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乂心
摘要 簡述了寧夏中部干旱帶小雜糧生產的生態優勢、比較優勢、土地與勞動力優勢、保健開發優勢,并分析了小雜糧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期推動寧夏中部干旱帶小雜糧產業發展。
關鍵詞 小雜糧;優勢;問題;對策;干旱帶;寧夏中部地區
中圖分類號 F326.11;F30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078-02
寧夏中部干旱帶位于東經104°17′~104°41′,北緯36°06′~39°05′,包括鄂爾多斯臺地南緣、黃土高原北緣和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的地區。該區域多年年均降水量300~600 mm,且多集中在7—9月,并表現為由東向西遞減,年變化率大(荒漠草原區-70%~+90%,干旱草原區-38%~+60%);年蒸發量2 000 mm以上,干燥度2.17~3.78,呈現干旱半干旱的氣候特征,作物需水與自然降水不同步。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小麥、馬鈴薯、小雜糧等,產量低且不穩定。
1 生產優勢
1.1 生態優勢
寧夏中部干旱帶海拔1 300~2 954 m,平均海拔2 200 m,年平均氣溫5~6 ℃,≥5 ℃的有效積溫2 500~3 000 ℃,無霜期120~150 d。高寒冷涼的氣候條件適宜小雜糧種植,特別是小雜糧的生長發育期與本區域雨熱同季,對提高本地區光、熱、水資源利用率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加之該區域地處內陸,海拔高、工業化程度低、無污染,小雜糧化肥施用量低又極少使用農藥,為生產天然的小雜糧綠色食品造就了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
1.2 比較優勢
據調查,寧夏中部干旱帶小雜糧平均生產成本1 600元/t,是小麥生產成本的75%、玉米的60.2%。從國內市場看,近年來我國小麥、玉米、馬鈴薯等大宗農產品相對過剩,市場出現了滯銷,而傳統的雜糧(如蕎麥、莜麥、豌豆等)市場日益看好,價格穩中有升。如寧夏2016年豌豆11元/kg、蕎麥7元/kg、莜麥4.3元/kg,分別較玉米高5.50倍、3.50倍、2.15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小雜糧的消費量將進一步增加,特別是小雜糧的特殊營養保健價值的開發、食品工業的發展,為小雜糧生產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國際市場看,日本每年從我國進口大量蕎麥,僅鹽池縣就出口創匯50多萬美元[1],該區域小雜糧將進入一個黃金發展時期。
1.3 土地與勞動力優勢
寧夏中部干旱帶土地總面積303.5萬hm2,占寧夏總面積的58.9%。耕地總面積31.13萬hm2,沒有任何灌溉條件的旱地面積23.66萬hm2,占76%,水澆地只占24%,且一部分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澆灌設備的損壞而成為“名義水澆地”,人均占有旱耕地0.51 hm2,發展小雜糧生產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優勢;另一方面,該區域鄉村地理位置偏僻,二、三產業落后,發展小雜糧生產具有較充裕的勞動力優勢。
1.4 保健開發優勢
小雜糧具有特殊的食療保健作用。據有關資料顯示,莜麥是禾谷類作物中最好的營養食品[2],蛋白質含量平均達15.6%,高出大米100%、玉米75%、小麥面粉66%、小米60%,脂肪是大米的5.5倍、小麥面粉的3.7倍,除富含人體必需的賴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種氨基酸3.8 g/100 g外,還含有粗纖維2.1 g/100 g、硫胺素0.29 mg/100 g、核黃素0.17 g/100 g、尼克酸0.8 mg/100 g、鈣69 mg/100 g、磷390 mg/100 g、鐵3.8 mg/100 g,經常食用對預防和治療冠心病有特效,亞油酸可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臟病,每100 mL血中的膽固醇平均下降39 mg、甘油三酯下降76 mg等。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認識不夠,總體開發水平低。多年來一直把小雜糧作為一種輪作倒茬、抗旱救災作物對待,并未將其作為一個資源優勢開發、作為一個產業對待,尤其在主要糧油作物供給短缺的年代,對小雜糧的營養價值、開發價值認識不夠。二是品質不高、產量低。