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彬
摘要 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轉變和農田灌溉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農田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改變,蝸牛在農田中的活動越來越普遍,對多種農作物和蔬菜的生長均產生了嚴重影響。本文結合陽谷地區生產實際,對蝸牛的發生規律和防治技術進行綜合分析,以期為蝸牛的防控提供依據。
關鍵詞 蝸牛;生活習性;發生規律;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43-01
陽谷縣地處魯西平原、黃河之北,縣境北接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鄰聊城市東阿縣,西鄰聊城市莘縣,南與河南省臺前縣、范縣接壤,東南部隔黃河與泰安市東平縣相望。陽谷縣在氣候上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達14 ℃,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近年來,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改變,蔬菜冬暖式大棚得到極快發展,蔬菜種植面積逐漸增加,而且隨著灌溉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農田生態條件得到顯著變化,為蝸牛的生長、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蝸牛在農田中的發生越來越普遍,在部分地區甚至已經由次要害蟲變為主要害蟲。蝸牛主要為害玉米、油菜、白菜等農作物,嚴重污染蔬菜、玉米等農作物,造成農作物減產。因此,本文主要對蝸牛的發生規律、防治技術等等進行綜合分析,以期為進一步做好蝸牛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1 蝸牛的生活習性
目前,常見的灰巴蝸牛和同型巴蝸牛是生活史相對簡單的一類蝸牛,一般具有2周左右的卵期,350 d左右的幼貝期,成貝壽命210~350 d。成貝能夠多次產卵,因而田間一年四季均可觀察到蝸牛的不同蟲態。在陽谷縣,每年有2次活動高峰,分別在每年的3—5月、9—10月,其中以3—5月活動最為頻繁。產卵每年也有2次高峰,分別對應2次活動高峰,這種習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3—5月與春播作物苗期相遇,而9—10月與秋播作物相遇[1]。
2 蝸牛的發生規律
2.1 溫濕度對蝸牛的影響
蝸牛的活動與溫度、濕度均具有密切關系。當溫度超過26 ℃或低于15 ℃均能有效抑制蝸牛活動。這主要是由于蝸牛的產卵、成貝等生活過程均對溫度有一定的要求,其中產卵適宜溫度一般在地面平均溫度9 ℃時即能大量產卵,而當地面溫度高于23 ℃時便會造成蝸牛產卵量大幅降低,一般地面溫度高于25 ℃時蝸牛便不再產卵。此外,調查顯示,每年9月之后蝸牛的產卵量時高時低,原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在溫度適宜的前提下,蝸牛的產卵量隨著濕度的升高而增加,一般認為濕度為75%的土壤條件最有利于蝸牛產卵[2]。
2.2 降雨量對蝸牛的影響
雨后蝸牛顯著增多,這是因為水是蝸牛活動、繁殖、生存極為重要的因子。蝸牛的表皮滲透性較強,空氣干燥會引起蝸牛體內水分大量喪失,不利于其活動。因此,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雨量對蝸牛發生、活動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雨水較多的地區蝸牛發生密度會顯著偏高,雨水較少的地區蝸牛發生密度會顯著降低。
2.3 土壤條件對蝸牛的影響
田間蝸牛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土壤,因而土壤性質將直接影響蝸牛的活動情況。土壤質地偏砂性、土表潮濕且伴有雜草覆蓋、含有豐富有機質的土壤是最有利于蝸牛產卵、孵化以及棲息的場所,這種性質的土壤往往也是蝸牛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
2.4 作物品種以及田地對蝸牛的影響
蝸牛偏食含有豐富汁液、鮮嫩的植物組織。因此,棉花的營養生長期和苗期,以及各類蔬菜的生長期均極易受到蝸牛的危害。此外,自然界中存在完整的食物鏈,步行蟲、螞蟻、蛙類、家禽、鼠、鳥類均是蝸牛的天敵,能夠有效控制蝸牛的活動。
3 防控措施
3.1 中耕滅卵
蝸牛的大范圍活動有賴于蝸牛卵的孵化,通過中耕松土,使大量蝸牛卵暴露于表面而自行破裂,有助于降低蝸牛的孵化率,從而緩解蝸牛活動導致的危害。此外,中耕松土的機械力也會對處于活動期的蝸牛造成殺傷作用,從而有助于田間蝸牛密度的降低。
3.2 撒石灰
石灰具有極強的吸水性,而蝸牛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晴天傍晚在植株周圍土面或作物行間用剛化開的新鮮熟石灰撒施,進入夜晚蝸牛爬過石灰時即會因體表水分被熟石灰大量吸附而失水死亡。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殺滅蝸牛的方式應該在天氣晴朗、氣候干燥時進行,在陰雨天使用則會使效果降低。
3.3 誘捕
蝸牛尤喜在菜葉、草堆等潮濕處躲藏。可在蝸牛活動較多的傍晚將菜葉或草堆成堆,引誘蝸牛在其下躲藏,在第2天日出前揭開菜葉或草堆揀出其下的蝸牛即可[3]。
3.4 改變種植模式
在部分地區,可通過水旱輪作的方式降低蝸牛危害。通常采取糧食作物與蔬菜輪作。
3.5 放藥誘殺
目前,市場上有多種專用殺貝劑,其中以啟東農藥化工集團生產的除蝸靈應用效果較好。一般可在蝸牛的活動盛期前,用0.75%除蝸靈毒餌5009于土壤潮濕時堆施,每堆1.5 g,撒成直徑約7 cm的圓形,藥堆間距離1.5 m左右。在土壤潮濕時使用防效才佳,這是因為在土壤干旱時用藥,蝸牛則以膜封口,不食不動,防效變差[4-7]。
4 參考文獻
[1] 肖德海,鄭秀真.蝸牛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5):69-70.
[2] 王建華,張夕林,孫雪梅,等.蔬菜地蝸牛發生新特點及其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11):162.
[3] 郭利萍,曹春田,薛勇廣,等.大豆田灰巴蝸牛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現代化農業,2016(6):46-48.
[4] 張文斌,任麗,楊慧平,等.農田蝸牛的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2,58(5):267-269.
[5] 孟憲國.蝸牛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22):83.
[6] 劉海霞.蝸牛的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技術[J].植物醫生,2011(4)30-31.
[7] 王穿才.灰巴蝸牛發生規律和習性觀察[J].中國蔬菜,2008(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