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供給側改革下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競爭力研究
——以重慶地區為例
何超
(西南大學,重慶 400715)
中國供需關系正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失衡。文章采用對比的實證分析,從中西部的動態比較優勢出發,通過中西部各省的優勢比較,從總體上確定了中西部承接產業的優劣勢。并以重慶為例,分析在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制約因素和短板,提出相應的對策找出適宜承接產業轉移的類型和提高競爭力的途徑。
區域產業轉移;競爭力評價;供給側改革
產業轉移也稱產業區域轉移,是由于產品需求和供給條件發生一定的改變后,某些產業從該區域轉移到另一區域的經濟行為過程,關于產業轉移轉出的趨勢和承接產業轉移潛力的研究很多,國內對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為分析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和制約因素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研究還在繼續,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一個處于西部地區的省份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面臨著與中部地區和其他西部地區省份競爭的多重壓力,因此,在分析該地區的承接產業轉移條件時,不僅要看到自身具有的絕對條件,還要看到與其他省份之間存在的相對優勢和劣勢,以往研究側重于定性分析,實證分析的資料較少。文章通過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中西部各省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競爭力進行評價,比較分析得出重慶承接產業轉移的制約因素以及給出對策建議。
(1)理論基礎與借鑒。20世紀70~80年代,梯度產業轉移理論被我國學者熟知,該理論主要介紹了生產力的空間推移,出發點在于梯度實際狀況,先讓有條件的高梯度地區引進掌握先進技術,然后逐步向處于二級、三級梯度地區推移。當前,我國發達地區(主要是東部地區)把部分產業轉移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對于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在國內不僅要面對二級梯度中部地區的競爭,而且要面臨同一梯度其他省區的競爭。一個地區是否具有承接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首先要看與轉移地區之間存在區域梯度差異的大小,這種大小主要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水平之間的差異。
(2)基于產業本身競爭角度,波特創立了由價值鏈和菱形架構等構成的競爭優勢鉆石模型。該理論分析得出,對產業競爭力影響最大、最直接的要素有六類。分別是:機遇、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產業戰略組織與競爭狀態、機關與支持產業、政府。探討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的競爭力和優劣勢,可以借鑒波特的“鉆石理論”,把影響因素歸納為要素條件、支持條件、市場條件和政府條件四個方面。
以“梯度轉移理論”和“鉆石理論”為基礎,并考慮到指標的可量化性和數據的可得性,建立以下評價指標體系。指標從區域梯度差異、要素條件、支持條件、市場條件、政府公共服務這五個方面出發。
區域梯度差異指標:從經濟增長、收人水平、城市化三個方面來衡量各省區與廣東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其中人均GDP差反映的是經濟增長差異,是廣東與各省區人均GDP之間比較的結果。城市化率反映的是城市化水平差異,等于城鎮人口與總人口之比。用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判斷工業發展水平差異,其公式是

這里i表示廣東,j表示18個樣本省區,k表示第一、二、三產業。X為產業結構比重。要素條件指標: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條件、土地條件、資金條件、勞動力資源條件和技術條件。水資源和礦產資源是地區發展最重要的兩類自然資源,分別用人均資源量和礦產資源的綜合豐度來評價。礦產資源的綜合豐度等于各種人均資源量與全國人均量的幾何平均數之比,這里考察的礦產資源包括8種主要能源、黑色金屬礦產和8種主要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通過計算地方預算財政收支平衡差和居民儲蓄率來評價資金條件,前者等于收入與支出之差,后者等于城鄉居民儲蓄增加額比上它與居民消費性支出額的和。以人力資源規模衡量勞動力資源,人力資源規模=d*g(a+k1m+k2h)。這里d表示勞動力人數,g表示平均預期壽命,a、m、h分別表示小學以下和小學、初中和高中、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之比,k1和k2分別表示具有初中和高中、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勞動者的工資相當于小學以下和小學文化程度勞動者的工資倍數,假設k1取1.5,k2取2.5。
支持條件指標:從運輸條件、產業集聚和環境承載力三個方面來評價承接產業轉移的支持條件。評價運輸條件的指標用交通便利指數表示,它等于鐵路、公路、水路總長度與土地面積之比乘以貨運量與貨物周轉量之比。評價產業聚集水平用區位熵大于1的個數來表示,區位熵反映了產業專門化程度。產業集聚在形式上其實表現為一定區域內產業所擁有企業數、產業增加值和產業從業人員數逐漸增加的現象。因而求出各省區大中型企業單位數、增加值、從業人員數占全國的比重,再將其簡單平均化,就得到評價產業集聚程度的產業集聚系數值。此外,用森林覆蓋率、垃圾處理率、濕地面積比重三個指標來評價環境承載力。
市場條件指標和政府公共服務指標:關于市場條件,一是用外貿依存度評價市場開放度,二是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評價市場容量,三是用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評價市場規模。其中,外貿依存度為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關于公共服務條件,一方面用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來衡量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另一方面用供水能力、運營線路網長度、道路面積來分析城市設施水平。
分析選擇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除西藏)范圍內的18個省份作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樣本地區,從而分析比較中西部地區的競爭力位置,進而分析重慶承接產業轉移的制約因素。文章分析的數據是2014年廣東與18個樣本省區的截面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5年)和中國經濟統計數據庫,并且在進行主成分分析前,對這27個指標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利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2014年18個省區的27個指標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前7個主成分因素的方差累計率達到86.11%,第一主成分由城鎮居民收人因素、水資源因素、建設用地因素、地方財政收支因素、人力資源因素、技術因素、產業聚集因素、市場容量和市場規模因素、供水和交通設施因素控制,第二主成分由經濟增長因素、城市化因素、交通便利和道路設施因素控制,第三主成分由產業結構因素、礦產資源因素、垃圾處理因素、市場開放度因素控制,第四主成分由居民儲蓄因素、垃圾處置因素、城市人口密度因素控制,第五主成分由森林因素、綠地因素控制,第六主成分由產業專業化因素控制,第七主成分由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因素控制。
