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 結合濉溪縣農機化發展基本情況,闡述了推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措施及成效,分析了推動全程機械化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下一步推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對策。
關鍵詞 全程機械化;措施;成效;問題;對策;安徽濉溪
中圖分類號 S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86-01
1 基本情況
濉溪縣有可耕地面積14.67萬hm2,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其中:小麥種植面積13.53萬hm2,占耕地面積的92.3%;玉米種植面積10萬hm2,占耕地面積的68.2%;大豆種植面積3萬hm2,占耕地面積的20.5%。
到2016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236.8萬kW,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9%以上。其中:小麥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99%以上,種植機械化水平≥99%,收獲機械化水平≥99%;玉米耕種收機械化水平90%以上,種植機械化水平≥99%,收獲機械化水平≥90%;大豆耕種收機械化水平95%以上,種植機械化水平≥99%,收獲機械化水平≥95%;植保機械化能力≥70%,其中高效植保機械化能力≥56%;烘干機械化能力≥10%,其中產地機械化烘干能力≥10%;秸稈處理機械化水平≥90%,其中秸稈機械化還田率≥80%[1-2]。
2 措施及成效
2.1 農機裝備配備數量充足,可滿足轄區內農機化生產需要
全縣擁有各類型拖拉機9.5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5 萬臺,配套農機具28.8萬部,聯合收割機8 194臺(玉米聯合收割機1 570臺),植保機械1.2萬臺,秸稈還田機械 5 000 臺,可較好地滿足主要農作物重要農時農機化生產需要。
2.2 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清晰可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
近幾年,通過項目實施,針對主要農作物開展不同作業模式對比試驗,探索出了適宜本地小麥、玉米、大豆全程機械化的技術路線和規范。
2.3 農機社會化服務有效覆蓋,擁有多家規模較大的農機合作社
全縣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機服務專業戶1 284個,適應農業規模經營加快發展的趨勢,因地制宜地開展土地流轉、全程托管和農機租賃等形式多樣、適度規模的農機作業服務,覆蓋全縣11個鎮、2個園區。全縣擁有50家規模較大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其中國家示范社2個、省級示范社12個、市級示范社1個。農機合作社在全縣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3-4]。
2.4 全程機械化工作推動機制高效,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相關推進措施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推進工作,成立領導小組,將該項工作納入目標考核內容,出臺相關惠農政策,例如午季秸稈禁燒增加地方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增加農機作業補貼等,鼓勵農民和農機化服務組織購買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加快了全程機械化進程。
2.5 示范推廣和培訓宣傳有力,組織召開了多次現場會和培訓活動
一是組織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向廣大農民推介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二是舉辦技術培訓班,加強相關技術和操作要領的宣講,促進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三是圍繞農業生產需要推廣新技術、新機具,每年組織召開多次現場演示、觀摩會、交流會,開展技術咨詢年均5 000人次以上,每年發放宣傳材料2萬多份。
2.6 工作責任機制明確,農機化公共服務機構健全,多方協作,合力推進
一是制定相關工作制度,縣農機局統籌安排,明確內部分工,局屬農機推廣站、農機校、監理站各負其責;二是加強與各鄉鎮、涉農部門協作,強化農機農藝技術融合,合力推進全程機械化技術應用。
3 面臨的主要問題
3.1 現有裝備水平不高,裝備結構不合理
主要體現在“三多、三少”上,即小型機械多,大型機械少;主機多,配套機具少;低效機械多,高效機械少。
3.2 農機公共服務能力不足,農機經營風險很大
一是農業機械一次性投資過大,農機手參保少,一旦發生事故,很難承受。二是農業機械與農藝矛盾尚未很好地解決,比如秸稈禁燒后的種植問題。三是農機化發展基礎設施不配套,農機作業運用條件較差,機耕道、場庫棚、維修網點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機具的使用效率。同時,糧食生產關鍵環節高效植保、糧食烘干、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等尚需進一步提升。
4 推動全程機械化的對策
4.1 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升整體裝備水平
積極向上級爭取補貼資金,力爭實現應補盡補。同時注重發揮補貼資金的引導作用,爭取向高效植保、糧食烘干、秸稈綜合利用、農產品初加工、畜牧養殖、經濟作物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等方面傾斜,促進農村各業機械化共同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
4.2 發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農機服務水平
建立以農機合作社等專業服務組織為龍頭、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機戶為基礎的農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以市場為導向,融示范、推廣、服務為一體的新型農機服務機制。
4.3 推廣應用新型農機技術,提升農機科技水平
以農業生產重點環節機械化為突破點,加快推行科學的耕作模式,促進綜合農機化水平的顯著提升。重點推廣保護性耕作、土地深松、玉米精量播種、小麥寬幅播種、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和經濟作物機械化技術。
4.4 堅持重點突破,主攻薄弱環節,努力提高發展水平
采取“政府主導、農機部門牽頭、農機合作社為主體,規模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綜合運用行政、經濟、科技多種手段,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發揮新聞媒體、網絡、現場會等載體的作用,不斷提高秸稈還田及綜合利用水平,促進全面禁燒工作的開展,提升全縣農機綜合機械化水平。
4.5 圍繞玉米機收,提升關鍵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
堅持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農機與農藝相配套,夏季圍繞著小麥秸稈焚燒及玉米、大豆播種機械化技術做文章,秋季圍繞著提升玉米機收和小麥高產攻關機械化技術,大力推廣運用旋播旋肥復式作業機具、寬幅精少量播種技術,開展深耕深松技術試驗示范,推動小麥高產攻關的延伸和輻射。
4.6 狠抓農機化示范區建設,提升輻射效應
通過科學規劃、政策扶持、項目帶動、服務促動,以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和機具集成應用為目標,建立完善產、學、研、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模式,鼓勵創新,注重集成,推進各類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在示范園區的轉化應用。
4.7 切實加強農機監督管理,提升農機安全水平
一是按照“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的要求,打造一支“素質優良、作風過硬、執法嚴明、裝備齊全、上下聯動”的農機監理隊伍。二是加強農機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特別是農機駕駛員的安全生產意識和遵紀守法觀念。三是完善農機市場監管體系,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質量;加強對農機維修網點的監管,提高維修網點人員技術水平和職業技能。
4.8 建立完善的農機培訓體系,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建立農機駕駛技能培訓、新購機農民培訓、專項技能培訓、法律法規教育和職業技能鑒定綜合培訓體系,初步建立網絡培訓平臺,突出抓好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為農機化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4.9 扎實推進工作作風轉變,狠抓農機隊伍建設
以創建學習型、創新型、效能型、服務型、廉潔型、和諧型“六型”機關為契機,大力加強農機系統的自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農機化工作能力和水平。
5 參考文獻
[1] 王亮,魏建軍,李艷,等.中國花生全程機械化發展狀況及其在新疆的應用[J].中國農學通報,2014(2):161-168.
[2] 糜南宏,趙映,秦廣明,等.蔬菜全程機械化研究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3):66-69.
[3] 周康韻,樓慶慶,洪小龍,等.浙江省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規范及實踐[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1(3):295-299.
[4] 王振華,魯曉民,張新,等.我國玉米全程機械化育種目標淺析[J].河南農業科學,2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