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數學新課標提出:“數學教育的目標,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應用,讓學生創造性地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運用數學語言詮釋復雜多變的生活現象,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可見,培養和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是使數學富有生命力,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的關鍵,是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下面我結合自己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談幾點粗淺體會供同仁們參考:
一、整合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喚起應用意識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應充分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入手,結合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廣泛而又熟悉的背景下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為學生的認知搭建橋梁,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感知數學就在身邊,喚起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出發,利用多媒體演示圓形結構(如自行車、汽車的輪胎)的課件,提出:“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若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能正常轉動嗎?(并用課件演示動態情景)石子落入水中掀起的水波形狀為什么是圓的???”學生被這些熟悉的生活現象所吸引,讓他們自學了課本內容,并動手做了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輪胎實驗演示,很快找到了理論依據,掌握了圓的特性。通過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再次接軌,從而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應用于生活,喚起學生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興趣和意識。
二、巧置運用數學的思維空間,點燃應用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啟發、誘導,給學生留有動腦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類推、比較、抽象、概括的思想和方法,感受合作學習的高效效應。如我在教學《垂直與平行》時,首先拿出課前準備的兩根小棒,然后提問學生:若老師隨意將小棒丟在講臺上,試想兩根小棒落在桌面上的位置會出現幾種情況?(想一想,議一議,再親自丟一丟),你能把這些位置圖形畫出來嗎?再讓大家動手畫一畫可能出現的情況(四種):
接下來便可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揭示出直線“平行與相交(垂直)”的位置關系,引導學生歸納出“平行線與相交線”的定義,最后在反饋運用環節“找一找生活中平行線與相交線”。在這節課上,學生在想想、議議、丟丟、畫畫的學習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完全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的教學法,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意識能力,還樹立了學習的自主性和信心,給學生展示成功的機會,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巡導,可為學習后進生解惑,指明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向,不再是“填鴨式”教學法,師生雙邊互動性強,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自己去思考、發現、歸納,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運用,他們的應用數學的能力就會自然而然獲得培養和提高。
三、多樣化的練習形式,發展應用能力
“好奇、好動、好動”是孩子的心理特點,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若能考慮到兒童的這一特點,結合班內學生的學習狀況,堅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從新的練習形式,新的題型,新的要求出發,巧設有梯度的練習,促使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獲得提高與發展。如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設計改錯題,讓學生當森林醫生;設計判斷題,讓學生當“包公”;設計一題多解題型,讓學生當“智多星”;設計操作實驗題,讓學生當小小“研究員”等,從而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參與到教學中來。也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出發,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練習。如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玩游戲、講故事等。這樣的練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又能取得滿意的練習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學習。不僅能順理成章地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還發展了他們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三、巧設梯度練習,提升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學校組織學生到動物園游玩。(成人票:12元/人,兒童票:7元/人,團體票(30人及以上):6元/人)
1、三月,由3位老師帶20名二年級學生去參觀,怎樣買票才合算呢?應付多少錢?
2、四月,由5位老師帶28位學生三年級學生去參觀,又該怎樣買票合算?應付多少錢?
3、五月,由4位老師帶25位四年級學生去參觀,怎樣買票合算?應付多少錢?
其中題1的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而設,設計題2是關注中等水平的學生,題3則主要面向極少數優秀學生而設。通過設計這樣有梯度的問題,不僅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充分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同時也提升了各層次學生的解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后進生樹立主動解答問題的信心。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努力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構建有利于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各種教學方式,誘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知識經歷滲透、反思、交叉、逐級遞進、螺旋上升、不斷深化的過程,使學生的應用意識逐步由不自覺或無目的狀態,進而發展成為有意識、有目的的應用能力,這才是數學教育的根本,數學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