(1)實證結果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的得分情況,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計算出2014年18個省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競爭力的綜合得分和排名。根據評分表1中來看,重慶承接轉移的競爭力在18個省區中居于第十四位。從各主成分的得分來看,第二、三的得分較低,分別排在倒數第三和第二;第四、六主成分的得分一般,都排在第十四位;第一、五、七主成分的得分排名就比較靠前。因此,可以判斷:重慶承接產業轉移的有利因素由主到次包括第一、五、七主成分因素,制約因素由主到次包括第三、二、四、六主成分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七個主成分得分排名和綜合排名
資料來源:根據SPSS軟件主成分分析計算結果所得
(2)重慶承接產業轉移的制約因素分析。近年來,東部產業轉移促進了重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重慶工業結構調整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在產業承接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將制約重慶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①工業經濟結構不盡合理:一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體現在筆電產業與汽車摩托車產業獨大,整體工業配套支撐體系較為單一;輕重工業比例失衡,高新技術產業力量薄弱。二是產品結構不夠合理,主要工業產品缺乏技術含量,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比較低。②產業發展布局不盡合理:“一小時經濟圈”產業基礎較為薄弱,與主城區工業配套需求存在差距,對主城轉移傳統工業的承接力不足;“兩翼”地區工業缺乏工業基礎,產業層次低,缺乏產業支撐。環境保護要求下,重慶產業發展又存在著主城區大氣排放總量與老工業基地升級、三峽庫區水資源環境保護與庫區就業安置、渝西地區缺水與工業發展需求等主要矛盾,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有較大的限制。③產業集群程度不高:沒有形成由不同類型、規模的企業進行集群所形成各產業的生產地域集群,不具區域產業集群優勢。目前,重慶只是在汽摩、化工、筆電三個產業形成集群優勢,其它優勢產業集群化程度大都還處于起步培育階段。
供給側改革核心就是要進行結構性改革,調整經濟結構。根據以上問題提出重慶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基本思路和幾點對策:首先,通過建立區域經濟梯度指標評價指標體系,針對重慶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及其制約因素得出重慶地區適合承接東部地區木材加工制品業、家具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業等產業具有轉移趨勢且都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承接優勢明顯。其次,考慮到重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一圈、兩翼”產業布局思路與重慶六大支柱產業規劃,重慶可在重點承接產業中培育和發展汽車摩托車、筆記本電腦、綜合性輕紡食品等行業,形成集群優勢;從承接產業結構、投資環境、自主創新、產業集群承接模式角度提出重慶產業結構優化對策。最后,面對經濟的新常態,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經濟增長的必由之路。重慶經濟面臨產業機構,區域結構的調整。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培育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建設生態文明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升級發展。
[1]周起興,劉再興,等.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朱華友,孟云利,劉海燕.集群視角下的產業轉移的路徑、動因及其區域效應[J].社會科學家,2008,(7).
[3]牛勤.西部地區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應注意的問題及途徑[J].中國集體經濟,2011,(6).
[4]陳建軍.要素流動、產業轉移和區域經濟一體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5]陶良虎.國內外產業轉移與中部地區產業承接問題研究[J].理論月刊,2010,(1).
[6]張馳,李松志.產業區域轉移形成的影響因素及模型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8,(1).
[7]馬子紅,于干千,胡洪斌.產業轉移與產業集聚的實證分析:以昆明為例[J].經濟問題探索,2010,(6):58-63.
[8]賀清云,蔣菁,何海兵.中國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行業選擇[J].經濟地理,2010,(6):960-964.
Research on Industry Transfer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Supply Side Reform——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HE Chao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China's supply and demand is facing a structural imbalan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dustr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It takes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industries to relocate to the constraint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supply-side reform background,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find a suitable type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way.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supply-side reform
F127
A
2095-980X(2017)01-0102-02
2016-12-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要素流動與村落空間重構的模式設計和路徑選擇”(SWU1509319)。
何超,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