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慶
摘 要:“十三五”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策略,為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本文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對在此過程中存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指出了需要承擔的責任并針對商業銀行和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金融創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借助積極干預和接觸供給約束的方式從生產端或者供給源頭解決存在的問題,從而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強生產效率,擺脫生產力的束縛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提高經濟增長水平是目的,增強生產要素中的全要素生產效率是主要措施,主要措施則包括增強勞動者素質、優化資源結構配置以及制度改革等方法。
中央提出了進行供給側鏈改革的措施,其核心思想可以進行以下的概括:以改革的措施實現整體結構調整,降低低端和無效供給,從而增強中高端供給,提升供給結構靈活性,妥善處理供給關系,釋放市場活力以充分發揮出市場效率。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過程中商業銀行發揮出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是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核心要素,對于提升經濟發展穩定性意義重大。因此如何才能夠增強金融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轉變傳統的經營和管理模式以增強內部素養,實現資源內部優化配置成為了商業銀行在改革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供給側改革下商業銀行發展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調整銀行信貸結構契機
研究數據表明,截止到2015年年底,實體經濟的中長期貸款比重增加到了78.5%,相比于同期顯著增加,而企業中長期貸款的總額也達到了3465億元,伴隨而來的是票據業務的迅速增加。對圖1進行分析可知,當下我國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以服務業、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為主,而商業銀行必須進行內部改革和結構調整以實現信貸結構整合。供給側結構改革為銀行轉變信貸結構提供了動力和新的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銀行可以支持綠色經濟發展,從而推動戰略方針落實,刺激新興企業的快速發展,從政策和法規規定入手,出臺優惠政策和補貼性措施,加強與政府策略的貼近程度。商業銀行要準確把握國家供給側改革的脈搏和動態,緊追綠色經濟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腳步,從而降低存在的信貸危機,降低信貸風險。
2.提速資產證券化
從國務院關于供給側改革意見中我們可以看到,商業銀行要注重對創新性非抵押類貸款的關注度,大力發展融資擔保貸款業務的發展。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解決存在的生產過剩和行業動力不足的問題,實現生產要素轉移,同時還要為戰略性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技術、資源和人才優勢。商業銀行自身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要注重資本證券化,滿足改革的基本需求。我們通過對圖2分析可知,隨著資產證券化的腳步加快,國內金融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資金使用效率顯著提升,企業融資成本降低,金融服務實體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2013年國家推出了關于資產證券化的優惠措施并且明確規定了信貸資產證券化實施制度,國務院還增加了5000億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對資產證券化的整體發展進行分析可知,2014年度國內證券資產發行數量相比于同期增長了10倍,2015年年底我國的資產證券化總量達到了4850億元,遠遠超過了去年同期水平。從整體規模的角度分析,我國的國內金融資產總規模超過了百億元,但是很少有部分實現了資產證券化,與西方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未來中國的資產證券化道路仍然很遠,但是前景樂觀。
3.拓展產業升級轉型新市場
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未來十年的產業發展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和行動綱領,根據該文件的部署,我們首先要針對傳統行業進行產業升級和改造,從而實現企業間結整合和資產重組,推行投行服務。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進行觀念轉變和模式轉變,在航天工程、生物工程、高端裝備制造以及信息技術等領域內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出技術優勢,推動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基礎、產品、推動就和等方面新興行業具備巨大的優勢,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并且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要不斷增大信貸規模,在資產管理和商業資訊領域內加大投資力度,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和關聯行業的協同發展勢必會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產生推動作用并且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挑戰
1.去庫存、去產能
去產能和去庫存的過程將會增加銀行的不良資產,尤其是面臨著國際經濟形勢變革的重大形勢,我國產業發展出現了新的面貌,工業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當下大多數的工業發展面臨著負增長的局面,尤其是面臨著嚴重的庫存積累的現象。銀行是最常見的傳統類型的借貸機構,也是大多數工業機構的主要資金來源,企業如果無法從銀行獲得充分的資金來源將會嚴重制約行業發展和自身獲利,因此企業資金不足也將會對銀行的資金回收產生限制作用。當下,在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相關工業領域內都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的現象,增加了銀行面臨的不良貸款率,對銀行的資金流轉和安全性等都產生了不利影響,也對資金鏈的流動性提出了新的挑戰。
