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吳逸群
摘要 本文對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進行了論述,具體包括布局選種、病蟲監測預報、健身栽培、物理誘殺技術、生態控制技術、化學控制技術、不同生育期的防治重點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小麥生產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生態控制;化學控制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36-02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ques of Whea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XU Xiu WU Yi-qu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Shaanxi 714099)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ques of whea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including the arrangement and variety selection,disease and pest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healthy cultivation techniques,physical trapping technology,ec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chemical control technology,prevention of focus different growth stage and other aspects,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wheat production.
Key words wheat;disease and insect pest;control technology;ecologic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
小麥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栽培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在我國,小麥是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有50%以上的人口以小麥為主要食糧。隨著小麥生產的發展,病蟲害生態趨勢趨于復雜,主要病蟲害的危害加重,對其防控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現總結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以期促進小麥的高效種植。
1 科學合理布局品種
遵循“集團當家,組合輪換”[1]的用種策略,選用優良品種(組合),并進行合理的定期輪換。爭取做到以下3個方面:一是合理布局,揚優抑劣,讓劣質小麥不享受國家保護價,減少劣質小麥種植面積,并與非禾本科作物間套。二是合理選用品種。在選用品種時,除選適宜當地地理、水肥和氣候條件的具備優質高產性能品種外,還要選抗(耐)病、抗蟲的高抗性品種。三是適期晚播,可以縮短多種病蟲危害的時間。
2 做好重大病蟲害監測預報
及時、準確監測預報重大病蟲的發生、流行動態是實施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前提。在病蟲害監測預報過程中,要堅持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燈(器)誘蟲與田間調查相結合[1-3],重點監測流行性、暴發性、大面積發生的病蟲,掌握病蟲發生動態,發布長期預報,及時進行小麥條銹病、葉銹病、稈銹病、白粉病和麥蚜、吸漿蟲等主要病蟲害種群動態的中、短期預報,明確影響這些病蟲發生消長的規律和關鍵因素。
3 實施健身控害栽培技術
選地時避開橋梁田和越冬場所。播種前深耕滅茬,適時澆水,壓低地下害蟲數量,減少土壤表層菌源量;科學選擇播期,避免在感病蟲生育期播種;實施輪作倒茬;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清除雜草,搞好麥田衛生,及時清除雜草和小麥自生苗,以達到減少、壓低蟲量和病源的目的;合理灌水,可提高植株的抗蟲性和抗病性,還因降低植株汁液濃度而降低麥二叉蚜、禾谷縊蚜等蚜蟲的營養成分,從而降低蚜蟲繁殖數量,還因提高了田間濕度而利于蚜霉菌繁殖寄生[4-5],從而達到控制麥蚜和其他病蟲的目的;葉面噴施肥料,如噴灑磷酸二氫鉀、尿素等肥料溶液可惡化麥蚜和其他病蟲的營養和生存條件,不利于其生長發育。
4 實施物理誘殺技術
為減少田間落卵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減少農藥對作物和環境的污染[1,6-7],在玉米螟、黏蟲等發生較重的區域,可于5月中旬至8月采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1盞燈的控制面積為3.3 hm2。
5 實施生態控制技術
保護、利用天敵,充分發揮昆蟲種群自然控制系統中天敵因子群的作用。麥田中的害蟲天敵種類多達700余種,其中主要的有鳥類、蜘蛛、草蛉、瓢蟲、黑肩綠盲蝽、步行蟲、寄生蜂、寄生蠅、寄生菌、線蟲等。創造自然天敵的適生環境,利用天敵對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3-4,8-9]。遵循“減少對自然天敵的傷害”的原則,合理選擇化學農藥。利用蘇云金桿菌、白僵菌、阿維菌素、井岡霉素等有益細菌及其代謝產物防治病蟲害。
6 實施高效安全的化學控制技術
遵循《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4285—1989),嚴格、規范地使用農藥。推廣、低毒、低殘留的高效農藥,而且要選擇與經濟、環境相容性好的農藥類型[10-12]。根據監測預報結果,把握好重大病蟲害的防治指標、關鍵時期和防治區域,適時用藥。
7 明確小麥不同生育期的防治重點
