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高巍
摘 要: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一時間激起千層浪。2012年,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國內“互聯網+”首次被提出,經過3年的探索發展,“互聯網+”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盎ヂ摼W+”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形態,主要目的是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相互融合,推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充分實現在技術、政策等多個方面的對接。所以,“互聯網+”計劃不僅是傳統產業的改革升級,更是對一個產業顛覆和重構的過程。
關鍵詞:互聯網+;國家戰略;傳統產業;顛覆;重構
中圖分類號:F4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6-0240-02
1 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近年來,信息網絡技術蓬勃發展,引爆跨界融合的潮流,引領新一輪科技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伴隨信息通信等技術迅猛發展,移動終端設備快速增長,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搜索引擎、社交網絡、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突飛猛進。
作為產業革新的中堅力量,互聯網的主要優勢表現在:(1)在原有的工、農業基礎設施上疊加“云、網、端”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鞏固了“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2)互聯網應用的普及和網民人數及其滲透率的不斷攀升,體現了社會及網民已基本適應“互聯網+”的“學習”;(3)信息網絡技術呈現指數級增長趨勢,聯網用戶和設備數量快速增加,在線數據流動和交換的成本大大降低,為“互聯網+”實現從信息連接到產業融合轉化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2 “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意志
我國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為了推動社會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國家迫切需要“互聯網+”解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城鎮化建設、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等問題[2]。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互聯網”。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促進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由此,“互聯網+”理念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得到國家最高決策層的正式認可,“互聯網+”時代來臨[3]。
7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表明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與互聯網融合的各領域發展前景廣闊并擁有無限可能,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結合已勢不可擋。
10月29日發布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p>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再次提及“互聯網+”,表明“網絡強國”等與互聯網相關的國家戰略,正式進入系統化實施階段,“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夯實中國夢的一個載體。
3 互聯網+定義
目前,關于“互聯網+”還未被給出一個統一的定義。 “互聯網+”理念最早是在2012年11月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被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楊首次提出。于揚提出“互聯網+”概念后并沒有形成系統的論述,因而沒有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
“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滲透和擴散的歷史過程。于楊提出的“互聯網+”概念也被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所認同,2013年11月其在眾安保險開業儀式上的發言提出:“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呢?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2013年底的騰訊WE大會上,馬化騰再次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關系的看法:“‘+是什么?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015年“兩會”,馬化騰的人大提案中明確提出:“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利用信息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斷創造出新產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
隨后,在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將互聯網作為一項戰略性新興產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計劃,但政府工作報告中并沒有解釋什么是“互聯網+”。2015年3月,阿里研究院頒布了國內第一份《“互聯網+”研究報告》,系統地研究了“互聯網+”。
國家發改委《關于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名詞解釋部分給出了“互聯網+”的官方解釋:“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施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8]。
