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雄+王國強+匡漢祎


摘 要:臨潁黃龍濕地公園在設計中充分尊重自然場地,結合場地條件;將其進行動靜分區,既能滿足城市公園休閑觀光的需求,又保存了城市濕地,為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簡;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起到科普宣教的功能。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尊重自然;多重體驗;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66
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區別于自然濕地存在的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其對涵養城市水源、維持區域水平衡、調節區域氣候、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城市濕地的建設是不可或缺的,是能夠持續獲得自然服務的重要基礎。
黃龍濕地公園因其用地規模、區位關系及其資源的結構性存在,將作為臨潁新城區重要結構組成部分,直接左右新城生態城市格局的完整性,對臨潁新區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的建設及城市品質的提升均擔負重要責任。
1 黃龍濕地公園的項目概況
臨潁縣黃龍濕地公園位于臨潁縣城城區東北部,東為京珠高速,距離市中心約4km,緊臨縣城北部工業區和城關鎮。是從外部進入城區的門戶地帶,應具有城市形象展示作用。規劃區北臨潁川大道,連接高速引線,南至黃龍渠,規劃環湖西路,總用地面積約為120hm2。
2 黃龍濕地公園場地現狀分析
場地現狀用地分為耕地、撂荒地、水域、沼澤地等幾種主要類型,地勢平整,場地內植被稀疏,沿田埂少量分布人工林和周邊分布小片人工栽植的楊樹林,零星分布鄉土野生植被,植物品種單調,可利用價值不大。場地內大部分用地為磚廠留下的低洼積水地,已形成不均勻分布的水體和沼澤地,水質清澈,沼澤地生長蒲草、蘆葦等濕地植物,并有水鳥棲息,具有營造濕地景觀良好的先決條件。
黃龍渠自西向東流經場地南部。黃龍渠為潁河分支,河道地勢較高,為泄洪排澇渠。現為兩邊居住及工業區的排污渠,水質較差,正在污水分流治理之中,治理后可作為景觀用水,并作為濕地公園的補水源。
3 設計需考慮問題
3.1 開發“度”的問題
現狀具有良好的濕地資源,濕地公園建成后對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和旅游系統,展示城市形象,帶動城市發展意義重大。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和開發好這片濕地資源,使生態、形態、文態和經濟完美結合,即開發的“度”如何控制。
3.2 設計定位
黃龍濕地是燒磚廠留下的低洼地形成的自然濕地。濕地公園建成后將成為臨潁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紅色億元村——南街村、臨潁古城形成生態文化景觀軸,并發展為漯河、許昌的后花園。隨著城市的發展,它必將成為人們追憶過去、關注現在、展望未來的體驗場所。因此遵從生態設計原則、延續場地文化脈絡、滿足多重體驗需求是該地塊設計的一大愿景,屬于綜合類型的濕地公園,具有綜合公園和濕地公園的雙重特征。
3.3 黃龍渠與黃龍濕地之間的關系
黃龍濕地地勢較低,也成為臨潁東北部的滯洪區。黃龍渠是場地南側泄洪排澇渠,影響城市生態安全。從生態角度上科學分析場地標高,有效發揮黃龍渠和黃龍濕地泄洪、滯洪功能是設計的主要技術環節。解決場地防洪標準與濕地的高差是濕地公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景觀角度度上考慮,融二者一體設計,形成統一的景觀尤顯重要。
4 設計定位
以不同層次豐富的水景打造為主題,與周邊地區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延續地域文脈,建成能夠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形象,以自然形態為主的具有濕地特征的,具有休閑觀光、養生保健、科普示范等諸多功能的綜合性的城市濕地公園。
