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松
問: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冬陽·童年·駱駝隊》課后“資料袋”中明確指出:“這篇課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但在《城南舊事》(林海音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7月,語文課程標準必讀叢書)的多種版本中,《冬陽·童年·駱駝隊》都列在全書的最后,還有一個副標題“——《城南舊事》出版后記”。請問這篇課文的文體是“序”,還是“跋”?
答:一般而言,作者創作完成一本書,都會寫“序”與“跋”,通俗的說法就是“前言”和“后記”。商務印書館《新華字典(第11版)》對“序”的解釋是“在正式內容之前的:序文/序曲/序幕。特指序文:寫一篇序”。對“跋”的解釋是“寫在文章、書籍等后面的短文,多是評價內容的:跋文”。
“序”又叫“序言、前言、引言”等,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一般用以說明編寫此書的意圖、主要內容、全書重點及特點、讀者對象、有關編寫過程及情況、再版書的修訂情況說明,介紹協助編寫的人員及致謝等。別人代寫的序叫“代序”,由作者邀請知名專家所寫,內容一般為推薦作品,對作品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介紹作者或書中內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譯者序一般著重說明翻譯意圖,有的也包括翻譯過程中的某些事務性說明,一般以“譯者序”“譯者的話”等為標題。
但眼下前后秩序井然的“序”與“跋”,在古代卻是“合而為一”的,很多“序”列到了書的后面,而成為“跋”。由于兩者的體例相同,所以合稱為“序跋文”。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當然是少年才俊王勃即興題寫在贊詩的前面,而耳熟能詳的《〈指南錄〉后序》,雖為“后序”,其實是文天祥為自選詩集《指南錄》所寫的“前言”,只不過因為每首詩前另有“引言”,所以后人稱這篇“前言”為《〈指南錄〉后序》。由此看來,古代“序”與“跋”的概念比較模糊,沒有現今這樣涇渭分明。
具體到《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作者林海音1918年出生在日本大阪,不久后隨父母回國,在北京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后來移居臺灣。成年后,作者陸續寫出《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等5篇短篇小說,1960年10月編成自傳體小說集《城南舊事》,并寫下這篇《冬陽·童年·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后記》,交代寫作目的:“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筆者注意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10月版《城南舊事》,在5篇小說之前有“《城南舊事(代序)》”一篇,這就更加明確了《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后記”的性質了。當然就文章內容而言,《冬陽·童年·駱駝隊》重點都在寫我“看駝隊、學咀嚼、議駝鈴、想剪絨毛、問去處”,富有童真童趣,與通常意義上的“后記”有些差別。
最后順便一提,眼下教師們注重文體意識,倡導“把小說上成小說、把散文上成散文”,這是好事,但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篇《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序跋文”,與書信等同屬“實用文”,可以歸入散文,但絕不是小說。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教育研究和培訓中心 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