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是遼寧省的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省糧食產量的50%和40%以上。遼寧省玉米生產的發展與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先進的耕作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近年來,為示范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遼寧省、市、縣各級農機部門制定了保護性耕作作業項目實施方案。實踐證明,實施保護性耕作,對促進玉米增產增收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彰武縣;保護性耕作;應用
中圖分類號: S233.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9.016
為示范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彰武縣從2001年開始進行保護性耕作小區試驗,2002年被列為國家項目縣。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保護性耕作項目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省、市、縣各級農機部門制定了保護性耕作作業項目實施方案,在全市大面積推廣保護性耕作。
1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
彰武地區地處科爾沁沙地南部,氣候干旱、少雨,土壤多為砂壤,土質瘠薄、地力不足,而且風沙大,水土流失嚴重。保護性耕作可以通過減少風蝕水蝕,改善生態環境,抑制沙塵暴,通過秸稈覆蓋還田,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現用地養地結合,提高土地的產出能力。發展保護性耕作,既符合彰武地區的實際,使農田免受干旱困擾,又可有效抑制土壤沙化和農田揚塵,保護生態環境。因此,保護性耕作是促進農業抗旱增產、保護環境、節約成本、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和基礎措施,是彰武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2 保護性耕作的特點
2.1 蓄水保墑
保證足夠的秸稈殘茬覆蓋地表,以減少雨水直接打擊。地表殘茬阻水,延長水在地表的滯留時間,并且在水道上設置過濾或沉淀帶,不失水。殘茬本身含水,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增強蓄水能力。減少耕作,可提高土壤通透性能。
2.2 防止風蝕
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可有效降低風速,減少土壤流失。
2.3 培肥地力
秸稈還田腐爛后可以轉化為大量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
2.4 節約生產成本
實施保護性耕作可以減少2~3道生產工序。據測算,可以降低作業成本20%左右。
3 彰武地區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
3.1 淺旋覆蓋技術模式
玉米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機械旋耕→免耕播種施肥→化學或人工控制雜草。
3.2滅茬覆蓋技術模式
玉米收獲秸稈粉碎還田→苗帶旋耕滅茬→免耕播種施肥→苗帶化學或人工控制雜草。
3.3重耙覆蓋技術模式
玉米人工收獲后,一般秸稈是直立的,個別秸稈鋪放的地塊,要將秸稈分散均勻。然后用重型偏口耙進行作業,對秸稈進行切碎和掩埋。要保證切碎長度超過10厘米的占20%以下,為確保播種質量,一般需耙2遍。
3.4 高留茬技術模式
玉米立稈越冬→播種前進行旋耕滅茬作業→常規播種獲免耕播種→藥劑滅草。
3.5 深松覆蓋技術模式
深松前需要粉碎秸稈,以防深松作業時發生堵塞,如果采用在深松鏟前面配置切茬圓盤的復式作業,可以事先不用進行秸稈粉碎作業。
4 保護性耕作的經濟效益
機械免耕播種能做到搶墑播種保農時,保證苗齊苗壯,據測算,每畝可增產8%~15%;采取少耕、免耕技術,減少了作業次數,減少了勞動力和機械投入,據測算,可以降低單位面積作業成本10%~15%;秸稈腐爛形成大量有機質,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據測算,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農民可增加收入20%~30%。
5 保護性耕作的社會效益
可以減少徑流(水分流失)60%、水蝕(土壤流失)80%左右;可以減少風蝕(農田揚沙),抑制沙塵暴;秸稈還田,秸稈焚燒現象減少,環境污染和火災隱患得到緩解;增加儲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節約水資源;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中速效氮、速效鉀的含量提高;改善土壤結構,土壤團粒結構和毛管孔隙增加。
6 實行保防性耕作的建議
6.1 彰武地區實行保護性耕作勢在必行
旱災頻繁、風沙嚴重、土壤貧瘠,要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擺脫干旱的困擾,扼制土壤沙化、退化,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6.2 實行保護性耕作要因地制宜
彰武貧困落后,經濟欠發達,自然狀況、經濟狀況與其他地區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適合彰武縣實際的發展路徑。
6.3 發展保護性耕作要循序漸進
要改變傳統耕作方式,需要一個轉變的過程,因此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穩步實施。合理利用農機作業補貼,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更好更快的實施。
參考文獻
[1]徐春梅,史曉光,李玉東.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2,(01).
[2]王洪友,楊斌斌.保護性耕作技術對有機食品開發的促進作用[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0,(06).
[3]胡艷清,盧秉福.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的技術體系與應用效果[J].農機化研究,2009,(03).
作者簡介:何曉麗,大專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機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