綜上,“互聯網+”是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進行深度融合,并不僅僅是簡單疊加實體經濟;既要提高傳統產業的效率,又要培育經濟新業態;既要聯合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又要打造“互聯網+”經濟范式的新生態。
4 “互聯網+”助推三大傳統產業突破
4.1 “互聯網+農業”:助推農業信息化、品牌化、現代化,打造農業3.0
我國農業市場空間大、產業落后、信息不對稱較嚴重,具有大規模分散的用戶?!盎ヂ摼W+農業”就是在農業生產要素配置中充分發揮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優化和集成作用,通過農業的在線化和數據化,實現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個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盎ヂ摼W+農業”主要有以下三種運用模式[9~11]:
——智能農業模式。以計算機為中心對當前信息進行集成的技術,集感知、傳輸、控制、作業為一體,將農業生產標準化、規范化,并節約人力物力、提高品質控制能力、增強自然風險抗擊能力,正在得到日益廣泛的推廣。
——電子商務模式。農業電子商務是一種以農業的生產為基礎的電子化交易活動,包括農業生產的管理、農產品的網絡營銷、電子支付、物流管理等。它是以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網絡系統為支撐點,構架類似B2B、B2C的綜合平臺支持,提供從網上交易、拍賣、電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功能,主要從事與農產品產、供、銷等環節相關的電子化商務服務,并將以充分消化利用。
——產業鏈模式。將互聯網與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充分融合。用互聯網技術去改造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水平,管控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確保產品品質,對產品營銷進行了創新設計,將傳統隔離的農業一、二、三產業環節打通,形成一個完善的農業互聯網生態圈。
4.2 “互聯網+工業”:推動工業數字化、智能化,助力“中國智造”
“互聯網+工業”即傳統制造業企業采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通過將原有產品及研發生產方式進行優化,提高制造業的效率和水平,不僅省時省力,還能充分挖掘和培育新興市場的潛力與機會。“互聯網+工業”主要有以下四種運用模式[12]:
——“移動互聯網+工業”模式。傳統制造商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將網絡軟硬件模塊添加在汽車、配飾、家電等工業產品上來實現用戶遠程操控、數據自動采集分析等功能,改善工業產品的使用體驗。這類產品已大量面世,2014年我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達到了22億元人民幣,2015年整體銷量達到0.84億臺,根據《GFK2016年可穿戴市場半年度分析報告》分析,2016年智能可穿戴設備預計整體銷量將增長至1.14億臺,比之2015年增長36%。
——“云計算+工業”模式。企業互聯網在云計算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統一的智能產品軟件服務平臺,為不同廠商生產的智能硬件設備提供統一的軟件服務和技術支持,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并實現各產品的相互聯通,產生協同價值。百度開放了創新智能硬件合作計劃Baidu Inside,針對納入合作的創新硬件提供云存儲、圖片識別、LBS等互聯網技術能力支持。
——“物聯網+工業”模式。運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將工業企業的機器等生產設施接入互聯網,構建網絡化物理設備系統,實現各生產設備之間的自動交換信息、觸發動作和實施控制。物聯網技術有助于加快生產制造實時數據信息的感知、傳送和分析,加快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
——“互聯網商業模式+工業”模式?;ヂ摼W給傳統產業帶來了新技術的應用,并引起了商業模式的巨大變革。隨著工業產品接入互聯網,生產企業也可以依托產品提供服務,企業的收入來源也將從銷售產品轉向“銷售產品+提供服務”,獲得持續收益。
4.3 “互聯網+服務業”:創新服務、消費方式與體驗,顛覆服務業
“互聯網+生活服務、零售業”:O2O的興起。
生活服務業包含范圍廣,有足夠廣闊的發展市場留給“互聯網+”。O2O(Online To Offline, 在線離線/線上到線下)是目前“互聯網+生活服務業”融合的最典型的代表。
隨著O2O模式的逐漸成熟,一些原本需在線下實體店完成的傳統的經營活動包括餐飲、娛樂、洗車等,可以通過餓了么、美團、愛洗車等網絡平臺及移動客戶端完成。用戶可以根據自身要求自主選擇最符合需求的服務方,提高了效率,并且在這種模式下,無需中介,直接降低了成本。
5 結語
“互聯網+”不是將傳統企業的發展方式徹底否定,而是通過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融合,找到產業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入口,促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開拓一條互聯網創新驅動高效發展的新途徑。未來,互聯網與農業、金融、醫療、環保、教育、交通等各行各業的融合將進一步加深。
參考文獻
[1]陸峰.“互聯網+”強力推進中國經濟社會轉型[J].互聯網經濟,2015(4):62-67.
[2]高原.我國互聯網+環境下內容產業發展態勢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29).
[3]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6): 32-38.
[4]黃楚新,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對“互聯網+”的深層認識[J].新聞與寫作,2015(5):5-9.
[5]辜勝阻,曹冬梅,李睿.讓“互聯網+”行動計劃引領新一輪創業浪潮[J].科學學研究,2016, 34(2): 161-165.
[6]竇松濤."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J].互聯網經濟,2015(12):20-25.
[7]歐陽日輝.從“+互聯網”到“互聯網+”——技術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經濟社會形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10):25-38.
[8]陳紅川.“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5,42(16):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