7.1 播種期
為有效預防紋枯病、黑穗病、白粉病等,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 g拌種100 kg[13-14]。根據當地病蟲種類,選擇適當的種衣劑配方,如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0~200 mL與100 kg種子進行包衣,也可加入適量的甲基異柳磷乳油。吸漿蟲重發區,可在犁地時均勻撒施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或辛硫磷顆粒劑30~45 kg/hm2拌砂或拌煤渣375 kg/hm2制成的毒土[3-4],并深翻入土中。蠐螬主發生區,可結合螻蛄、金針蟲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與水、種子按1∶50~100∶500~1 000的比例進行拌種[1]。金針蟲主發生區,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與水、種子按1∶80∶800~1 000的比例拌勻[5-6],堆悶2~3 h后播種。
7.2 返青拔節期
防治紋枯病宜早不宜遲,蘇北地區一般在3月上中旬噴第1次藥劑,隔10~15 d再噴1次。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25~300 g/hm2、20%紋枯凈可濕性粉劑375~600 g/hm2或20%三唑酮乳油600~705 g/hm2,兌水750 kg/hm2,對準小麥莖基部進行噴霧,可兼治其他病害[2-3]。吸漿蟲重發區,充分利用麥苗小、容易操作的時機,當吸漿蟲幼蟲上升到土表活動時進行第2次土壤處理,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30 kg/hm2拌細土300 kg/hm2,均勻撒施于土表[2];或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2 250~3 000 mL/hm2兌水適量,拌細土375 kg/hm2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然后淺鋤,將藥劑翻人土中,再澆水[3-5]。當調查部分或點片麥田紅蜘蛛達到防治標準后,用1.8%蟲螨克乳油90~120 mL/hm2兌水750 kg/hm2噴霧進行挑治[1,5]。
7.3 孕穗至抽穗揚花期
當田間蜘蛛或麥長腿蜘蛛單行蟲量分別達到600頭/m或300頭/m時進行防治,可用1.8%蟲螨克乳油90~120 mL/hm2兌水750 mL/hm2噴霧防治。注意定期調查白粉病、銹病等,達到防治指標時及時防治,用20%三唑酮乳油750~1 125 mL/hm2或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00 g/hm2兌水750 kg/hm2均勻噴霧防治[1,5-6]。小麥齊穗至始花期,若天氣預報有3 d以上連陰雨天氣,為有效預防赤霉病發生,應立即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兌水750 kg/hm2噴霧防治。
7.4 灌漿期
防治麥穗蚜可選擇25%快殺靈乳油375~525 mL/hm2或2.5%輝豐菊酯乳油300~450 mL/hm2,兌水750 kg/hm2進行噴霧[1]。防治白粉病、銹病也可參照上述方法,同時可兼治葉枯病等。以上殺蟲、殺菌劑可一次性混合施用[3-4],若田間天敵與蚜蟲的比例大于1∶120時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蟲的殺蟲劑[4-6]。
8 結語
小麥病蟲害防治是小麥生產的關鍵環節,是提高小麥生產質量的關鍵途徑。抓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有助于提高小麥的生產效率,有助于提高種植戶的收入,有利于我國小麥產業的發展。
9 參考文獻
[1] 許曉風.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 石明旺.小麥病蟲害防治新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3] 周紅軍,丁紅波.優質強筋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J].河南農業,2012(1):32.
[4] 王孝飛.淺談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民營科技,2009(5):87.
[5] 尉保衛.優質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N].中國特產報,2004-12-13(003).
[6] 尉保衛.優質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3(11):31.
[7] 吳學建.探究小麥的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16(24):89.
[8] 陳萬權.小麥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J].植物保護,2013(5):16-24.
[9] 張蕾.氣候變化背景下農作物病蟲害的變化及區域動態預警研究[D].北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3.
[10] 吳純偉,李彥學.小麥新品種群喜麥4號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種業大觀),2012(4):50-51.
[11] 李小青.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5):120.
[12] 趙平武.小麥病蟲害防治[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1(12):44-45.
[13] 李克祥,姜洪濤.淺談小麥病蟲害的防治[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0):234-235.
[14] 任志祥.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村科技,201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