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
目前,朗讀已經引起普遍的重視。但仍有一部分教師朗讀的規定缺乏足夠認識。在閱讀教學中雖然增加了朗讀的成分,卻沒有進行切實的訓練,所以學生朗讀的時間雖然增加了,朗讀的效果卻不理想。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怎樣發揮朗讀的效能呢?現結合我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本人的看法。
一、明確朗讀的目的。
沒有目的的朗讀活動,往往是讀而低效,甚至是低而無效。專家指出:“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目的是朗讀的第一要素和前提。朗讀訓練的目的,可分布在教學的三個階段。
1、教學起始階段的朗讀:在教師未范讀或讀講之前,先指名學生試著朗讀一下課文。這時讀的目的主要有三點:(一)要讀準確,讀通順。即讀準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讀破句、不回讀,要讀好長句,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二)要讀得流利,讀懂課文。要學生正確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要讀出停頓,必須讓學生明白逗號、頓號、句號、問號和感嘆等標點符號的停頓時間,有長短之分。要讀出重音,是通過指名朗讀,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三)要讀出感情,發展智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范讀,就有可能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生動具體的主體畫面,從而體會文章所蘊藏的豐富深刻的含義,辨別與體味文章的感情與趣味,形成直覺性與愉快性的情感體驗,是通過學生的朗讀,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朗讀的問題和對課文理解的程度,以便加強教學中的針對性。學生在嘗試讀的過程中,發現打頓、結巴、回讀以至讀錯等情況是正常的,老師應耐心對待,熱情幫助,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朗讀。發現了問題,待朗讀完了,再引導全班學生進行矯正。
2、讀講過程中學生的朗讀:這個階段的朗讀活動是很多的。其目的主要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其具體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促進學生理解畫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某一種寫作技巧,也可以激發學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等等。學生在這一階段的朗讀總是和老師讀講、分析、點撥以至于啟發思考,提出問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3、讀講結束階段的朗讀:這個階段的朗讀,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賞析、綜合、總結。有時是為了強化記憶,促進背誦,加強語言的積累。這時的朗讀是在理解、熟讀的基礎上進行的。
二、訓練朗讀的方法。
朗讀是語言、智力、情感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好的朗讀訓練能充分發揮其對理解語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1、注重培養學生興趣,營造朗讀的氛圍。都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這句話在高年級學生的朗讀訓練中也是要值得關注的,有了興趣才能夠積極的配合老師的行動。老師可以采用激將法,例如在學生《軍神》時,老師說:我讀了很長時間但是讀的不好,誰敢跟我比賽,看誰比我讀的好?這么一問就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距離,學生紛紛的來挑戰老師,一下子班里的氣氛就活躍了。這種形式激發了學生求勝的心,也就有了興趣。此外還可以通過邊朗讀變表演的形式,例如課本中涉及到給劉伯承做手術的過程,學生在朗讀幾遍之后對于做手術劉伯承的動作有了逐漸深入的了解,可以在朗讀之中融進一種緊張的心情。這些方式對于朗讀氛圍的烘托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如在教《山雨》這一課時,一開始我先范導學生讀出逗號,句號的停頓,抓住里面的重點詞,用輕重緩急的語氣,讀出山雨前,山雨中的和山雨后的色彩和山雨給山林帶來的變化,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感受,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2、教師示范指導。俗語說:叫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首先,教師要下苦功夫按要求朗讀好每一篇課文。我為學生效仿的楷模,或利用電教手段進行示范朗讀。其次,都是要作適當的指導,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讀,久而久之,讓學生學到一些朗讀的方法和技巧。第三,對于一些規律性的知識,教師應相機適時傳授給學生。第四,教師范讀的速度必須與不同年級學生的語文水平、思維速度、視讀速度同步。這樣才能真正收到示范的效果。如教《陶罐和鐵罐》《窮人》這些課文時,通過我的范讀和分析對話語言,使學生懂得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要用不同的說話語氣,同時還讓學生扮演文中角色,以動作,神態,進行語感訓練。從而培養學生能說會道,提高說話技巧。
3、在課堂上加強學生的朗讀能力訓練。由于課堂時間是有效的,教學的內容也是固定的,因此要花大心思對授課內容進行提煉式的解讀,提高課堂的使用效率。在這個過程中最主要的是豐富課堂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在有限的時間中,可以鼓勵同桌之間進行閱讀,也可以讓幾個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或者是進行分小組練習,然后進行挑錯訓練,糾正發音錯誤、停頓錯誤等,同時也要肯定好的,讓大家共同學習。最后輔以交流,講一下對文章的理解。在時間十分緊湊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范讀和伴讀,老師要有比較高的朗讀水平,并配上合適的口型和表情動作,讓學生從這個直觀的感受中了解文章內容情緒的變化,例如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時候,開頭是寫在長安街回憶遇到總理的畫面,語氣是要愉快幸福,接著在看到靈車的時候語氣放緩,音調加重,并抬頭遠望,表情凝重,這時候學生要認真的觀察老師的口型,聽老師的朗讀節奏,對于輕重緩急自己可以在不出聲或者是小聲的模仿,以此來體會失去總理的痛苦之情。這樣的課堂學習形式對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4、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首先,教師子啊布置作業的時候要布置一些朗讀類的作業,例如老師可以規定學生要預習一篇課文,要每天的朗讀幾篇詩詞,并且能夠寫出對這個文章的一些感觸,規定每天進行檢查,這樣的形式可以督促學生進行朗讀的訓練。其次,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關于朗讀的考試,對學生的朗讀水平進行檢測,并給予小的獎勵。再次,也可以實行課堂評價方法,在課堂上學生表現的好壞會影響到對學生的打分,這就督促學生要積極的進行朗讀,不能偷懶。或者是讓學生互評,讓同學們告訴你哪里讀的好,哪里需要改進,這樣的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很有幫助
總而言之,朗讀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為小學生創造更多有利的朗讀條件,讓學生具有相當的朗讀,這也是學生智力當中的一項不可缺少的素質。因此,教學中我們應重視朗讀訓練的質量,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文,在朗讀中體驗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