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古麗·司馬義
摘要:常言說“有德無才,成不了事;有才無德,要壞事;只有德才兼備,才能成大事”。 生物課程作為高中學生必須完成的學習科目之一,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動植物的起源與發展。在生物課程中滲透德育教學,實現學生德育工作與生物知識的同步進行,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中生物;德育教育
引言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明確規定: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文明禮貌、自尊自愛、與他人協同活動的良好品格等。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能達到較好的德育效果,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興趣,從而使得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能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才。高中生物教材為德育滲透提供了內容豐富的素材。針對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來說,其內容并沒有可選擇的文字材料,生物具有理科特性,一般很容易讓我們較多地重視它嚴密的知識體系傳授,進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滲透。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認真鉆研教材,不斷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德育是情感陶冶與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工作態度、言談舉止以及教學時的設疑、解惑等行為都蘊含著大量的道德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意義,是同學們進行自我教育的良好素材與參照體系。
作為生物教師的我們仍然需要認真對待每一節課。生物學科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比如血糖調節與糖尿病,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植物催熟,與此同時生物課本中的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多多吸收一些互聯網中的新內容,善用多媒體的教學形式給學生進行授課。
因為某些條件的限制,有些學校不能夠正常的開展生物學實驗教學。這時,我們教師可以多想辦法,巧妙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簡易裝置或簡單改造進行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自身科學探究的能力。這樣教學的意義是不僅體現了教師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而且還能夠凸顯出教師對每位學生的責任心。只要這些行為在我們教師群體中不斷的發生,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遞尊重他人、對工作認真負責、積極創新這樣的道德信息,學生們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自我教育,道德品質也將會得到提升。
二、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德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學生自身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決定學習成績的優劣,除了自己主觀努力以外,還要靠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與幫助。教育學生明確學習根本目的,端正學習的態度,促進班內形成濃厚的學習氣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同學們相互切磋,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升。鼓勵與指導學生們采用多種方式互幫互學,除了在教學課堂上相互切磋外,在課余時間也要提倡彼此為師,相互鼓勵。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們在學習上進行合作,每隔一段時間,還要根據每個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座位,把優等生、中等生與學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讓他們在學習上能夠做到互相幫助;課下,還要根據學生們自愿結合的原則,成立“學習互動小組”,相互質疑問答,共同探討。又或者在優等生和后進生之間舉辦“一幫一”活動,積極發揮優等生的傳、幫、帶作用,促進后進生在學習上的轉化。在班會上要適時的舉行學習經驗交流會等措施。增強每位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合作的行為,促使學生普遍提高學習水平。優良的學風,促進整體學生成績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趕奔優異的好風氣,壞的習氣逐漸減少的好局面。
三、在生物教學中貫穿生命教育
在信息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來自于網絡方面的不利因素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有些學生甚至夜不歸宿,上夜網,進游戲廳,還有一些去酒吧等場所,喝酒、抽煙現象普遍。身為生物教師的我們一定要結合本學科的一些知識特點,對學生給予思想上的德育教育,利用生物學科中的相關知識教育學生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例如,在教學“神經調節”這節內容時,當講到興奮性遞質與抑制性遞質時,教師可適時補充一些與之相關的如興奮劑、鎮靜劑之類的構建原理。再搜集相關的圖片與資料,向學生一一予以說明解釋,使學生都能清醒地認識到毒品對人體及精神方面造成的傷害。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認識沾染毒品對家人還是對社會所帶來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更能讓學生懂得生命之可貴,無形中提升學生們珍愛生命的意識,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意識。
四、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深化德育教育
要根據不同學校的具體條件在第二課堂中深化德育,開展一些對滲透德育教學有益的課外活動。可組織同學們進行校園的植物調查,設計一些綠化方案,組織課外興趣小組,培養學生嚴謹科學認真的態度,增強個體的求知欲望;還可通過知識競賽、實驗操作比賽等方法增強其勇于拼搏、勇于攀登的精神,使學生們在道德與情感上受到良好的熏陶。通過組織這些活動,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之余,還擴展了學生們的知識視野;在發展學生特長的同時,又能培養自身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促進他們早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五、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科學態度及良好習慣的培養
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時要秉承著面對實際問題,能遵循事物本身的脈絡,實事求是,并做出正確反應的傾向。科學態度的建立更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生物科學發現史本身是一個好的德育素材。比如,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探索生物膜結構的歷程、酶的發現以及酶本質的探索過程等。這些生物知識包含了科學家的思維、分析、假設和判斷等的全過程,是科學家嚴謹作風、勇于探索的結果。因此,生物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充分將這些德育素材利用起來,以此來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不怕挫折、困難的探索精神。
總之,生物學科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因此,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重視生物課程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德育知識點,尋找恰當地切入點,把德育貫穿于整個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中,以此來增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董玉香.生物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可能性及策略[J].河南農業,2008(22).
[2]萬曉軍.基于“生物技術”內容教學的生態德育[J].生物技術世界,2014(6).
[3]黃梅珍.淺談“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課的德育滲透[J].現代教育論叢,2010,(10).