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要 介紹了宿州市埇橋區農機化發展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以期為該區農機化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農機化;做法;問題;建議;安徽宿州;埇橋區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87-01
近年來,宿州市埇橋區以現代農業“兩區”建設為契機,認真組織實施農機化推進工程,為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美好鄉村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截至2015年底,全區農機總動力達218.58萬kW,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0 868臺,聯合收割機6 247臺(其中玉米聯合收割機1110臺),各類配套農機具16.5萬臺;農機專業合作社180個,主要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8.7%。
1 主要做法
1.1 政策扶持,提升裝備
農機部門與財政部門密切配合,廣泛宣傳、規范操作、嚴格監管、及時結算,保證了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有序開展。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使一大批先進適用、節能高效、大馬力多功能復合型農業機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土壤深松、精少量播種等節本增效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僅保障了農業穩定發展,也增強了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從而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1-3]。
1.2 機藝融合,變革制度
農業新技術與農機化技術的深度融合給農業帶來的巨大改變就是種植制度的變革。農機和農業技術部門共同建立試驗、示范基地,并以基地為載體實施主要農作物標準化種植,農技部門負責農藝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技術指導,農機部門按照農藝要求選配機具、保證作業質量。通過組織鎮(鄉)村干部、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進行現場技術觀摩,讓其親身感受標準化種植的好處,從而自覺自愿接受新的種植模式,同時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實施標準化種植。近期,埇橋區主要糧食作物標準化種植水平大幅提升,其中,大豆種植行距由傳統的20 cm改變為35 cm;玉米基本實現60 cm行距的標準化種植;小麥精量寬幅種肥同播技術得到大面積應用。新的耕作制度的變革為埇橋區實現糧食生產“十一連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下一步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儲備[4-7]。
1.3 服務創新,規模經營
全區農機部門通過政策傾斜、分類指導、服務促進、示范帶動等方式,積極引導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村能人等領辦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質量與效益不斷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提升,訂單作業、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等新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快速發展。
1.4 示范推廣,機械還田
全區秸稈還田19萬hm2,通過秸稈還田改良了土壤性狀、提高了其蓄水保墑能力。一是落實技術措施。結合埇橋區機具種類、作物品種、茬口布局等特點,組織了全方位技術培訓,組織現場演示會,演示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路線,提高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到位率和作業質量。二是落實作業機具。根據種植面積和還田機械擁有量,認真做好作業能力測算,及時配備和調度機械,確保滿足秸稈機械化還田的需要。
1.5 鞏固成果,安全生產
繼續鞏固深化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創建成果,積極構建農機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區農機局與鄉鎮農機推廣服務中心和局屬單位分別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明確安全生產責任落實;開展農機普法宣傳;抓好年檢審工作;開展農機安全生產檢查,排查整治農機安全生產事故隱患;主動協調工商、質監等部門對轄區內的農機配件經營、維修網點進行聯合執法檢查。
1.6 強化宣傳,營造氛圍
立足實際,創新思路,以農機信息化推動農機化工作。一是在宣傳思路上,跳出就農機論農機的思維定式,從不同角度大力宣傳農業機械化在建設現代農業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宣傳方式上,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的作用,營造農機化發展的濃厚氛圍。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機裝備總量快速增長與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依然存在;二是農機化的快速發展與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的矛盾比較突出;三是現代農機的使用與從業人員素能不高之間的矛盾亟待解決;四是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3 發展建議
3.1 創新推廣服務
大力推行“專家—農機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農民田間學校等服務模式,組織農機技術人員在主要農時期間到田間地頭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同時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園與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并推進技術服務信息化、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從而提高農機推廣的綜合服務效率。
3.2 加強技能培訓
積極組織農機技術人員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根據農戶的具體需求組織現場培訓。對于關鍵技術與新型農機的操作要點應通過發放“明白紙”的形式進行普及,使農業科技成果及時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推廣,著力解決農機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
3.3 加大資金投入
一是爭取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將農機新技術、農機購置補貼、農機化項目等向示范區適度傾斜;二是鼓勵農民和農機戶對農機化示范園區建設的投入,引導農機合作經營組織參與示范區的建設;三是積極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推動全社會用于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持續穩定增長。
3.4 加強機藝融合
農機推廣部門應與農業部門加強合作,適時推廣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品種與種植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機農藝融合問題,探索適應本區主要作物農機農藝融合的全程機械化作業模式。
4 參考文獻
[1] 趙剛.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農業,2014(36):285.
[2] 郭東,吳海平.農機化發展中的幾個突出問題與建議[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5(7):79-80.
[3] 趙志華.農機化發展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中國農業信息,2016(11):11-12.
[4] 萬發.農機化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內在機制: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分析[J].農機化研究,2014(11):46-50.
[5] 宋來慶,李韶林.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5(1):7.
[6] 王瑩,王驥良.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建議[J].吉林農業,2012(2):129.
[7] 周世明.農機化發展要靠政府的政策和資金傾斜[J].農業機械,2008(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