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紅
【摘要】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受其語文教師教學方式、教學特點、以及語言風格的影響。大部分的小學教師能夠有針對性的抓住學生的學習風格,運用恰如其分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但仍有一小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存在著偏差。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教學;能力
0.引言
小學語文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從小培養學生對漢語語言的敏感性,以及如何正確使用漢語的能力。如何將小學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這取決于小學語文教師用什么樣的語言風格來教學。處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的孩子,基本還處在模仿的階段,教師的語言藝術對孩子們今后的語文的學習影響及其深遠。同時,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以及教師本人的人格魅力都能從他們的教學語言中顯現出來。
1.規范
教師的教學職責是“為人師表”,學生會根據教師的言行進行模仿學習。為了讓學生在今后的語言學習中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教師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要時刻保持規范性。隨著學生年齡的逐漸升高,學生越來越會獨立思考,因此,學生對規范性的模仿能力在他們年齡越小時體現的越明顯。教師教學語言越規范,為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就越規范,學生們今后的語言發展水平也就越規范。
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意教學語言的規范性,就會導致學生有樣學樣。例如,教師不注意平翹舌音的區分,將“知識”說成“姿勢”,將“樹枝”說成是“數字”,這些明顯的教學語言上的錯誤會對學生產生不好的影響。教師應該嚴格遵守“普通話教學規范”,運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教學。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方言或者是不標準的普通話教學,即使教學內容再精彩,師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也是不太理想的。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在教學過程中應聲音洪亮,吐字清楚,讓教室里面的每個人都能夠聽清。
2.科學
在小學學生的心里,教師說的話就是權威,他們無條件的相信教師說的每一個知識點,贊同它們的準確性。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向學生普及許多新知識,通過對他們人文性的培養,來達到語言運用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準確理解每一個詞語的含義。例如,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詩歌的題目叫做《靜夜思》,其中的“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井”,有的教師在教學之前沒有深入仔細查閱,想當然的告訴學生這個“床”是平時睡覺的床。在比如,教師在課堂上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同意。”這個教師的意思究竟是我同意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我同意有人有不同的理解呢?所以,教師在教學語言的構思過程中不能出現讓學生們理解產生歧義,應該語義明確,一陣見血。
3.可接受
小學生處在兒童階段,對話語的理解程度不高,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上應該貼近小學生的生活,盡量放低姿態,用能夠被兒童接受的語言來教學。
教師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應該生動活潑,并且搭配豐富的肢體語言。因為低年級的兒童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善于用從形象思維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到了高年級以后,教師就可以逐步地引入一些抽象的語句來進行教學。
例如:有一篇課文叫《我要的是葫蘆》,教師可以這樣引入課文:有哪些同學的家里種了蔬菜啊?(請同學們舉手回答他們的家里都種了哪些蔬菜,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你們有沒有看到你們的爸爸媽媽是怎么種那些蔬菜的呢?(再次請學生舉手回答問題)老師的家里也種了蔬菜,有南瓜,茄子,辣椒,還有葫蘆,可是老師家的葫蘆最近生病了,因為它長了蟲子,同學們告訴老師應該怎么辦啊?(請學生舉手發言如何處理這些蟲子)可是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中的主人公可沒有我們的同學們聰明,我們來看看他是怎么處理蔬菜上的蟲子的呢?
活潑生動的語言,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簡單的問題,對于活躍課堂氣氛,開拓學生思維效果顯著。
4.生動
在小學閱讀理解中,學生們常用到的關鍵詞是“生動、形象”,這兩個詞語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語言至關重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的語言簡單生動但是耐人尋味的文章比比皆是,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到文章的意境當中,讓學生進入文章的情境去理解作品。例如,教師在向學生們闡述“幽靜”一詞的意思時,可以創設出“幽靜”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揮想象力。教師為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有趣
小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語言的學習過程,同樣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心理的協調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環境適當地使用趣味性的語言,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課堂氣氛活躍,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會來一段幽默的開場白,“同學們,這個學期我替你們感到非常的高興,因為你們在這個學期又碰到了優秀的我。”學生們會發出會心一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了,課堂中聲音無味的氣氛被調節了。趣味性的教學語言能夠使學生們不再畏懼上課,反而對語文課堂產生期待。
6.情感
教師的教學不是傳達空洞的知識點,而是語言情感的傳達。學生在面對一篇情感滿滿的抒情文章時,教師不是單純的教給他們寫作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而是要帶領學生把自己當成作者,去追朔作者寫作當時的情感。講解寫景的文章時,教師要用優美舒緩語調來講解,力求達到融情于景的效果;在講到莊重嚴肅的課文時,要求學生正襟危坐;在講到幽默風趣的文章時,教師可以用輕快歡樂的語調來描述,學生們在課堂上也可以輕松自由地發揮。
當然,要想做到將文章中的情感融入到課文的講解當中,教師本身應該對文章的情感有全面細致的了解,使自己成為作者,才能將其中的喜怒哀樂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共鳴。
7.藝術
語言是一門藝術,如何教語言也同樣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在課堂中運用幽默的,有情感的,生動的,有情感的,科學的語言來教學,其中的藝術性溢于言表。
語文教師教學比其他學科教學更具有藝術性。洪亮的語調,清晰的思路,縝密的邏輯,風趣的語言,深厚的情感,在帶給學生諸多知識的同時,又帶給了學生許多的審美享受。
8.結束語
有人說,語文教師就像是詩人,教學語言就是他們創作的一首首詩篇。而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同樣是一個藝術家,一個語言方面的藝術家,說學逗唱,樣樣精通,戲劇,喜劇,演講,無所不能。
參考文獻
[1]王芳.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 淄博師專學報,2011,02:11-14.
[2]李興昌.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 語文建設,2014,2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