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志明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淺議速比對換檔力的影響
司志明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文章介紹了手動變速器動態換檔力的計算方法,根據計算方法詳細闡述了一種改動較小的降低換檔力的方法——改變變速器速比,并對方法進行了計算對比。
手動變速器;換檔力;速比
CLC NO.:U467.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 (2017)08-151-02
隨著乘用車的普及,乘用車舒適的換檔性能與輕卡卡澀的換檔力形成鮮明的對比,自然的駕駛者對輕卡換檔力的期望也就越來越高,對于MT車型來說,影響整車換檔力的因素主要有變速器的換檔性能、操縱系統的杠桿比、拉絲效率、從動盤轉動慣量等。
1.1 理論公式依據
對于普通三軸式變速器而言,齒套上受到的水平推力F的大小決定了手柄端的駕駛員實際操縱力的大小(當整車操縱系統不變時),而齒套上受到的水平推力F可用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Jω —同步器輸入端零件轉動慣量;
Δω —同步前后轉速差;
? —摩擦錐面的半錐角;
t —同步時間;
μc—同步器摩擦錐面的摩擦系數Rc —摩擦錐面的平均半徑
對于一款成熟車型而言,從動盤慣量、操縱系統杠桿比等受整車布置限制,很難做出較大改變,而同步器摩擦面平均半徑、摩擦錐面的摩擦系數、錐面半錐角受變速器中心距、摩擦材料、工藝等限制提升也很有限,通常的做法是增加同步器錐面,即使用多錐同步器,目前流行的做法是將1、2檔同步器改為雙錐、三錐同步器,效果也較好,但對于載貨汽車而言,即使使用了三錐同步器,相較乘用車換檔力依然還是很大,本文就這一問題提出了一種改進方案。
1.2 分析內容
下面對某六檔變速器車型進行換檔性能優化計算,其變速器參數如下:
可見,此款變速器低檔位已使用3錐同步器,換檔力有較大程度的降低,但在實際使用中客戶依然對換檔力大問題抱怨頗多。

表1 變速器參數
1.3 換檔力計算
換檔過程中依靠同步器改變轉速的零件統稱為同步器的輸入端零件,在定軸式變速器結構中,它包括:離合器從動片、一軸、中間軸、與中間軸齒輪嚙合的二軸上的齒輪。它的轉動慣量計算是先求得相關零件的轉動慣量,然后再按不同的檔位轉換到被同步的零件上去。轉換公式為:

式中:JR——轉換轉動慣量(kgf·m·s2)
Jj——各零件的轉動慣量(kgf·m·s2)

總轉動慣量:∑J=∑Jj+JR
根據以上公式,對轉換后的各檔慣量進行計算,數據如下:

表2 變速器各檔轉換后慣量
由于不同的動力配置,不同的換檔轉速會影響換檔力的大小,參照國際流行的發動機轉速進行模擬換檔,轉速數據為發動機轉速2000轉時升檔,1500轉時降檔,將以上數據代入公式(1),得出如下相應檔位同步力的數據。
可見,2檔減1檔換檔力偏大,為609.9N,折算到換檔手柄端駕駛員的換檔力可按以下公式計算:F換=F/(ig*iv*η)式中ig為變速器撥叉杠桿比,iv為整車操縱系統杠桿比,η為系統效率,本文中相關參數為:ig:2.29,iv:3.5,η: 0.75,根據以上數據計算得出手柄端換檔力為101.5N,需要進行優化降低。

表3 齒套水平推力
根據換檔力計算公式(1),在整車參數不變,變速器不做重大變更的條件下,對變速器一檔齒數(速比)進行調整,調整后參數如下:

表4 變速器齒數(更改后)
再次進行計算,并與調整前數據進行對比,得出下表數據及對比:

表5 改進前后換檔力對比
由此可見,通過調整1檔速比,換檔力下降了14.5%,效果明顯:
本文以某六檔變速器為載體,介紹了換檔力計算公式,并根據公司提出了通過改變速比來優化換檔力的方案,該方案變動小,成本低,具有較好的實際運用意義,可指導同類問題車型的換檔力優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王望予.汽車設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 高維山.變速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The influence of extraction ratio during force
Si Zhiming
(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Co., LTD., Anhui Hefei 230601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alculate method of shfit force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we describe a way to reduce the shfit forces– change the ratio of gearbox, then, compar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gearbox; shfit forces; ratio
U467.3
A
1671-7988 (2017)08-151-02
司志明,就職于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0.16638/j.cnki.1671-7988.2017.0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