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在課堂中,常常會在一節課的時間里,糾纏在幾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上,幾個回合下來,下課的鈴聲響起,而一堂課的重點沒有突出,難點沒有突破,知識點沒有練熟。因此,在以生為本的課堂中,要提高學生參與的有效性。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高學生提問的有效性。
教師如何控制一些無效的問題的互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老師既要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又要在每一堂課中進行學生提高的幫教,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質疑問難的能力,讓他們學會提問,學會提有價值的問題。
二、小組上臺交流的形式。
一般的生本常常是一小組的學生上臺交流,為了鍛煉學生大膽發言,一般是上臺小組的每一個同學都發言,想借此提高學生的組織發言的能力,一般由弱一點的學生先發言,再由強一點的學生補充說明。但這種形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可以是小組選代表上臺發言,下面的小組學生互動補充,這樣也可以節省一些時間,提高效率。
三、因人而異進行輔導。
有些學生的性格決定他參與的程度不高,不常開口說話,說的也是小組安排的套話,如何提高這些學生參與的熱情,恐怕是一時半會兒難以改變現狀。這樣,也是有悖于全體參與、全面提高這一宗旨的。因此,老師要因材施教。對于一些不常發言的學生,老師要在平時多引導,多扶助,多鼓勵,多肯定,讓他有成功的體驗,有參與的愿望。
四、老師的調控。
課堂教學中不能忽視老師的主導作用,在關鍵處、在學生討論無法解決的時候、在偏離課堂教學目標的時候,老師可以點一點,撥一撥,使課堂教學正常進行下去。
孩子在校學習,有些孩子成績優秀,活潑熱情,全面發展;有些孩子卻成績落后,內向自卑。這樣的差異是從何而來的呢?
孩子為何失敗?我想關鍵在于學習的無效性所帶來的學習的失敗。孩子在課堂上運用策略保護自己這一舉動就能夠說明他們對自己充分不信任,難以確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但又礙于自尊心,于是選擇了不自信的回答。因為家長和老師都相信通過學習孩子會變得聰明,而未經孩子的同意就強加一些意念在他們身上,孩子的身心都遭到束縛恐懼感便產生了。孩子來學校上課只是無奈而被動地服從家長的意志。他們在學校的任何表現也只是為了應付老師而已,有點行尸走肉的樣子。
在《孩子為何失敗》這本書中有一個生動的事例:馬朱莉被霍特先生要求舉出p結尾的動詞后,但她激動的叫起來“我做不到”。霍特起先不知道她為什么如此激動,后來通過慢慢詢問終于知道了馬朱莉根本不知道動詞的含義,她只是一味地跟著老師的步驟在想問題,而這些問題她根本想不出,因此她十分恐慌。
像馬朱莉這樣習慣聽命與老師的安排、習慣聽取老師給予的答案的學生在中國傳統教育的課堂上有很多。在古代的私塾,一般都是老師一邊念四書五經一邊講解,學生只需要聽著然后回去背誦。學生機械地背誦僅僅是在短時間內接受了所學知識,但并沒有在大腦中形成知識網絡,時間一久便會忘記。
這中填鴨式的教學形式一直延續至今,無形中成型了師生的關系——生服從師。學生聽從老師的要求,對老師所教授的內容沒有自己的見解,即使老師錯了也不會指出。這種關系是機械學習的問題所在。雖然現在很多教師都想改變課堂上的師生關系,但是很多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于是關系一旦約定俗成便很難改變,就像推翻封建王朝那樣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機械地學習讓孩子尋找不到成功的喜悅。只有在經歷過失敗,體會到努力的重要,探索時的激動,才能感悟到成功的喜悅和來之不易。生命中如果失去了熱情,就像一灘死水,濺不起任何浪花。學生機械地學習亦如此,因此在教學中應時常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和有意識的學習機會,讓他們改變單調的學習狀態,從而獲取自我的滿足。
在課堂中我們要切實做到以下幾點:
一、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減少低效無效環節。
一節講實效的好課的教學設計應該如行云流水一般順暢自然,不突兀、不拖沓,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不能用力均勻,要盡量避免低效、無效環節的出現,從而保證教學任務落到實處。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出知識重點和中心環節,解決重點的措施,必須做到省時、有力、有效。教師應用心設計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啟發性的思考題、討論題和課堂練習題,課堂反饋練習還要注重實效,選取典型的、難易適中的試題進行精講精練,做到重點問題堂堂清。因此,教師要認真備課,來保證教學實效的提高。
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科學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如在童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圖片或謎語的導入,圖文并茂、聲情并茂地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領悟新知;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誦讀法來提高教學效率,體現教學重點。
三、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知識規律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讓他們在課堂上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進行合作、質疑和探究,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同時教師應該具體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并且具體指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做到“授之以漁”,這樣一來,學生在每節課上的收獲在今后的學習階段會有延續性的學習效果,使他們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四、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的容量。
一節課40分鐘,如果課堂結構松弛拖沓,進程緩慢,知識容量少而設計乏味,也談不上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合理安排教學容量,做到恰到好處,環節銜接緊密,張弛有度,這樣對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取得也有很大幫助。
總之,實效性的教學,不再是教師的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是根據學生和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節奏,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追求教學真實性,敢于放手,師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再現“原汁原味”的課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