5 景觀結構和布局
結合園林景觀設計布局,形成全園景觀結構——“一軸,兩核,三環、八區、十六景”,并分層落實。
一軸:根據城市總規的景觀結構,基地與南街村、臨潁古城、聚集區一起形成生態文化休閑軸線,構成脈絡清晰、完整統一的城市格局。園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公園內通過南北2個入口形成一體生態文化虛軸。
二核:園區劃分出2個不同的空間主題,即東部以濕地生態景觀為主體的濕地公園和西部以休閑娛樂為主體的城市公園,形成兩大景觀核心。東部濕地公園強調自然、生態為主。西部通過地形高差的變化豐富景觀層次與界面,并結合地形設置了健康陽光的運動和游樂項目,滿足不通層次游人需求。
三環:通過交通系統將園區分為3個景觀環,內景觀環主要以濱水植物種植為主,運用豐富的、具有自然野趣的濕地植物材料模仿自然濕地植物群落進行疏密有致的配置,營造出靜謐、自然的空間,展現春季柳煙堆砌、夏季荷花映紅、秋季荻花飄雪、冬季婀娜多姿的濕地景觀。中間景觀環由植物種植形成疏密有致、開合相宜的怡人空間,并與建筑、道路、廣場等元素結合,營造簡單、精巧的小型節點,主要以疏林草地的種植形式為主,局部以芳香植物和觀果植物營造閑適的田園風光。外部景觀環主要位于園區主要交通干道外側綠化隔離帶,以密林為主種植,選擇小規格的喬木和芳香植物為主,可以增加空氣負離子含量,并釋放對人體有益的精氣,配以簡單質樸的森林游步道,使游人在森林中享受清新的綠色,呼吸潔凈的空氣。
八區:按功能性質不同,全園分為入口區、文化娛樂區、休閑運動區、生態養生區、生態浮島區、濕地棧道區、荷島區、生態林區七區,形成山、水、林、園交相輝映的具有東方自然山水園空間特色的城市濕地公園。
入口區:在潁川大道和環湖路分別設置4個入口,方便市民以及外地游客進入公園,滿足交通疏散、集會、停車、休息等功能需求,形成相融和互動的景觀效果。
文化娛樂區:規劃為市民提供一處親近自然、具有文化特色的休閑娛樂場所,在此區域通過地形和多層次多種類的植物種植,營造森林群落,圍合園區空間。
休閑運動區:設童趣樂園、運動廣場、健身廣場,陽光草灘、攜手廣場、爭芳斗妍等景點,滿足兒童、青少年、老年等不同年齡階層的活動需求,同時通過粗獷、細膩、現代等不同的設計手法,在不同的元素中表達不一樣的情感。
生態養生區:引園區水系到此區域,內設散步道,健身廣場、臨水布置小木屋等設施,另外種植一些芳香植物,增加空氣負離子含量,又釋放對人體有益的精氣,使游人在享受清新綠色、呼吸潔凈空氣的同時令精神放松,享受植物芳香療法對身心健康更深層次的呵護。
生態浮島區:是純生態保護地區,禁止游人的進入,通過營造島嶼、溪流、淺灘和植被的恢復形成一塊適合鳥類活動同時具備較高景觀價值的湖面。設置淺灘、創造各類不同大小的島嶼,為鳥類營造棲息地。
濕地棧道區:最大限度保留現有濕地,形成不同的氣泡、植物島。將相鄰較大的水域挖通,形成相對較大面積、開闊的水體,保留并形成豐富的種植島、半島,劃分水域空間,形成開合有致、堤島交織的水域景觀。
荷島區:位于濕地公園的近中心處,與其他各區相分離獨立于水中。成為園區的視覺中心,在此區域西側位置布置可以登高鳥瞰全園的荷葉塔。控制全園,同時與各個入口形成對景。
生態林區:園區外側區域,北側為產業聚集區,又緊鄰主要交通干道潁川大道,因此設計時在臨潁川大道區域種植大量的花卉及花灌木,與工業聚集區相呼應,起到展示的作用。緊鄰花卉種植大量的喬灌,同時也要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
十六景:結合園區空間結構布局,規劃16個景點分別為:北入口同心廣場、南入口濕地縮影、西入口親水平臺、東入口閱瀾廣場、曲水荷風、文化廣場、陽光草灘、童趣樂園、運動廣場、南游船碼頭廣場、蘆花飛雪、驛站風情、生態浮島、荷塔、花溪、憑水臨風。
6 道路交通系統
依據園區規劃景點布置,將園區交通分為水上交通和陸地交通2種形式。
陸地交通分為園區主干道、環湖次干道、步行休閑道路和木棧道4種形式。規劃設計“線、面”結合的交通網絡,并與服務、休憩設施統一考慮,提供高品質的游覽體驗。濱水步行系統圍繞中心景觀湖和濕地展開,形成環狀放射的步行網絡。生態林地及生態休閑區內,結合地形,設置線條自由流暢、高低起伏的步行路網,與環湖次干道及園區主干道良好地連接。
水上交通規劃沿中心湖面設置3個游船碼頭,組織水上游覽線路,豐富園區內部的游覽方式。主要在西側湖面進行,減少對鳥類的干擾。
