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蘇雪
在地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濃厚,我們感到問題的癥結之一是教材的理論性較強,而聯系實際不夠,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對學生來說,這個"用"應表現為在社會生活中,能夠運用有關的地理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釋和解決一些現象和問題;能夠借用相關的地理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繼續進一步的研究和學習。要改變這種狀況,教材中知識的取向應該是思想觀念價值、應用價值和能力價值都比較高的內容。
地理學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它是應用性或實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地理學的知識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地理知識反映當代人地關系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
例如,"大氣環境"這一單元,與過去初中地理教材相同章節相比,關于大氣的科學知識內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轉向闡述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的關系,特別注意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如天氣系統和天氣預報氣候資源和氣象災害問題,大氣環境保護問題等等,都引用了大量的實際例子。"海洋環境"這一單元,在以前的初中地理教材中是沒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講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講述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包括海洋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間的拓展,海洋對交通運輸和通信的影響,以及海洋環境污染問題。"陸地環境"這一單元,綜合了以前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學知識,并給予新的思路,即不從地學的角度組織教材內容,而是主要講述陸地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陸地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地質災害問題。"人類的生產活動"單元,更是與實際生產緊密聯系的一個單元。教材在介紹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和主要工業區時,不是泛泛而談,而是采取剖析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一個農業類型或工業區的內容落在實處,使學生了解到不同的農業類型是怎樣運作的,各工業區有什么特點。我們認為,教材注意與實際聯系,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生產、生活的關系,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地理本身的實用性也才能夠顯示出來。我們今天的學生,也許就是明天的鄉長、廠長,也可能是個體勞動者。本地適合發展哪種農業生產?工廠廠址選在哪里合適?開辦商店要考慮哪些因素?在小區域規劃中,交通線應如何選擇?這些問題都可能是學生步入社會后遇到的實際問題。當然,學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這些問題,但可以也應該給他們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地理學綜合的、聯系的、區域的、戰略的以及立體的思維方式特點,恰恰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教材盡可能多地進行一些個案的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和體會地理的思維方法。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比較多的區位選擇的知識。在講農業區位時,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要考慮氣候、地形、土壤、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決策等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發展和變化;在講工業區位時,說明要考慮從哪里獲得原料、動力(燃料)和勞動力、市場在哪里,有沒有便利的運輸條件等等;在講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時,則從分析我國南昆鐵路和上海港的區位入手,說明社會經濟因素和自然因素對交通運輸線、點區位的影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知識,潛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種多因素、多層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這對他們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播放視頻和幻燈片或者利用地理教學模型來進行模擬教學等方式來吸引學生,將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課堂教學中來。其次,教師應時時刻刻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教師個人的授課特點、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學習情況、每個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水平等。在課堂上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互動,鼓勵學生多提問、敢提問,不要怕出錯,不要怕被嘲笑。同時,教師還應在適當的時候加大課堂傳授的信息量,針對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習比較困難的不同類別的學生分類進行不同量知識的傳授。再次,倡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幾個人一小組,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探討。教師要多鼓勵學習小組對一些地理現象(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學習中遇到的)進行觀察、實踐、探討、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幫助,共同提高。最后,改良考核機制。考核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教師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考核。對教師的考核不僅要考慮到學生分數、升學率等教學成果,也應把教學模式、教學創新等方面考慮在內。對于傳統的只憑分數對學生進行片面評判的評判標準我們應及早拋棄,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地理教學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評判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僅僅限于考試分數,將學生按成績進行等級劃分,這樣不僅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更不要說為國家培養更高水平的人才了。因此,我們在評判學生是否優秀時,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比如其課堂表現和反應等,當然,學習成績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并對學生進行適時適當的鼓勵和指導。教師利用多媒體來給學生上課,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的趣味性,還能豐富教學內容。興趣可以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學習,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內容,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教師要把提高學生的興趣作為上課的前提條件,這可以使學生更加專心、用心地聽課,能更好地掌握教師所講的知識了。這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加了,課堂反饋就多了,教師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提高。例如,教師可以結合電影來學習書上的內容,可以播放有關地震的電影給學生看,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地震對我們的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地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震是如何形成的,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科普片。這些科普片將地震的形成過程用電腦制作了出來,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地震形成的過程了。教師也可以借地震的形成過程來給學生講解影響地震的因素有哪些,這樣地震的形成、影響因素和對我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等內容就都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出來了。結合多媒體來教學,教師的講解就會變得更加具體化了,學生也就能更好地接受知識了。
總之,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現代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工作,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