2.實體經濟下滑,銀行規模擴展空間縮小
當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我國的經濟形式也從快速發展階段向中高速階段轉變,據悉,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了6.9%,也是1990年以來的最慢增速。很多經濟專家指出我國針對當前的發展狀況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建議之后中國勢必將會進入長時間的轉型時期,尤其是在未來的三到五年的時間內經濟形勢并不會出現顯著復蘇的現象。實體經濟繁榮是銀行業務發展和盈利的關鍵,但是當前縱觀經濟市場實體經濟發展不容樂觀限制了銀行產業的快速發展。在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基礎上,銀行為了避免壞賬出現勢必會加強對房貸審核,而能夠從銀行獲得信貸的企業數量和信貸規模也勢必降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業務的發展。銀行生存的關鍵是存貸利差,隨著貸款數量的降低,銀行的經營收益持續減少。與此同時,我國推進利率市場化也導致了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明顯降低,生存空間不斷減少。
3. 傳統業務盈利模式過時
傳統銀行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收入來源,也是以存貸利差為基礎獲得利潤。但是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議價能力不斷降低,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銀行逐漸處于被動地位,隨著預期存款利率上浮和貸款利率的降低,銀行的利潤點持續下降,這也是導致商業銀行經營受到巨大沖擊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隨著商業銀行規模的增加,對于中間環節薄弱、業務種類少和產品質量差的特點沒有進行針對性的解決,在資金運用方面存在手段單一的特點,也為自身發展埋下了隱患。商業銀行必須針對當前的發展模式轉變野蠻擴展的傳統理念,優化業務模式,轉變經營方式,從而在改革中探索新的發展契機。
二、供給側改革下商業銀行對策分析
(一)推進金融資源優化配置
轉變金融資源配置的模式,從而優化銀行信貸資源是增強全要素生產效率的關鍵,也是推動我國經濟升級的核心環節。商業銀行必須明確執行我國提出了新興產業戰略,給予新興產業大力扶持,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間更應該積極進行新產業格局的布置,集中自身資源給予航空航天、生物工程、通訊網絡和互聯網等行業以支持,推動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還要針對不同地區的發展特色實施協調,堅持一帶一路的正確方針,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和京津冀協調發展 ,針對不同區域的發展特色制定差異化的方針策略,逐步形成具備自身特色和競爭能力的產品,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后要針對市場發展明確目標,以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針為基礎,轉變存在的生產過剩現象積極扶持朝陽產業和新技術產業,從而實現信貸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銀行信貸結構的自身升級和調整。
(二)挖掘客戶需求
大力發展供給側改革的基礎上必須注重科學管理,尤其是要注重互聯網發展和時代創新的結合,要明確在新時期下銀行客戶的變化,深入探索客戶需求,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增強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依靠金融創新和服務升級實現產業改造。在行業融合和技術變革的整體環境下,商業銀行要針對行業發展特色,轉變傳統服務模式和理念,順應行業實施跨區域競爭模式,迎合新常態下銀行用戶的資本操作和企業方案處理模式,深入挖掘數據和分析,提高金融標準和操作規范。
(三)推動創業金融
創新是動力,也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創業則是創新的關鍵途徑,因此必須給與創業金融大力扶持,從而擺脫融資難的限制,這也是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素。創業金融改革要還改革私募基金、天使基金、新三板等,為創業者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源,解決面臨的融資難的問題,為推動金融創新提供動力。銀行要加快綜合改革,實施專業化的信貸、咨詢和結算服務,提高金融服務的標準,尤其是要針對成長空間大的企業和項目加強與政府之間的合作,優先提供金融服務以降低融資成本,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推動大眾創業為商業銀行的自身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商業銀行要借助金融創新模式來實現經濟轉型,轉變融資渠道為間接信貸向直接信貸轉變提供保障。
(四)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融合
銀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快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首先,借鑒大數據思維轉變發展理念,創新驅動,充分發揮出數據價值,對大數據進行整體解構與分析,構建詳細的客戶需求和信用評價體系;其次,以互聯平臺為基礎,搭建互聯網服務網絡,推行APP服務,深化改革,轉變經營模式,擺脫網點服務束縛,優化客戶服務效率和管理;再者,轉變商業邏輯,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增強客戶收益,滿足客戶需求;最后,以普惠金融理念為核心,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存在的問題,拓寬服務領域,推動商業銀行產業升級改造,為商業銀行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
經濟發展對于金融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環節,必然會導致一系列的深入變化和新的戰略調整,伴隨著互聯網金融、利率市場化和金融普惠化等一系列措施的出現,商業銀行的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將不斷增加。商業銀行必須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策略,積極迎接挑戰,充分發揮出市場的導向作用,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從而嚴格控制系統金融風險,增強現代競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