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崇活
摘要:禮儀及其重要意義及現狀:德育是教育的靈魂,事關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關鍵。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中中學不僅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為、禮儀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文明禮儀教育是關懷一生的教育,良好的禮儀習慣的形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情操,將影響青少年一生的發展。加強禮儀教育,不僅能有效地加強學校管理工作,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升華,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優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具有理解、寬容、謙讓、誠實的待人態度和莊重大方、熱情友好、談吐文明、講究衛生的舉止行為。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中學生把無視校規校紀,行為不羈,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看成是有個性;有的學生強烈地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尊人為何物,難以與別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
關鍵字:初中新生:文明教育;解決方法
作為文明禮儀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如何使學生知行合一的問題已擺在我們面前。要對農村學生文明禮儀進行有效教育,我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究:
一、教師的文明禮儀教育
我常年在農村學校負責學校學生德育工作時發現,不少學校在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時,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抓得緊,對教師的文明禮儀教育抓得松,表現為:學生文明習慣好,教師文明習慣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大打折扣,嚴重地影響了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的深入開展。為此筆者以為,文明禮儀教育首先應從教師抓起。只有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都從思想上重視教師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才能在社會形成了良好文明禮儀氛圍,教師文明禮儀的教育工作才會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才會滲透到教師的正常教學工作中,體現在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學生面前作好表率,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特別是促進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
二、禮儀教育進入課堂
首先,實施校園禮儀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師和學生素質,體現自身價值。“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卻都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追求著自身的完美,尋找通向完美的道路。爭當“名牌”人,強調“外包裝”者有之;注重“臉蛋靚”、在乎“身段好”者也有之,但這些均不足以使人發生美的質變。費時費力費錢財之后,仍有不少人依然是“敗絮其中”嗎?只有將內在美與外在美統一于一身的人才稱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
三、養成教育促禮儀
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是促進中學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學階段是兒童逐漸走出家庭,接觸社會,了解生活,學習知識的起點,同時也是他們的基本道德觀念開始形成的階段。本階段的教育應該為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打好基礎。這是德育工作的價值所在。禮儀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兩方面的影響。外部因素是指影響學生禮儀行為習慣形成的條件,如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等;內部因素是指可能影響學生禮儀行為習慣形成的學生自身的生理條件、智力發展狀況和學生的自我意識能力等。對于中學生來說,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外,很重要的應該是培養他們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良好禮儀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學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條件。因此,中學生良好禮儀行為習慣的培養應當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四、聯合家庭教育促禮儀
要想自己的孩子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家長就要給孩子創設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家庭氛圍。
1、以禮帶禮,突出家長表率作用。
2、以無勝有,營造家庭文化氛圍。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營造一定的氛圍,制造一定的輿論,以感情的變化促進禮儀活動的開展。“生活環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師。”“對兒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誤不如行動;對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遺傳不如環境。”“長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點不良品格,都可以從他幼年的環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長期處于愉快心理環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現為精神振奮,性格豁達,活潑樂觀,充滿自信。”許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歡愉的氣氛中,對孩子進行啟蒙。”
3、以練導行,強化孩子禮儀意識。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包括具體清晰的指導、規觀和訓練。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復和練習是習慣形成的關鍵。無論是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還是不良的道德行為習慣,都是靠重復和練習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語普及,唯一的辦法是在明確意義的情況下反復練習,使之習慣化。良好的文明習慣和道德習慣,我們提倡重復和練習養成。”作為家長,必須向孩子提供良好習慣的訓練,不時地對孩子進行有意識地禮儀重復、練習。家庭禮儀教育注重和諧的家庭文化氛圍的營造,尊重環境對人的作用,把改造培育宜人環境與日常的良好禮儀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于家庭對子女成人成材教育的整個運行過程之中,從而為家庭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五、結語
文明禮儀是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也是衡量一個人教育程度的標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不僅是個體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基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教育。
參考文獻
[1] 《人格心理輔導》韋有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陳家麟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 《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讀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