優良品種的篩選和培育、施肥方法、病蟲害防治、栽培技術投入不足,小雜糧生產一度出現下降趨勢。三是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市場風險大。雖然一些縣(區、市)圍繞小雜糧生產建立了面粉廠、粉絲廠、糜子酒廠,但生產規模小、工藝落后、產品質量差,特別是一些小作坊在莜麥、蕎麥面粉中摻入小麥面粉而造成雜糧面粉價格下跌、產品銷路不暢、加工效益下滑。四是在小雜糧的產品開發研究上投入少、缺少優質品牌,市場風險預測和信息服務能力差,加工增值能力低,銷售渠道不暢,市場波動大。五是受當前化肥等農資價格走高而小雜糧粗加工產品價格偏低的影響、加之農戶種植規模小,生產成本高于臨近的甘肅省和陜西省,農戶因比較效益低而缺乏種植積極性,耕作粗放,布局不合理。六是氣候干旱,農民生活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擴大再生產能力,小雜糧產業開發難度大。
3 發展對策
3.1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
小雜糧的栽培理論和實踐表明,寧夏中部干旱帶種植小雜糧的需水規律與當地降水特征相吻合[3]。該地區又與我國小雜糧主產區的陜西、甘肅相毗鄰,氣候特征與主產區相近,土地面積大、勞動力充足,有發展小雜糧生產的優勢。整合資源優勢,堅持以農戶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實現小雜糧生產布局合理化、品種區域化、基地規?;?、種植專業化、技術規范化、產品標準化、服務系列化、商品優質化,鞏固和擴大小雜糧的市場份額。
3.2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對中部干旱帶現有的小雜糧加工企業進行全面評估,集中扶持2~3家具有現代企業經營機制,有規模、上檔次,產品開發技術過硬,以加工莜麥片、蕎麥面、糜子酒為主導產品的深加工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走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通過大型加工貿易企業,促進小雜糧產品轉化增值,把小雜糧產品推向區外市場。引進人才、設備和技術,增強企業研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把企業培養成具有輻射力和帶動力的龍頭企業。
3.3 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種子基地
一是選擇抗旱、抗病性強、耐瘠薄、生育期適中,有較好的豐產性、穩定性、適應性、創匯性能及優質、適合加工的莜麥、蕎麥、豌豆、蠶豆、糜子品種;二是建立三圃田,不斷對引進品種進行提純復壯;三是建立優質高標準種子繁育基地。
3.4 大力應用先進栽培技術
一是實行豆麥輪作,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二是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產品品質;三是應用節水補灌技術;四是變更耕作制度,增加蓄水保墑能力[4];五是大力推廣留茬覆蓋免耕播種技術[5],減少水土流失。
3.5 著力打造綠色產品
改進栽培技術,鼓勵農戶大力利用綠肥與有機肥,減少氮肥用量,增施鉀肥,改善地力及土壤;合理密植,減少倒伏;使用生物制劑農藥防治病蟲害,從源頭上控制有害物質進入農田,著力打造綠色小雜糧產品。
4 結語
中部干旱帶是寧夏小雜糧的主產區。發展中部干旱帶小雜糧產業,一方面應充分整合利用當地資源優勢,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品質;另一方面應培育壯大龍頭加工企業,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實現以加工帶動種植、以種植促進加工,提高種植效益。
5 參考文獻
[1] 陶維華.蕎麥免耕播種機械化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J].農機科技推廣,2014(3):25-26.
[2] 余慧,張青.彭陽縣莜麥高產栽培技術[J].寧夏農林科技,2003(3):58.
[3] 杜守宇.寧夏旱作農業[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7.
[4] 白靜.寧夏中部干旱帶小雜糧生產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2):47.
[5]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中國保護性耕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