的工作環境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一些人員在選擇工作單位時甚至將工作環境擺在第一位;另一方面作為與企業關系最密切,同時既是環境污染的直接制造者又是污染的直接承受者,企業內部員工自然要求了解到更詳細的環境信息。
5、消費者。由于“綠色消費”概念的興起,消費者們對綠色產品和綠色企業越來越感興趣,同時消費者的購物傾向也更偏向于那些環境形象更好的公司,他們在購買產品時也越來越多的關心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寧可多花錢購買環保綠色的商品也不愿低價購買受到污染的產品。而消費者獲取這些信息的主要來源就是企業對環境信息的披露。
6、社會公眾。社會公眾作為企業的監督者和潛在投資人,對企業的發展有很深遠的影響。他們的態度從某方面來說取決于企業自身形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環境形象。而社會公眾同時也是環境結果的直接受害者,所以公眾對了解企業環境信息也有著強烈的意愿,他們了解的主要途徑就是企業定期發布的環境報告。
(二)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由于我國關于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晚,所以在這方面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不健全。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在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面還比較落后,目前關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還很少,只有中國證監會在2015年12月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號——招股說明書》中有兩處涉及環保問題。而作為企業會計指南針的會計準則關于信息披露也尚未完善,已頒布的法規、準則又存在內容空泛、操作性較差、范圍狹窄等問題,使得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狀況一直得不到改進。
2、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企業少。目前,我國只是對重污染企業進行強制信息披露,對大多數企業還是疏于管理。雖然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企業在逐年增多,但增長速度緩慢無法與環境信息需求程度對等,披露企業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小。
3、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形式不規范。由于企業會計準則沒有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形式作出明確的規定,導致企業在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時出現很大的隨意性。很少有公司使用獨立的環境報告,大多數的環境披露信息都是混在年度報表、招股說明書等報告中,而且提到的內容也不多,使得信息使用者無法獲取需要的環境會計信息。同時,信息披露形式的不統一也使得行業間缺乏可比性。
4、披露信息內容不全面。從目前的披露內容看,一部分披露的企業信息內容不夠全面,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這是由兩部分原因造成的,一是披露的內容大多只是停留在論述的部分,幾乎沒有實際賬戶科目來反映企業的環境信息,過多描述性的話語表達模糊,無法客觀的顯示信息內容;二是披露的內容幾乎都是以歷史信息為主,沒有對未來企業可能遭遇的環境問題作出說明,無法為使用者提供未來有價值的決策信息。
5、會計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現階段,我國企業的財務人員綜合素質及知識水平還是不高,嚴重缺乏環境會計相關人才。一部分會計人員甚至沒有接受系統的財務教育,他們中的大多數是靠自學,因此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也不夠了解。
上述五點(不限于五點)制約了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同時也制約了我國關于環境會計的發展。
(三)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建議
1、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盡快制定頒布具體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規范健全環境信息披露體系。首先,制定統一的環境信息披露內容,包括論述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同時內容要詳細真實,也可以增加相應的環境會計科目;其次,對于披露形式也要做出明確規范。結合西方國家的現狀可知,目前主流的兩種披露形式分別是獨立環境報告和補充環境報告,可根據我國企業現狀詳情做出選擇;最后,對于企業信息披露要適當施加壓力,賦予一定的強制性。
2、提升全民環保意識。政府作為社會發展的領路人,應積極倡導環境保護,大力宣揚可持續發展觀念,使企業意識到良好環境管理體制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做好公眾的環境教育工作,使民眾深入了解環境保護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引起公眾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視,從而促進信息披露體制的發展。
3、加強監管力度。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不能僅僅依賴企業自身的自覺性,還應該加強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工作。社會公眾、政府機構以及第三方審計機構等要同時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披露進行監管,四者之間相互制約保證環境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
4、加強培養環境方面專業財務人員。積極組織企業環境會計人才方面的培訓工作,培養環境生態會計方面的專業素質,提高財務人員的整體綜合素質。同時,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環境信息教育培養制度,從基礎教育層面開始抓,加強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總結
作為目前會計界中最大的難題之一,環境會計面臨著許多挑戰,既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準則,又要建立健全具有本國特色的環境會計標準。而健全環境會計制度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由上文我們已經了解到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要滿足其利益相關者(即信息使用者)決策時對環境信息的需求。只有以此為基礎披露的環境信息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才能為我國企業及整個國家制定相關管理辦法作出實用的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正興.環境審計[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5.
[2]魏素艷,肖淑芳,程隆云.環境會計:相關理論與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王立彥.環境成本核算與環境會計體系[J].經濟科學,1998.
[4]Stefan Schaltegger(德),Roger Burritt(澳).現代環境會計:問題、概念與實務[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3.
[5]白英防.環境會計的社會效益觀及其目標模式構想[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7.
[6]孟凡利.環境會計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