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龍祥
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一定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使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感得到發展。然而,受到舊式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初中生物教師還沒有做到領會新課程體系的改革精神,沒有掌握以實驗操作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仍舊沿用著單方講授的方法來教學。這就容易人為分離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被限制在課堂提問和回答問題上。除此之外,師生之間沒有更深層次的溝通。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就很難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惑,也就做不到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例如,在學習“自然界中的生物鏈”一課時,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疑問:生物鏈是沒有盡頭的嗎?自然界中的細菌也能參加到生物鏈中去嗎?如果教師不注意傾聽學生的疑問,那么課堂效果就會打折扣,學生也就很難真正理解生物鏈的含義。學生只有在對所學知識非常感興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進一步探求知識。因此,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需求的基礎上,從多種角度出發,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樂趣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卸掉思想包袱,輕松探索生物知識。教師可以適當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小組討論和其他互動環節,使學生能夠自由發表對知識點的看法,鼓勵學生質疑書本知識,并倡導自主學習的精神。例如,生態平衡一節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關系緊密。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有關生態平衡的實例,使得學生體會到生物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產生學習生物知識的強烈興趣。初中課程體系改革,客觀上要求教師將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求精神,并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初中生物教學,一項系統性和靈活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具有特殊的培養目標。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生物實驗的開展,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求知的能力。優化初中生物教學的設計方案,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在生物課堂上充滿熱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識。
新課標要求,生物課的設立,一方面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有關生命體的基本知識,了解自己的身體,另一方面發展并培養對生物學的興趣,建立生命意識。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初中學生進入青春期以來,對自己的身體開始有了好奇心,男女生也都有了羞澀的表現,對自己身體的變化不但恐懼而且害怕,此時的生物課正好能夠解答學生的身體困惑。如在教學《人的生長發育和青春期》時,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身體變化,可以列一個生長單,并搜集自己每一個年齡段的照片,看看自己的體重、身高有了哪些變化?進入青春期后,有哪些身體的變化?初潮和遺精是在哪一年開始?當時是告訴父母還是朋友的?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對自己的身體有了科學的認識。而后我讓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思考并討論如下問題:如何穿著才能符合青春期的發育需要?如何和異性交往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發育?如何飲食才能供給日常發育所需?學生在討論中,建立了正確的生命觀,能夠處理自己的周遭問題,并對自身也有了保健意識,有利于學習和生活的有序發展。
教學中,我不斷進行生物學的意識滲透,讓學生梳理良好的作息制度,飲食習慣。如在引導學生戒除不良嗜好的過程中,針對《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和能量供給》這一節,讓學生對血液及血液循環的知識進行系統學習。學生了解到心臟的動力功能,同時也對血液的流動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再根據《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了解到整個呼吸系統的運作過程:新鮮空氣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氣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氣含量,氧氣由肺泡擴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擴散到肺泡里。肺泡與血液之間氣體交換的結果,使靜脈血變為動脈血。氧氣進入血液后,以氧合血紅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運輸,大部分二氧化碳則在血漿中運輸;在組織細胞處,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又要進行氣體交換,同肺泡氣體交換一樣,組織氣體交換也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實現的。這樣學生就從生物學的角度透視了整個不良嗜好的過程:抽煙影響了身體內的氣體交換,造成肺細胞的阻塞并出現病變,導致肺泡不能完成氣體交換,導致身體缺氧而引來嚴重的后果。那么喝酒或者是其他的不良嗜好,也都是改變身體系統內的原有內環境,破壞內環境的平衡,導致病變的發生。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生物教學是初中教學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學科。雖然在考試中所占比例較輕,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卻是實用而又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學科。學生能夠樹立生命意識,熱愛一切生命,同時利用自己的生物知識,能夠保健身體,珍視自己的身體,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就是生物教學能夠達到的目標所在。
據有關心理學家的研究數據顯示,處于初中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寬松、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與氛圍中能夠積極主動的投身于課堂的學習過程中,這種環境與氛圍的創造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然。但是,我們當前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環境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往往表現的非常嚴肅,而采取的教學方法也局限于全堂灌輸的老舊方法,這樣就嚴重導致學生對初中生物課堂的討厭。而我們今天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給學生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對生物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對課堂來說,打破封閉的教學模式,就是要開放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安排教學活動,不批評、挑剔學生的獨特想法,打消學生的顧慮,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并有針對性地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植物標本的采集”過程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植物的同時,講述植物的科學研究價值,并呼吁大家愛護花草樹木等。這樣,在教學的基礎上進行道德品行和價值觀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總之,新課改要求生物學科教學不僅要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勇于創新的綜合能力,要求教師從知識、能力、情感及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因此,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需要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