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謙+劉亞虹
摘要: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鞏固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材施教,運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的學習創設好的條件。文章就技校機械制圖課程有效教學展開論述。
關鍵詞:機械;興趣;多媒體
機械制圖課程是機械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生入學后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課程涵蓋了制圖基本知識及各類作圖技能等內容,知識容量大,需要學生具備強大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及踏實、端正的學習態度。
一、重視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鞏固
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就好比是高樓大廈的堅固地基,也好比是千年古樹的粗壯根須。技校學生普遍感到機械制圖課難學,原因之一是專業理論基礎沒有打牢。比如制圖的基本規定、尺寸注法、尺規繪圖等,如果學生對這些制圖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都不懂的話,又如何將它們聯系起來再去理解后面的正投影作圖等更為深入的內容呢?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經常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復習和鞏固,為后面的學習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二、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在教學中要注意多引導、多啟發、多鼓勵,教師要樹立“學生是可以教好的”信念,讓學生對專業有求知的欲望,盡量幫助他們去解決各種問題,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一般而言,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對于機械制圖而言也不例外,對于沒有實踐經驗、基礎知識薄弱且空間想象能力較差的中職學生來說,聽起來枯燥乏味且不易理解,極易失去學習興趣,導致學習成績不佳。那么,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呢?隨著機械制圖教學的深入,當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畫法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掌握程度不同,理解不一樣,教師應明確學習困難學生的情況,對癥下藥。教師創設問題,如只完成一部分,將重要的地方讓學生完成,特別是學習困難學生,一下子完成全幅圖有難度,而這樣就能順利完成,增強信心。同時,課堂教學中,注重教學的連貫性,采用由易入難、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教學。如要講基本體的三視圖繪制時,可以先選擇繪圖難度相對較低的平面體,以正四棱柱為例,提前布置好學生的預習任務,這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邊講邊畫,讓學生在直觀看到三視圖形成過程的同時也明確了繪圖步驟和方法。同時讓學生跟畫,通過這樣的安排能讓學生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既提升了學習效果,也會讓學生內心產生一定的成就感。久而久之,隨著學生學業的不斷提升,他們會從最初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最終形成要學好這樣的信念。
三、靈活運用“先學后教”的方法
傳統教學一般是先教后學,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往往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有些學生對于老師講的內容是充耳不聞,有些是想聽但是聽不懂,還有多數學生的理解能力無法跟上教師講授的速度和節奏,導致來不及聽明白這個內容就結束了,多種因素導致學生形成“來不及學——聽不懂——不想學”的惡性循環,最后產生厭學情緒。要認識到,學生的學既是教師教的基礎,也是有效課堂的關鍵。因此,組織教學時,教師可以用三至五分鐘簡要陳述教學目標與自學注意事項,然后給學生十五分鐘的自學時間,教師接下來的講解是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靈活進行的,這在不自覺中暗合了孔子的“不憤不啟,不啟不發”的教學思想。例如,在學習“組合體的尺寸標注”這個內容時,可提醒學生結合尺寸注法的相關規定,來分析組合體尺寸標注的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組合體相關習題進行標注。完成后進行講評,指出標注過程中的易錯點,并加以糾正,對于完成好的要及時給予表揚,這樣不僅加深和鞏固了學生對于標注中易錯點的掌握,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挑戰性,一舉多得。
四、注重學生差異性,因材施教
學生都是獨立個體,在學習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個體差異。在各個階段的制圖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學生對于三視圖的繪制步驟和方法沒有掌握,有的學生對于軸測圖的繪制存在問題等。因此,針對這種現狀進行輔導時就要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于個別學生遇到的問題,教師要個別輔導,全班學生都遇到的問題,教師則要統一講解。
五、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機械制圖課程主要以看圖、畫圖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看圖能力和繪圖水平。內容中涉及較多復雜的立體圖形,講解時需要有立體模型的輔助,通過立體模型的展示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物體的形狀,并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和分析,最終將圖形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傳統的教學,主要依賴于為數不多的立體模型教具,依靠教師的口頭表述來讓學生展開立體空間想象,難度系數較大,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且效果不佳。對于空間想象力差的學生來說,等于是聽天書,云里霧里,根本無法理解。而借助于多媒體教學,通過動畫、圖片、視頻等手段,能夠清晰、完整地展示各類物體在立體空間的展合,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整個過程。配合教師的講解,更易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
六、結語
總而言之,要改變目前的教學現狀,提高機械制圖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不斷地付諸于實踐,并不斷地加以探索,這是一個漫長和艱難的過程,我們還需不斷地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