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
摘 要:該文介紹鳳陽縣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探索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以示范項目創建帶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機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的做法及成效。
關鍵詞:水稻全程機械化;做法;成效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149-02
鳳陽縣是部級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縣。全面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小崗村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總要求,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以創建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為抓手,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及裝備、培育壯大農機服務市場主體;探索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優化升級農機裝備結構,加快現有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在機插、植保、農作物秸稈綜合處理、保護性耕作、烘干等薄弱環節精準發力;以示范項目創建帶動全縣加快推動水稻全程機械化上新臺階,提升我縣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機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1 基本情況
項目實施地點鳳陽縣紅心鎮三里村、七里村、李武村、蔣莊村、崗代村5個集中連片示范基地,基地水稻種植面積共計1 347hm2,示范面積1 340hm2。水稻種植品種雜交稻C兩優、徽兩優華占、Y兩優900,粳稻品種120-5、太湖糯1號,對比實驗用120-5。該縣農機推廣培訓中心按照年初制定計劃(項目實施計劃),3月份開始逐項落實,于11月25日,全面完成項目建設內容。
2 主要做法
(1)抓好示范引導。積極組織項目示范區內4家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扎實開展耕種、育、插、管、收、烘等作業服務,充分發揮其示范輻射作用,切實提高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能力,帶動機械化穩步發展。示范做好水稻產前機械化育秧、育秧工廠、育秧田塊、營養土、秧苗管理、機插田塊等示范;擴大高效植保機械多點示范和統防統治(無人機、自走式高地隙噴桿植保機械);突出做好保護性耕作示范引導(低茬收割、粉碎、勻拋)。
(2)注重技術培訓。在示范片舉辦培訓班10多期,培訓農民400人次以上。培訓主要內容:全程機械化,著重講解了水稻全程機械化各個環節的技術路線。前茬作物收割與秸稈處理;機插秧田塊準備;機械栽插與田間管理;機械收獲及秸稈處理;烘干入庫;下茬作物耕種;產前、產中、產后機械化配套等實用技術。
(3)培育市場主體。示范片的農機作業任務主要由4家農機服務組織承擔。通過作業補貼、培訓指導、簽定作業合同等方式重點培育支持4家農機化服務組織,積極開展全程機械化生產服務,形成項目區示范片水稻耕、種、育、插、管、收、烘干全程機械化生產新模式。
(4)強化宣傳引導。縣農機局組織編寫《鳳陽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工藝方案》下發到示范片,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輔導農民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印發技術、培訓宣傳資料3 000冊,刻錄技術光盤100張;召開工廠化育秧、機械化插秧、農民機插秧技能大賽、機械化病蟲草害綜合防除、秸稈機械化還田演示、糧食烘干等現場會7次,觀摩會11次,培訓人員500余人次;在項目區交通方便要道口樹立了4塊全程機械化宣傳標牌,制作標牌4塊、展板1套;利用新聞媒體報道水稻、玉米機械化生產、新技術推廣。在鳳陽新聞網、安徽新聞網、安徽日報農村版、滁州日報、農機化網站、安徽農網等各級媒體宣傳報道了示范縣創建活動,擴大模式影響力。
3 主要成效
(1)通過項目實施帶動全縣水稻全程機械化快速發展。今年新增插秧機109臺(其中高速26臺,手扶式插秧機83臺,現代標準化育秧工廠新增12家,機械化育秧流水線48臺,新增大型拖拉機(80馬力以上)493臺,縱軸流帶秸稈粉碎收割機528臺,全縣農機總動力新增近5萬kW。全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上升到78%。
(2)培育壯大項目區4家農機化服務組織。承擔農機作業任務4家合作社的育秧工廠進行改擴建方式,增強服務能力,全面通過我縣標準化育秧工廠驗收,享受到中央財政現代農業水稻產業獎補資金,水稻生產該4家合作社可實現全程托管——耕、育、插、管、收、烘干全程機械化生產新模式。
(3)項目實施達到了預期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均取得較好的效果,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4)培育造就了一批新農村農業新型適用專業技術人才。縣農機推廣培訓中心結合生產實際,先后舉辦10余次培訓,培訓生產技術人員400余人次;組織現場會觀摩會累計18次之多,培訓農民及技術員合計50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3 000冊,光盤100張;充分發揮示范區輻射作用,使示范區成為了農機實驗示范、技術推廣、技術宣傳、新機具演示、技術培訓“五位一體”發展基地。
(5)制定了水稻全程機械化工藝路線和機具配套方案。指導合作社生產,開展保護性耕作對比實驗;用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給對比實驗機具安裝作業監控設備,保證實驗結果真實可靠;制作不同作業方式標牌、展示牌指導機手作業,明確作業任務與方式;農機農藝深度融合,請農技專家現場指導水稻生產全過程;研究制定適合我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生產模式及機具配套方案。
4 結語
在項目建設中,我們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對購置水稻插秧機和秸稈機械化還田機械,優先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發放作業補貼資金。農機推廣“五位一體”,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變化開展培訓。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為地方政府獻計獻策,爭取縣委縣政府支持。把項目建設融入日常工作之中,結合我縣出臺了農機購置疊加補貼政策(秸稈禁燒),農機服務公司、農機作業合作社新購置秸稈還田等大型農業機械分別給予國家補貼的30%、20%,并對作業還田機械進行作業補貼,鼓勵合作社借此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提高服務能力。農機推廣做好農機作業路線試驗示范、培訓、推廣。推廣過程中突出結構調整,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突出綠色增長,推進節水、節肥、節藥等關鍵措施;突出規模經營,整合農機合作社資源,提高服務組織化、產業化、集約化、專業化;突出技術支撐,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加強了機手職業道德、作業規范、服務水平及安全生產培訓,增強主人翁意識。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