7 綠化種植規劃
種植設計至始至終貫穿生態設計思想,包括適地適樹、鄉土樹種為主的植物品種選擇,互惠互利的植物種間搭配,選擇合適的種植間距,發揮物種多樣性和空間多樣性功能等多方面的考慮;構建森林群落:遵循植物種植森林化的種植設計原則,逐漸形成接近自然、種類層次豐富、季相明顯的植物群落。
綠化與公園總體功能分區保持一致,所創造的景觀效果服從總體設計所需;突出植物的四季變化和生長變化,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有機搭配,喬、灌、草結合,速生與慢生相結合,觀花和觀葉植物搭配,陽性和陰性植物搭配,陸生和水生植物的結合,形成疏密相間、高低錯落的空間結構特征,注重不同功能空間的分隔和天際線的塑造,滿足構景的需求和游人的人性化需求,最終形成長期穩定的生態系統,少使用大片純林,提倡群落之間的互相滲透。
強調水系生態景觀的創造,形成多種類型濕地景觀沿岸種植蘆葦、荷花、睡蓮、石菖蒲、水蔥等水生植物,形成斷續狀自然水生景觀,水道沿岸分別運用統一的濱水骨干樹種,變化于其它穿插的花灌木和相鄰的其它植物群落,道路綠化和水道綠化局部形成圍合的廊道。
不同空間植物配置方式區別處理,樹陣廣場以高大喬木為主,地形起伏地區順地勢種植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苗木,高處種植大喬木,順序過渡到小喬木、灌木、地被、草坪,人流量小的純生態林以雜木林的形式進行構建。
8 水體規劃
通過引水及人工營造,園區水體可分為西側中心湖面、東側濕地和東北側河道3大類型的水體,整體呈現林區、湖區、河道與洲島相融合的水體景觀風貌,具有流水環繞、碧波蕩漾、水綠交融、坡島交接的水系特征。
9 豎向規劃
盡可能避免大挖大填,以盡量減少土方搬運。壓縮山體范圍,通過加大坡度突出山體,局部形成園區起伏的微地形,豐富園區空間。環路盡量減少爬坡,在山巒起伏中穿行,突出平原建園的特點,便于施工,減少土方量。突出園區周邊地形,形成園區周邊“綠屏”,分割園區與四周的空間。
10 設計特色與重點
減法設計,最大限度保留現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節約建設投資的同時利于后期開發。
處理好與黃龍渠關系,將黃龍渠納入本設計之中,形成一體水景。
水的梳理。最大限度保留現有水域及濕地植物,不做大填大挖。通過科學的梳理,將相鄰較大的水域挖通,保留現有島和沼澤地,形成有聚有散,開合有致,堤島交織,平遠、深遠、幽遠相結合的水域空間,增強水的自凈能力。
植物種植森林化,逐漸形成接近自然、種類層次豐富、季相明顯的植物群落。
形態表達自然化,弱化城市化特征,打造以生態為主題的郊野公園氛圍。
動靜分區,滿足多重體驗,設計避免人為干擾的動物棲息地和滿足游人需求的休閑娛樂空間。
11 結束語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濕地無一例外面臨面積驟減、功能弱化、多樣性喪失的趨勢。一些發達國家為解決城市化進程中濕地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探索出一條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途徑——建設城市濕地公園。通過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濕地,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間,發揮濕地瀉洪防洪、凈化水質、補充水源、美化環境以及生態旅游的綜合生態服務功能,這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黃成才,楊芳.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初探[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4(3).
[2]陳佳寧,李欣.與自然交融的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以阿什河城市濕地公園為例[J].生態經濟,2016(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